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张瑞君先生的著作———《南宋江湖派研究》。这是宋诗研究领域又一丰硕成果。作者以一种新的学术态势 ,对江湖派的界定、江湖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理学、老庄、禅学对江湖派精神心理与创作的影响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 ,解决了不少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将江湖派研究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学术界对江湖诗派的研究,在"江湖诗派"界定新考与"江湖集"纠谬、江湖诗派的思想研究与艺术分析、江湖诗派的文学史考察与文化史观照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成果,这些成果推进了江湖诗派研究的扩展和深化,也为后来学者进行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元散曲中,涉及自然江湖意象的作品不计其数。江湖与元代文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再是官僚士大夫致君尧舜后的心理调剂,而真正成为了元代文人保全生命、安放心灵的场所。这些描写自然江湖意象的散曲是元代文人自身情感和经验的折射,是特定历史阶段文人精神与性格的写照。在这些描绘江湖意象的散曲中蕴含了元代散曲作家的几种思想倾向,本文试图寻找出这种倾向并作出适当阐明,以此来发掘元散曲中江湖意象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武侠小说的文体演进,以“江湖”符号表意的“否定”前行为内驱力,呈现出格雷马斯符号方阵式的全否定格局。从“剑仙”江湖、“英雄”江湖、“人”的江湖到亦正亦邪的侠客江湖,20世纪武侠小说“江湖”表意方式依次否定与渐趋圆熟。但在此后,武侠“江湖”作为幻想性表意符号已彻底跌落“现实”,这与武侠小说在20世纪中国的首要任务——以“前现代”的情景幻象否定在现实中无力参与的现代化大潮——明显相悖。武侠必须在“江湖”新的符号表意形式的生成中,完成其“幻想性”的重塑。  相似文献   

5.
(一)历代出现的南宋江湖诗集本子很多,今可考知者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南宋书商陈起在宝庆初年编刻的《江湖集》;第二种是明代《永乐大典》引录的江湖诸集;第三种是清代乾隆年间由两淮盐政采进的《江湖小集》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江湖后集》。研究江湖派,本来应当利用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即陈起《江湖集》,可是这个集子早就亡佚了。在这种情况下,《永乐大典》中的江湖诸集去宋代最近,是无可争议的善本而弥足珍贵。由于过去《永乐大典》是帝王的御用品,深藏禁中,一般人很难寓目。所以,从清代以来人们只能依靠转贩了多次的资料——《江湖小集》和《江湖后集》。按理说,《江湖小集》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来龙去脉尚不清楚,有所怀疑是难免的话,那么《江湖后集》是从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另一角度剖析中国古代的武林世界。认为中国的武侠并不同人们想象的那样行侠仗义,抉危解难,相反,江湖与社会并无质的不同,武林法则与封建社会规范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江湖小社会,社会大江湖。  相似文献   

7.
江湖事爱恨情仇,拍场上“刀光剑影”。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拍场上有激烈的竞争、严格的法律、多变的环境……,拍卖公司的江湖水深似海,它们不仅是金钱与金钱的竞争,物欲与物欲的拼夺,而是共同进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面对两地拍卖巨头的攻守之间,出入江湖,各家制胜法宝尚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8.
历代出现的南宋江湖诗集本子很多,今可考知者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南宋书商陈起在宝庆初年编刻的《江湖集》;第二种是明代《永乐大典》引录的江湖诸集;第三种是清代乾隆年间由两淮盐政采进的《江湖小集》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江湖后集》。研究江湖派,本来应当利用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即陈起《江湖集》,可是这个集子早就亡佚  相似文献   

9.
当代香港电影中所演绎的江湖世界变化多端、超越常规。它既在某些方面涵纳着传统江湖世界的意义,又在一些方面赋予了传统江湖世界新的内涵。而当代香港电影中江湖世界的这种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生成,又是与当代香港电影编导者对江湖世界的想象有关系的。大致而言,当代香港电影中江湖世界的想象主要表现为自由性想象和相关性想象两类。其中自由性想象具有时空的相对性、时空的穿越性、时空的浓缩性等特点,而相关性想象具有相似性、相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江湖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水浒传》、《阿Q正传》和《兄弟》这三部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小说作品中关于古代、近代和当代的江湖以及江湖文化的真实描绘,客观上反映了中国江湖和江湖文化从古代经近代到当代的变迁过程及其基本轨迹:江湖从显形到隐形再到无形,江湖文化从隐性到显性再到“普泛化”;同时也揭示了深刻影响江湖文化发生变迁的三大因素:社会体制、民众认识和江湖文化自身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江湖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是旧时代"江湖中人"为了适应生存需要而自创的一套词语系统.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成都"江湖话"明显地有别于京津"江湖话".京津江湖话的总体特点是"俗",而成都江湖话的总体特点是"雅".成都江湖话词语的来源很广,涉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章关于成都江湖话词语的解读,就是为了揭示其"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江湖的写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避世逍遥的龙门客栈.能称得上龙门客栈的.必须要开在塞外边疆的大漠孤烟之处,还得有那么一个泼辣精明而又侠骨柔肠的女掌柜。更重要的.龙门客栈是这么一个地方:为受伤于江湖者疗养,为被俘于江湖者脱身.为绝望于江湖者做  相似文献   

13.
江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思想核心是游民意识,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整个下层社会最普遍具有的意识和品格。江湖文化对立于正统的庙堂文化,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影响。《水浒传》是江湖文化最优秀的代表之一,本文通过对《水浒传》的分析,从各个方面来阐释江湖文化所具有的人文底蕴,以期对江湖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广告行业是一个江湖,提到江湖,我们就会想到义气,想到大侠,我觉得广告人是很有义气的,而且真的像侠客一样,不同的广告人他们都身怀绝技。如果说广告行业是一个江湖,广告公司就像江湖上的镖局一样,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客户,都有要负责的商品,大家在江湖上互相尊重,互相竞争,江湖里面也有很多江湖大佬,有一些是会出来搅局的,或者是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江湖的人就要有江湖的规矩去约束他们。  相似文献   

15.
记忆,共同的味道江湖 什么是江湖?人即是江湖.味道得以在江湖叱咤,离不开人们的口碑相传;字号得以在江湖传承,得益于给人留下的并非单单的口味记忆,更牵扯到其他生活领域甚至上升为一种情感的记忆,这或许也正是北京餐饮老号穿越时光,至今仍旧伴您左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与王权统治下的世俗社会在道德伦理层面上是同质的。因此,世俗社会的诸多观念争执和道德困境也必然出现在侠客生存的江湖世界里。这在正邪判定和权力交接问题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7.
南宋天潢贵胄的社会地位日益走低,于是,江湖诗派中出现了十二位疏属宗室诗人。宗室诗人多与派中翘楚戴复古、诗派领袖刘克庄交好,在二人的介引下,他们逐渐跻身诗派。与其它江湖诗人相比,宗室诗人的诗歌创作仍不难窥见宗室身份带给他们的深层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兼具臣和亲的双重身份,诗歌中对恢复北方有着比一般江湖诗人更为强烈的参与和行动意识;再是他们与一般的江湖游士奔走干谒不同,他们没有干谒诗,多能清高自守,悠游卒岁。  相似文献   

18.
“江湖十八本”是民间演剧的一个重要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流播过程中,它对传统剧目有着传承与繁荣作用,尤其是元明时期的一批戏文在“江湖十八本”中得以保留下来。“江湖十八本”繁荣的历史揭示出传统戏曲的生存机制、本质属性,以及完备戏曲史的认识,为当代戏曲振兴作出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江湖诗派是南宋诗坛上一个相当重要的诗歌流派。但对这一重要流派的鉴别标准和成员人数向无定说。近、今人的研究多从旧说,依据四库辑本《江湖小集》和《江湖后集》,定为—一九家。本文从第一手资料入手,根据四库本所据的《永乐大典》及同时人的笔记,对四库辑本的矛盾、讹误处—一提出纠正,认为即以“四库提要”所说凡有诗人《江湖》诸集即为“江湖派”成员,其所漏辑也在三十五家之上。同时文中对如何梳理江湖派与四灵派的承传关系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英雄杀嫂的主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的合理化角度对“英雄杀嫂”这一故事类型进行主题分析 ,元明侠义故事多借助英雄在“酒与色”、“江湖与家庭”、“兄弟与妇人”等多元选项中作出既合乎江湖规则又合乎伦理道德的选择 ,以确立英雄在江湖中的地位。这类侠义文学为达到此目的 ,不惜以丑化女性和婚姻作为牺牲 ,并把杀死妇人当作江湖结义的一种仪式来渲染。此外 ,早期血腥的“杀家”故事演变为元明“杀嫂”故事 ,也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