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从政治、军事斗争的角度论述魏、蜀、吴三国所面临的复杂的民族问题,深入分析和比较魏、蜀、吴三国的民族政策及其特点。三国的民族政策各有特色,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曹魏所面临的民族问题最为复杂,但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也最为成功。在本质上,三国的民族政策是其封建统治和政治、军事斗争的一部分,都是为本政权的利益服务的。三国的民族政策客观上亦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军事斗争的角度论述魏、蜀、吴三国所面临的复杂的民族问题,深入分析和比较魏、蜀、吴三国的民族政策及其特点。三国的民族政策各有特色,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曹魏所面临的民族问题最为复杂,但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也最为成功。在本质上,三国的民族政策是其封建统治和政治、军事斗争的一部分,都是为本政权的利益服务的。三国的民族政策客观上亦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三国民族政策优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不管是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是分裂的割据政权,都少不了要和周边的少数民族打交道,因此,也就必然有个民族政策的问题。 对于历代统治者所施行的民族政策,概括起来说不外两种:一种是以“和”、  相似文献   

4.
五胡十六国之际,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受秦汉以来"华夷之辨"民族观的影响,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前秦政权推出了独特的柔性民族政策,使民族矛盾得到缓解。前秦政权能够完成统一北方的功业,与其民族政策的先进性密不可分。可是由于当时民族间的隔阂并未完全消弭,这就注定了柔性民族政策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当时的民族矛盾。前秦民族政策一方面帮助前秦政权统一了中原,另一方面又注定了统一格局的不稳固性,这种自身的矛盾性决定了前秦政权最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关于如何处理中国历史上民族政权之间关系的问题,是历史教学和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所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独立政权,和中国的关系是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有人则认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不是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而是中国国内民族政权之间  相似文献   

6.
后金政权的汉族政策具体是指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首的后金统治阶级为调整满汉民族关系,处理满汉民族问题,针对汉族而采取的相关策略、措施、规定等的总称。后金政权汉族政策的形成既有客观环境的催生,又有后金政权领袖人物的主观意志使然。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南方民族区域行政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并不仅仅是由于封建中央政权强化政治经济统治的需要,其中也包含着统治者对不同时期特定区域文化状况的深层理解,它是各个时期民族管理政策对南方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一种因应和调适。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历史上南方民族区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并不仅仅是由于封建中央政权强化政治经济统治的需要,其中也包含着统治者对不同时期特定区域文化状况的深层理解,它是各个时期民族管理政策对南方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一种因应和调适.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创建了多种适合于少数民族的政权组织 ,民族政权发展生产 ,开发边疆 ,促进科技文化发展及在作战方式上对骑兵的推广 ,不仅为民族政权生存的内部稳定和向外发展提供了条件 ,也为全国统一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少数民族政权沟通中西交通、连接丝绸之路 ,对东西方贸易和当时的社会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1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的民族关系问题,较之夺得政权前要复杂得多,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更是这样。我们的国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我国各民族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来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其间面临的问题,远比在革命战争年代要广泛和深刻得多,需要处理的民族间的父系问题,也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例如,我们既要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关系问题,又要建立、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观念的残余还会长期地存在并要顽强地表现出来;各民  相似文献   

11.
当代哈萨克斯坦历史、政治、文化发展进程中,由于苏维埃联盟时期相辅相成、互助友爱、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以及独立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为其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影响哈萨克斯坦当前民族关系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政权体系的哈萨克化,对国民精神的核心价值问题认识不统一,以及民族主义思潮有所抬头。  相似文献   

12.
当今的中国,是由五十多个兄弟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地说,中国各民族,都有非常古远的发展历史。在古代史上,除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之外,有些少数民族也曾在若干地区建立过政权,有些还建立过统治北部中国或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如此漫长而复杂的中国古代历史,如何确定中国的历史疆域?中国五十多个民族是否在历史上就属于中国的民族?这些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必须给予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0世纪至13世纪70年代,中国再次陷入南、北对峙的局面,先后出现北宋、辽、西夏三国对峙以及其后的南宋、西夏、金三国鼎立状态。此外,周边尚有大理、吐蕃等民族政权,这一时期,西部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动较为复杂。立足于今天中国的西部概念,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对各有关政权的西部开发政策进行论述,以益今世。  相似文献   

14.
汉王朝的西北边疆主要指狭义上的西域,民族成分复杂,既有起源于甘青高原的氐羌民族,也有与北方匈奴有源流关系的乌孙,还有高鼻深目的塞人;西北边疆各民族的政权都得到汉王朝在政治上的认可,他们与汉王朝建立了一种羁縻关系,是汉王朝西域都护治理下的地方政权,从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来看,汉王朝对西北边疆各民族的治理是统一多民族中国对中国西北治理的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15.
清代黑龙江地区八旗制的施行和民族的再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毋庸赘言,民族决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不断地变化着①。导致民族变化的原动力多种多样:有统治政权从外部施加作用直接造成的民族区分,也有因统治政策的影响,使有关集团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直接或间接地促成民族的变化,这种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北朝时期进入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分别建立了众多的政权,具有中国历史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在各民族政权中延续并且实践着,"华夷共祖"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也在各民族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实践;各民族政权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是推动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文化力量。各民族政权的儒家文化认同还是游牧民族进入农耕民族分布区之后的一种文化选择,是游牧民族文化思维向农耕民族文化思维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同样也是推动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独立政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建立的地区性政权性质和所起过的作用。指出这些政权是独立国家,不是“分裂割据政权”;这些政权对本民族的发展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利有弊。这些政权经济比较落后。当他们与中原地区汉族统治阶级建立的经济比较先进的政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不能单纯以经济形态的先进与落后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总认为汉族政权的行动一定是正义的;而应该根据当时具体历史情况加以分析。建立这些政权造成的分裂对抗局面,由于竞争,曾促进各地区的开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并为新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本文还认为,在对立的民族独立政权之间的斗争中,可以同时产生各民族的英雄。  相似文献   

18.
北朝佛教以其鲜明的性格,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北朝各民族的统治者和信徒在佛教的旗帜下,较好地完成了佛教的地域性、人间性和社会性的转换,同时又以实践性方面注重功德与南朝佛教的注重学理相并列。北朝民族政权对各民族佛教徒采取尊重信仰、但要教化的态度,使其在承认政权的基础上,修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减少了民族间的矛盾。由于北朝民族关系复杂,夷夏关系复杂,佛教史也异常复杂,北朝佛教研究非常重要,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对此,许多学者也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在总结前人相关成果基础之上,尝试从北方政权的数量、存在时间,以及在历史中的比重等角度入手,进一步分析北方民族及其政权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以期阐明即使统治地位不断发生变化、更替,但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民族从未从中国大家庭中脱离,相反,却大大增强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凝聚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十六国政治是在魏晋以来政治发展基础上,过渡到重新统一北方的北魏前,北方政治经历的一次新陈代谢。十六国政权在政治制度上整体延续了魏晋官制的时代特色,恢复魏晋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内容的选举制度,推行以"儒家化"为方向的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为强调本民族的统治地位,五胡政权对占人口大多数且文化先进的汉族及所谓"杂胡"采用"胡汉分治"政策。十六国政治留给其历史继任者一个历史难题:如何在入主中原统治人口远远超过统治民族自身的汉族和"杂胡"时,在接受中原汉族政治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仍然能够使统治民族自身得到政治合法性。这不仅是留给统一五胡十六国的北魏的历史难题,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定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