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屈原的人生悲剧及《离骚》的悲剧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屈原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人生 ,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主要有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致君尧舜”的努力与“哲王不寤”的激烈冲突以及矢志而决不随俗 ,恋国而决不去国——屈原可以避免悲剧却选择了悲剧。《离骚》是屈原的血泪之作 ,其中所表现出的悲剧精神、再现出的情感冲突、构成的悲剧情节、形成的悲剧气氛 ,无不具有悲剧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安德森作品的题目中,死亡一词频繁出现,而且成了他作品的主题.作品以中世纪后期艺术的死亡形式描写人物.死亡是悲剧美的典范,是人生美好价值毁灭的展示,激励人们去消除悲剧性的社会根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得以实现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3.
尼采认为美体现在强力意志、超人之精神 ,人生是悲剧的人生 ,唯全意志意欲的艺术才能让人摆脱生之悲剧。而海明威其人以及其作品中的硬汉精神、主人公的悲剧性的人生以及创作语言方面正好体现了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和悲剧人生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诗经》时代,中国悲剧性作品的性质与远古悲剧神话相比,有了天壤之别。《诗经》战争诗的主角是人,不再是任何自然神或人格神,而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普通人在连年征战中的遭遇和情感,而且把激烈的悲剧冲突放到了人的精神层面上表现,具有很强的悲剧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生》以悲剧性叙事结构成功地表现了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文明相冲突。作品妙用具有陕北特色的"信天游"呼唤浓郁的地方文化、讴歌真善美的永恒爱情;用视觉性的色彩装饰烘托作品的悲剧主题。使视觉色彩、听觉音乐和作品的悲剧性叙事结构有机结合,实现了作品的悲剧性审美。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与屈原楚辞所表现出来的悲剧精神,虽因历史文化背景、民族风格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其对命运的思索与抗争却又十分接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的人生抉择,是其悲剧的起点和终点.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对比较研究古希腊和楚文化中的悲剧精神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如何才能获得成功,成名说,成功的悲剧性作品必须具备什么特质,这是理论家们颇感兴趣的命题。有人说:“再现一种巨大的不幸,是悲剧的唯一职能”。也有人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这“不幸”与“可怕的事物”,大凡是指流血,灾变与毁灭之类。但有人却又认为:“悲剧性的本质不在流血的结局,那只会引起令人窒  相似文献   

8.
论《红楼梦》的多重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性是《红楼梦》的总体审美风貌,其体现在爱情悲剧、青春挽歌、生命祭歌、人生悲剧、文化悲剧、女性悲歌和封建社会悼歌七重悲剧中。它们呈“网”状交织,构成了《红楼梦》丰厚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9.
悲剧性时代与悲剧性人生孕育了晚清词人王鹏运的悲剧意识。他的悲剧意识在悲剧性时代与人生中滋生、衍变 ,相应地影响了他的词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浮生六记》里的女人,均带有悲剧色彩。女主人公陈芸的命运固然是悲剧性的。除陈芸外,其他女性的人生也 十分悲苦,如沈母、憨园、翠姑、喜儿等。因此,笔者拟对这几个女性形象的悲剧人生予以探析。从而让人们给予她们更多的关 注、理解与悲悯。并进一步认识戕害人性的旧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与摧残,在深思那个黑暗时代女性悲剧性命运的根源的同时, 从又一侧面感受作品深蕴的悲剧之美。  相似文献   

11.
论海明威创作死亡主题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丑、崇高和悲剧对海明威创作的死亡描写观照,可见其作品中的死亡具有化丑为美的认识价值、追求超越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可以称之为悲或悲剧性,它包括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存在的一切悲剧审美形态。悲剧伴随人类社会的诞生而诞生。人类在从不自由走向自由,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会遭受种种现实力量的阻碍、压抑,苦恼、不幸、哀痛、毁灭难以避免,人的生命价值和内在激情在生生不已的追求中显现,在抗争苦痛与死亡的冲突中升华,在压抑毁灭中新生,这是悲剧的历史,历史的悲剧。悲剧艺术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展示,是人的悲剧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人类几千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中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人性的异化方面,但是,无论传统悲剧理论还是现代悲剧观念,即对“悲剧性”的认识,在表现人的本质力量与人的生存困境、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些根本问题上,却大抵是一致的;悲剧从古典戏剧文体发展到现代美学范畴,是在美学家或艺术家面临现代型社会形态的困境时对感性生存的本体论位置的忧虑、对个体生存实践的自由意义的探索中出现的;人类历史的悲剧性、人生的悲剧性是永恒的,人类的悲剧意识、悲剧精神是永存的,那么作为人类生活审美化超越的艺术就不会失落悲剧的价值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4.
柳州四年是柳宗元一生的最后阶段,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尽管他在这四年的仕宦生涯中仍持守"辅时及物"之道,但终因长期的弃置使他内心几近绝望,故其创作风格既表现了犹待时用中的孤峭哀怨,又展现了人生大迷惘中的幽郁凄婉,这两种浓烈的悲剧性体验,使其人格和作品具有重要的悲剧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反思文学的再反思,讨论了这段时期有没有悲剧以及对其悲剧特点的再认识。与以往同类主题评论文章的区别在于:1、明确将反思文学的悲剧性与人道主义的重新崛起联系在一起作为这一文学思潮的一大特点。2、力求挖掘此阶段文学的悲剧性与人道主义精神的独特价值。3、将相关有代表性的多篇作品作了整体分析。本文结论:新时期反思文学是一个反映人道主义沦丧、呼唤人性归来的悲剧浪潮。  相似文献   

16.
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必须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哲学思想层面,从那个时期人的社会理念、人生感知能力上分析,并研究自古以来的戏剧、诗歌、散文、小说中所包蕴的悲剧性,了解中国漫长历史中文人墨客的悲剧思想。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奋斗精神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文学作品.中的两个悲剧性因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注重对人的主观意志的描述。作品在处理忧伤情绪时,往往会刻意放大悲剧意识。但中国人往往不愿承认人生的悲剧面,对温情美满的和的生活抱有一种天真而执着的信念。对人生,他们坚守着善恶有报的伦理道德信念,所以中国入很少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对未来总抱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他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而是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通过艺术的审美观来提升人的生命强力克服人生的悲剧性。他褒扬希腊悲剧艺术,歌颂酒神精神,发现了潜藏在悲剧艺术中的人的强大生命力量和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希望。并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使个体生命与本体生命融为一体,在艺术审美中体味真实的生命感并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  相似文献   

18.
“欲求不得,不得仍求”的崇高的悲剧精神是所有悲剧艺术的重要标志。艺术家们通过悲剧艺术,表达他们对社会、人生、生命等主题的哲理思考。作为受众的读者,也正是在对悲剧的审美体验中,对于人的悲剧性处境和超越性人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从而在双方的情感体验中达到和谐共鸣的理想效果。由此可以说,悲剧艺术具有精神救赎的特点,救赎人类摆脱生存的悲剧性困境。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史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部带有很强悲剧性的散文杰作。“悲剧性”是一个外来的美学名词,《辞海》解释为:悲剧艺术的特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唯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特殊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的冲突;鲁迅说“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悲剧性的;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是悲剧性的冲突。在文艺上,悲剧性不是戏剧所独有,而是其他形式的文艺也可能具有的属性。…  相似文献   

20.
池莉作为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讲求生活流式的自然单纯的艺术结构。因此,许多人都从市民情趣和平民化角度去解读池莉的作品。但如仔细挖掘其作品,可以发现一种隐含在平凡生活中的悲剧意韵,并可以从社会生活环境的悲剧和人性的悲剧两个大方面来看人生三部曲赋予我们的悲剧性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