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的代际关系已由传统的双向反馈模式部分断裂为线性的抚育关系,呈现出“恩往下流”的代际关系下移现象.究其根源,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亲代家庭经济地位的改变,导致家庭地位从主导到依附的转换.家庭经济地位改变的结果导致原有的代际交换平衡状态被打破,父母凭借的只能是血缘情感,物质利益的取向和孝道等传统价值观的式微造成代际交换资源的价值极低,难以在交换中成为主动.当然,由于大规模的城乡流动引发家庭关系的变化,也导致了家庭赡养功能的弱化.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家庭代际关系正经历着一系列变化,父母与子女的代际关系状况将会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代际交换的视角通过对一个农村多子女家庭个案研究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从父母与子女间延期交换、即期交换中子女性别的差异,代际交换关系背后父母养老资源的匮乏导致的养老困境以及女儿参与养老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3.
王莉  王国军 《兰州学刊》2023,(3):126-142
农村中老年群体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在现代化社会代际关系逐渐疏远的背景下,“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方式遭受冲击。代际关系变迁是否会促使养老方式由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老?文章以农村中老年为研究对象,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从个体代际关系亲疏的微观视角来分析传统家庭代际关系变迁这一社会宏观发展趋势对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的影响。研究表明,代际关系疏远带来的养老焦虑会促使农村中老年群体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果仍然稳健可靠。机制方面,代际关系疏远会降低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由此引发中老年群体社会养老需求。异质性方面,中西部地区中老年群体、“以房养老”及“自我养老”能力较低的群体、风险意识较高的群体在面临代际疏远导致的家庭养老风险时,通过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维系、变动和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家庭代际关系及其维系、变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向,旨在对当代代际关系状态有更全面的认识.作者认为,就当代而言,家庭代际关系的传统维系力量已被削弱,新的维系手段表现出由多元到单元之变.代际关系变动中既有值得称道的进步,也存在诸多问题.社会组织应注意引导代际关系的发展方向: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提高老年人自身经济能力,降低亲代对子代的赡养依赖;继续推动子代义务、责任和权利南儿子单系承担和享有向儿女双系发展;加强道德力量在代际亲情关系维系中的作用;注意化解代际财产传承多元化所出现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丧偶老年女性是老年人中最弱势的群体之一,贫困比例非常大。而在我国农村社会中,家庭养老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影响着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因此,家庭因素是导致她们贫困的最直接因素之一。笔者将家庭作为切入点,从家庭户人口的数量、抚养与赡养的代际交换失衡、逝者债务的遗留对贫困程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丧偶老年女性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黄佳琦 《天府新论》2021,(2):127-139
代际交换不仅是代与代之间的日常互动,而且对家庭权力关系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苏南并家婚姻是一种“并而不合”的双系婚姻模式,在此婚姻模式下形成多种互动关系。父代在单系家庭内部通过代际交换的方式将资源让渡给单系子代,以获得子代家庭的参与权。双系父代家庭之间围绕子代家庭展开竞争与合作,在互动中建构出双系父权的权力关系,在双系父权的权力关系作用下,形成子代夫妻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新型家庭权力关系虽然能够相互制衡产生稳定性,但是代际交换一旦过于频繁,代际关系过于紧密,便会对子代核心家庭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家庭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儒家养老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几千年农业经济文明下形成的传统养老伦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养老的道德文化观念本身又内嵌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之中而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生产方式、代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也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和伦理文化根基。在社会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单一化的家庭养老保障供给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价值理念已无法满足养老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探索并构建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便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农村婚姻支付实践三种"理想类型"的考察,认为农村婚姻支付正经历从婚姻偿付向婚姻资助和姻亲互惠变迁的过程.婚姻支付实践背后蕴涵的是农村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变迁,从儿子单面养老到儿女双面养老的家庭保障、重家族关系到重姻亲关系、子辈权利意识兴起与父权衰落等三个方面剖析了这一深刻的农村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9.
代际关系涉及四个维度:代际关系的平衡性、代际交换的程度、代际之间的紧张性、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从这四个维度切入,可以认识农村代际关系的区域差异和历史变迁.从区域差异来看,不同地区的代际关系差异很大;从历史变迁来看,代际关系有一个由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变迁过程.代际交换则存在一个由重交换到较少交换的变迁过程.变迁过程中广泛存在代际紧张,但最终会逐渐消除.此外,代际关系在多数农村地区的较长时段维持失衡状态,这是由于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尚存,即父母可以从失衡的代际关系中获取宗教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面临着养老意识淡漠、赡养权利保障不力以及孝道伦理弱化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构建以国家养老保障为主导、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体、以社区养老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从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完善法律、养老保险制度、探索社区养老模式以及和谐家庭关系等方面人手,综合治理,提高农村养老质量。  相似文献   

11.
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市居民代际间资源交换的模式并检验“父母投资有效地提高了子女为父母提供赡养的机率”的理论假设。根据对河北省保定市“老龄化及代际关系”抽样社会调查资料的分析,作者试图从父母为寻求老年安全所采取的策略出发,讨论父母对子女的投资与子女为父母提供养老帮助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对中国都市家庭养老机制提出相应的理论解释。研究资料表明,老年父母与其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资源交换。进一步的多元分析为父母投资与子女养老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张一晗 《天府新论》2021,(6):115-124
在农村,“搭伴养老”现象呈现普遍化趋势。在搭伴过程中,通过形式保障、隐性契约、资源交换、策略表达等方式,双方老人突破了原有的子代赡养模式,实现了自养。习惯上一般将“搭伴养老”视为老年男女自主选择的表现,但事实上,农村“搭伴养老”是在家庭转型背景下,老人为了实现家庭扩大化的生产目标进行的养老牺牲。家庭形态的改变、家庭积累的极化、家庭伦理的偏移共同挤压了老人接受子代赡养的空间,在反哺失效的情况下,老人只能被迫开展自养实践。“搭伴养老”的内核是家庭伦理的弱化,一旦形成惯例,农村老人将遭受更为残酷的剥削及挤压。  相似文献   

13.
家庭养老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目前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也仍然处于基础地位。然而,家庭养老是否具有经济效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孩子是"投资品"的假设,将养育孩子的动机抽象为老年安全动机,在一个两期代际交叠模型中将生育率内生化,使得家庭通过养育孩子的成本和赡养强度的约束最优化问题来确定养育孩子的最优数量,从而基于模型的均衡解考察家庭赡养强度对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赡养的经济中,生育率会提高,而过高的赡养强度会导致生育率下降;家庭养老会造成资本积累的挤出效应,使得人均有效产出和消费都出现降低,在一个具备有效的投资市场的经济中,家庭养老是缺乏经济效率的。基于此,我国应加速完善透明化的资本市场,鼓励自愿性养老年金的建立,同时增强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社会养老意识,降低养儿防老动机。  相似文献   

14.
文化变迁下的中国老年人口赡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和荣 《学术论坛》2003,4(1):136-139
研究中国老年人口赡养问题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制度不能忽视中国传统的敬老养老文化。在文化变迁和社会转型时期 ,我们既要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 ,借鉴国外经验和做法 ,将家庭养老文化基因发扬光大 ,同时 ,也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丰富家庭养老内涵 ,努力探索家庭养老社会化形式  相似文献   

15.
农村婚姻支付正经历从婚姻偿付向婚姻资助和姻亲互惠变迁的过程。婚姻支付实践背后蕴含的是农村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变迁,从儿子单面养老到儿女双面养老的家庭保障、重家族关系到重姻亲关系、子辈权利意识兴起与父权衰落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深刻的农村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农村家庭养老制,承袭传统,适应了农村社会的实际需要,对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家庭养老制本身存在的功能和机制的障碍,使得近代农村家庭养老制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消极作用.本文分析近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制的两面性,旨在为解决当代农村社会赡养问题提供历史借鉴,以便剔除糟粕,吸取其精华,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传统农业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了基于土地的养老制约和规范,它规定了个体要遵循社会所规范的生命历程.然而,土地制度变迁使业已形成的土地养老规范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作为新制度化手段的社会养老尚不足以确保生命历程中角色的相互转换,致使土地养老与社会养老制度衔接出现裂隙.农村老年人在土地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主动采取"以地自我养老"+"代际关系维护"的养老策略.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来看,旧的制度是为了满足特定时期社会生产的需要,当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导致土地养老不能满足需要时,生命历程制度也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因而运用退休制度来衔接土地养老与社会养老显得必不可少.这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变的要求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从收入来源、收入水平、赡养状况、日常生活状况、健康状况、医疗状况、生活照料状况、家庭关系等方面看来,我国当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为此,必须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对策:逐步建立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切实维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逐步发展农村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事业  相似文献   

19.
周卉 《河南社会科学》2014,(11):117-119
正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现状(一)家庭养老时期。家户型的生产方式使家庭养老成为我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养老保障模式。儒家"孝悌"的伦理思想又从文化层面强化了家庭养老模式,加上家国同构的制度理念,使政府避开了应担的养老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到土地后有了固定的粮食来源和经济收入,家庭逐渐有了物质剩余,大大提高了农村家庭的养老能力。政府开始在农村建立五保户供养和优抚制度,对老弱孤寡残幼  相似文献   

20.
网络家庭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以北方农村为分析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家庭是诸个父系血缘关系家庭的集合体,网络家庭分析是认识家庭之间关系形式和状态的重要视角.网络家庭的形成原则一是以直系单元家庭为主、旁系单元家庭为辅,二是以父子、兄弟单元家庭为核心.网络家庭之"网"产生于"本家庭"的分化,由此形成"支家庭",本-支单元家庭关系得以建立.河北省三县调查表明,农村60岁以上、且有子女的老年人超过80%生活在网络家庭的单元之中.近70%的网络家庭由3个以上的单元家庭所组成,并且90%以上的单元家庭在同一村庄之中.这一方面说明目前农村家庭有较高程度的分解,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网络家庭第一代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照料资源是比较丰富的.随着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现象增多,聚村而居的网络家庭单元数将减少;子女数量减少也将使网络家庭单元数降低,农村的社会养老福利制度、保险制度和相关保障措施亟待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