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是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分析。本文首先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成因和其心理特性进行深层的分析,然后在其基础上总结出了阿Q精神胜利法深层心理实质和对现实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问世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艺术魅力可以长久的经典作品。阿Q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可谓家喻户晓。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与我们密不可分。通过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心理特征、原因的心理分析,进一步认识"精神胜利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名人名言     
张峰 《老年人》2009,(6):15-15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到城里打过工。肉体的阿Q无疑是走出过未庄的,但精神的阿Q却从来没有走出过未庄。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天下事物,哪怕是一张凳子的取名,也还是未庄的好。  相似文献   

4.
时下一些暴发户,很难逃脱阿Q的“三满足”之梦:一曰获得报复的满足:幻想所有人见了他,都得求他:阿Q,饶命!”;二曰获得攫取的满足:幻想“打开箱子来”,可以“元宝、洋钱、洋纱衫”想要什么,就拿什么;三曰获得性欲的满足:幻想把吴妈、小尼姑,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都弄到手。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阿Q正传》为文本,通过对鲁迅作品横向对比手法,从现代性的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研究。文章写作角度主要有三个方面:主题的现代性、写作手法的现代性和叙事的现代性。《阿Q正传》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语言运用白话文进行书写,写作手法采用了意识流、象征主义等写作手法,叙事上运用了全知视角多重视点转移叙事,这四个维度的编织,使得鲁迅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阿Q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阿Q形象更是那个时代小丑的形象。代表着封建理念下的广大中国人的愚昧、落后、自私、麻木等等特点,封建思想把人摧残的不像人。鲁迅先生就是希望通过《阿Q正传》这篇文章能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论述了悲剧性讽刺中典型的牺牲者形象,本文以弗莱的讽刺性替罪羊角度着手,试图分析《祝福》和《阿Q正传》中祥林嫂和阿Q悲剧典型形成的根源,并阐释时代精神或作家笔下替罪羊的象征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未庄出书热     
鲁迅先生的一篇《阿 Q 正传》,使阿 Q 成了红得发紫的名人。出书、演讲、剪彩、任名誉董事长、做广告——阿Q 是“要什么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不仅住上了小洋楼,还与一位当红歌星谈起了恋爱——听说快要结婚了。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以他的才气生养出了“阿Q”,现在想来也该是Q子Q孙成行,“Q”成大观了。这次借世界杯足球赛的机会,国人的“Q”病真就大大地发作了一回。中国足球队兵败世界杯,这本在预料之中。冷静看待、客观宣传,方显大国大家之气度,可让阿Q的后人们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太难了。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自面世之日起,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叙事风格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赞扬和喜爱,而其英译本的研究更是长期为学术界所关注,研究成果屡见不鲜。本文运用改写理论,通过对《阿Q正传》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探讨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汰、熟梦哪............ .用日把找这张.修整一F.我\吸国一大些.脸长些.日浓些··一}恿玲暴日子过的有邀有味.多是呀!幸祖呀!、一伪淤拼乃、阿Q的烦心事系列(2)@小桦~~  相似文献   

12.
)乒下个月匆阶卜冻.口子人扩J的收入少灼所以’l瑞岭水‘l‘没受彭响! .lJ魏已纤个月;父吃过I勺叶奋,仪也彼’阿Q的烦心事系列(6)@小桦~~  相似文献   

13.
我近期一个人流落江南,偏偏先生梦溪几次来电要我去青岛。梦溪说,那是王蒙60年的创作研讨会啊!我说王蒙写了60年啦?王蒙今年才69岁呀。在电话线那头,梦溪掰着脚趾头在算69减去60等于多少,算来算去,终于算出王蒙的创作生涯是50年。我认识王蒙是20多年前,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是北京作协创作的极盛时期,每次开会,30来个作家济济一堂。有次会议中间休息时,王蒙笑着指向我:祖芬一开会就没精神,我一讲话她就来神了。一点不错。开会时我总坐在后边,只要王蒙一发言,我就伸长脖子越过30来个脑袋去对准那个最机智的脑袋。好像光用耳朵接收还怕不…  相似文献   

14.
假如我们中国人连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个个都变成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的人,好多人就不能活,成千成万地死去。假如有人说你有点像阿Q,不要怕,倘若能做到三点,就算长了出息,乃至大大长了出息  相似文献   

15.
~~阿Q的烦心事系列@小桦~~  相似文献   

16.
~~阿Q的烦心事系列(5)@小桦~~  相似文献   

17.
士者为鉴     
俗谚有“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戏谑,而如让作为知识分子的唐僧也照照镜子,尽管他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结果也未必就是“人”。免冠之后,能见几许青丝?照人而不照己,几乎是知识分子致命的弱点。我们以前常深感于农耕文明的愚昧,虽大字不识几个,礼教却烂熟于心。一般而言,这种俗论固然不错,但这只是知识分子拿着镜子照人家的结果:读了几遍“阿Q”,于是你是阿Q,他是阿Q,岂不知自己正是世界上  相似文献   

18.
~~阿Q的烦心事系列(3)@小桦~~  相似文献   

19.
鲜鲜视野     
你嫌我不是章子怡,我还嫌你不是李嘉诚呢。——夫妻最好少开这种玩笑阿Q向吴妈求婚为什么会失败?我认为是太直接了,如果阿Q轻声地对吴妈说:“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吴妈一定受宠若惊,像文学青年一样  相似文献   

20.
盛卓静 《职业》2011,(35):125-125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小说的艺术价值。因此,塑造个性独特又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成了小说家的追求。许多经典小说都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如《阿Q正传》中可怜又可悲,惯于精神自慰的阿Q;《守财奴》中惜金如命的葛朗台;《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孤傲自尊的林黛玉;《三国演义》中多谋善断、忌妒孔明的周瑜;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学形象以其不可重复性显示"这一个"的独特,若说到爱慕虚荣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