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极端高温频发,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安全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城市高温频发增发的复合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及今后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不同类型的空间适应性实践与关注频率都显著性上升,但目前仍缺少明确且完善的高温适应规划体系,美国作为国际高温适应规划的先行代表,积累了一定的高温规划实践探索经验。因此,本文通过梳理美国高温适应规划编制实践,剖析“首席高温官制度、适应规划体系、线上—线下技术支持”三大启示经验,以美国典型高温城市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高温应对为例,详细阐述地方州府在综合规划、分区规划、功能性规划、高温应对规划四个不同层面以及基于城市和社区两个不同尺度的高温应对规划实践探索。结合我国地理国情与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围绕构建气候适应性的高温应对规划目标,借鉴美国凤凰城高温应对的实践经验,提出建立“线上—线下”高温适应规划框架、多层级的规划编制体系、多主体多目标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机制。本文旨在推进我国构建完整明确的高温编制体系落地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热浪已成为危害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极端天气事件之一,通过气候情景预测掌握未来热浪风险的时空格局,是保证气候适应性策略前瞻性和科学性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尺度气象模型(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对大连城市气候远景预测(2041—2050年)的结果,将研究区域进行热浪风险评估并提出气候适应性策略。结果表明高风险区出现在甘井子区东北部、西岗区北部、沙河口区北部、中山区北部以及金州区中部。基于风险分区气候适应性策略分为两大类:总体策略和分区策略。总体策略包括城市“冷岛”保护和高温避灾场所策略。分区策略则主要针中高风险区展开,重点将高风险区划分为三类策略区,并明确指出气候适应性策略的优先行动区。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升温,城市高温灾害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通过CNKI和Web of Science检索城市高温灾害相关文献,采用Meta-analysis方法和Cite Space工具,分析近年来城市规划应对高温灾害的研究进展。结果发现,城市高温灾害的规划应对研究起源于城市热岛方面,在气候变化方面得到发展,最后形成城市高温灾害的研究。在减缓性策略与适应性策略两大主题下,主要应对途径是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道路交通、绿化景观以及建筑等,每种途径又分为多种具体策略。目前在规划体系、针对性规划以及效益评估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理论上应加强构建规划体系,以及效益评估系统的研究;在实践中制定应对高温灾害的规划编制标准,探索气候友好型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袁俊 《城市》2007,(1):76-77
2005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该规划将北京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同时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新规划提出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间格局,将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建设包括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等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建成区普遍出现了显著的热岛效应,给居民健康与能源负荷带来了巨大威胁。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背景下,将热岛效应纳入城市体检评估体系,对建成区热岛强度及相关气候风险开展常态化监测与周期性评估,是提升热岛问题精准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应对热岛效应复杂时空变化给精准分析所带来挑战的基础上,本研究依托卫星遥感数据,探索构建了“干扰控制—变化诊断—风险评估—规划应对”的体检评估框架,并对2016—2020年武汉市建成区内部热岛强度及其时序变化开展了评估。结果显示,武汉市热岛强度呈现出“内外双高,局部集聚、中间塌陷”的“U”型圈层式分异结构;2016—2020年,热岛区域面积及强度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加幅度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城市工业园区与老城区的热岛效应最为显著且处于持续恶化阶段,尤其是人口密集的老城区热暴露风险最高。根据热岛强度及相关热暴露风险的时空演变格局,研究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及规划管理层面提出了多层次规划协调的规划建议。本研究对提高城市热岛效应体检评估的科学性,推动热岛问题精准治理、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袁文凯  崔扬  周欣荣 《城市》2008,(12):65-68
一、引言 随着天津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正在逐渐形成“两轴、三带、六板块”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及以“城市中心-新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为主线的城镇体系。按照正在编制的《天津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天津市的轨道交通线路分为市域线和城区线两个层次,其中规划的市域级轨道线路作为带动市郊新城及中心镇发展的客运交通体系,将凸现其对于引导天津城市空间结构及完善城镇体系布局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区赋权视角的乡村社区生态规划模式,可为乡村产业复兴和生态保护提供有效可行的路径。以远郊乡村作为研究对象,从人地关系、组织管理和社会人文三方面分析乡村社区主体特征,探讨乡村社区生态规划的实施路径,进而提出乡村社区生态规划的关键策略:通过社区赋权可以达成环境共识,通过社会协作可以形成乡村生态空间的地方性规制;根植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乡村产业,可以形成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构建遵循自然过程的适应性结构,有助于形成健康安全的聚落空间载体;乡村社区精神空间及仪式性活动有利于增强社区归属感,提升社区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以社区为本”要理解“以社区为本”,当从“社区”人手.简单来说,社区可概分为两大类:一是地域性社区;二是功能性社区.前者以地域来划分,每一个社区均有自己的地域界限;而后者,即功能性社区,则是指一群有共同背景、共同需要或面对共同问题的人,他们未必居于同一地域性社区内,但都拥有共同的特质和利益,例如劳工、妇女、新移民等.而“以社区为本”中所指的“社区”实际上就是地域性社区.至于“以社区为本的福利服务的规划和实施”,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为一个特定的地域性社区,针对社区内不同的需要,策划及提供不同类形的杜会福利服务.这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策划及交付模式可简分为五个阶段:评估社区需要、确定服务目标、发展服务策略、提供有效服务、检讨服务成果.  相似文献   

9.
唐伟志  吴晓辉 《公关世界》2023,(12):107-109
我国强调要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共同体成为经济等领域发展的新理念,国家针对继续教育本质要求提出要推进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形成五级治理体系。网络教学成为继续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因此构建终身教育共同体离不开教师团队的支持,应立足于共同体视域剖析开放大学网络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0.
赵炜  雷成涛  张莉  卿粼波 《城市》2023,(5):63-72
在智慧韧性城市加速建设、基层风险治理能力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在社区层面的传导和实施技术需求更加紧迫。本文从社会培育、规划方法和智能技术三个维度剖析了城市社区防灾规划的相关经验,阐述了基于智能技术的城市社区防灾规划的重要作用,构建了以防灾分析决策、动态防灾空间、防灾管理服务为主体的社区防灾规划框架,明确了智能技术贯穿始终的规划流程,并以天府新区正大街社区为例,说明了城市社区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的程序逻辑、方法要点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向高效、可持续的城市基础设施转变是建设弹性城市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对《纽约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内容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弹性城市视角对其进行剖析。此计划的生态弹性主要体现在规划所带来的可持续性效益,主要包括:以更低的成本吸收径流、改善水质、减轻洪涝风险、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等。工程弹性主要体现在收集城市运转系统数据可有效改善城市功能,而流域划分则为针对性措施的提出以及设施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契机。社会弹性主要体现在其构建了开放的对话机制、合作机制、决策机制,从而使不同利益相关者可以参与其中。最后提出适应性管理作为评估弹性城市的主要手段,其应用对于规避风险、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极端雨洪灾害日趋频繁和我国城市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以海绵城市理念,推进蓝绿灰基础设施结合,系统构建雨洪韧性城市体系的框架,从空间管控、工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构建思路,并建立了雨洪韧性城市的风险适应、风险防治及灾害应急实施策略与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多个新区规划建设案例从理想蓝绿空...  相似文献   

13.
如何帮助残疾人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是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点难点内容。本研究以残疾人的“脆弱性”为切入点,借助压力与释放模型,对残疾人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问题进行反思;依托“风险管理”的视角,认为残疾人风险管理包括“三项旨要、三种机制、五类措施”;结合“应对力”的概念和培养路径,主张应构建“新型的对话性助残体系”,以提升残疾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力。本研究在总结反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残疾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应积极推进助残工作的重点、策略转型。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产业区域化布局,围绕城市核心区的通勤范围在部分典型城市地区已突破市域边界,出现“周通勤”“边界通勤”等非典型模式。基于当前我国“双碳”发展战略,依托轨道支撑区域化客运出行成为必然选择。该文从需求特征角度识别都市圈轨道客流空间分布特征及轨道乘客需求行为特征,提出面向都市圈空间尺度的轨道体系,并提出相关时效服务指标要求,为都市圈及市域的快速轨道规划布局、服务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路立  藏留洋  于顺东  刘健 《城市》2010,(7):58-63
天津市在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的基础上,2007年首次确立了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以“三区”为主体,以海河生态廊道和滨海生态廊道为骨架,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以主要河流、道路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生态体系。相关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在市域生态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先后编制了《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天津市林业专项规划》、《天津中心城区及环外地区绿地系统规划》、《天津市水系框架性规划》、《天津滨海新区绿地系统规划》及各区县总体规划等。  相似文献   

16.
灾后恢复期是实现提升社区灾害韧性的好机会,然而重建的速度和质量的权衡是一个挑战.以2018年迈克尔飓风侵袭后的美国佛罗里达墨西哥海滩市为例,本研究基于灾后不同时期街景数据来评估不同重建策略对房屋重建速度和房屋出售率的影响,为灾后恢复评估和规划提供了新方法.具体而言,通过使用OLS模型和Logit模型灾后规划提出的韧性提...  相似文献   

17.
都市圈背景下,中心城市核心区与市郊城镇及周边地市间交互需求愈加强烈。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相继通过升级改造既有铁路线或新建线路引入市域铁路服务,以适应都市圈内部长距离快速出行需求,但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尤其是一体化运营方面仍存在若干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对此,文章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市域铁路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市域铁路发展进程及资源禀赋,从规划引导、建设保障、运营深化三个层面提出了都市圈背景下广州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一张网”运营思路,对于深化落实“四网融合”发展规划,推动市域铁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兆琴 《公关世界》2023,(22):75-77
智能化和数字化成为高校教育新生态,提升学习者智慧学习适应能力成为关乎数字赋能成效和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构建智慧学习共同体整合智慧学习空间适应性四大影响因素,搭建“学生-教师-同伴-智慧空间”共存、人际互动与数字交流双向支撑的影响机制,依托“学习者需求促驱动、情境化教学促探索、协作式学习促内化、多元评价促反思”四阶段,集聚功效,合力赋能,促进智慧系统学习适应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13年贵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作为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目标任务“围绕民生,构建六大体系”中“构建面向基层面向民生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关爱空巢老人”被列入2013年省政府重点工作;“开展全省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研,  相似文献   

20.
公共空间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人群聚集下拥挤踩踏事故的频发,凸显了公共空间安全危机的时代背景。风险评估是预测人群聚集风险点和空间盲区的有效手段,也是指导公共空间安全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以整合度、连接度和可理解度等句法参量为评估因子,建立公共空间人群聚集风险的可视化定量评估模型,并运用于重庆动物园案例中,实现对人群聚集风险点和空间盲区的预测。结果表明:第一,整合度高、连接度高的空间是人群聚集的风险区域;第二,空间可理解度低将增加人群聚集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路网结构、规划展区布局、完善设施系统的空间干预策略,为构建安全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