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廓清不同灾害应对理念在规划应用中的逻辑与特点,对防灾减灾规划框架的建立与实施意义重大.回顾总结了综合防灾减灾、灾害风险管理、韧性、安全等4种理念的内涵,从系统认识角度将其归纳为"行为导向"与"功能导向"两类.不同理念指导下的规划在目标、对象、内容及实施效益方面存在差异,但也具有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处置"的潜在规划编...  相似文献   

2.
张戈  侯麟 《城市》2015,(11):28-32
文化规划是对文化资源的盘活与应用,社区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基本单位,汇集着文化从业人员、文化设施使用和文化活动参与的主体。以智慧社区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文化规划有文化数据获取、文化交流与传播平台的搭建以及文化数据库建立3个方面的独特优势。当前在文化规划引入城市规划的框架下依然存在文化规划处于从属地位、规划者能力挑战以及无法满足文化规划技术要求等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导的智慧社区文化规划体系,以期把握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下社区及城市居民文化的变迁,增强文化规划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笔者以温州市洞头县城为例,通过对海岛型城市用地特性及现存问题的概括总结,分析防灾避险绿地选址的影响要素;基于不同区域的功能特征,探索构建分区指标体系和网络布局模式,提出防灾分区与系统布局协同作用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雪菲 《城市》2009,(8):71-74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震前预报发布后或震时为受灾的人民群众提供应急疏散和临时生活的相对安全的场所.是城市总体规划、综合防灾管理的重要对象。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包括城市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城市各类绿地、防灾据点等。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都必须规划建设满足避难需求的各类地震应急避难疏散场所.并对其实施有效管理.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村镇地区灾害频发、损失严重,编制综合防灾规划的意义重大,但具体编制工作仍举步维艰。本研究认为村镇综合防灾规划具有独特性,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村镇综合防灾规划的困境在于指导性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编制体系不够完善、管理实施困难。本文借鉴了美国和日本地方综合防灾规划的经验,指出我国村镇综合防灾规划对策在于完善规划法律体系、完善规划编制体系、突出规划的实施性、重视防灾避难空间建设、探索规划实施的新机制等,并以神农架松柏镇为例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突发,是对城市基层社区应急防控能力的一次大考验。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家空间治理体系的最小细胞,社区的预防水平与抗疫能力成为重要议题。基于城市社区规划与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社区体检模型",使用截止4月15日南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数据及行政区划空间数据,以15分钟生活圈作为最小评价单元,从源—汇城市人系统、点—群公共点系统、集—散流行病系统三个平行层面分析了南宁市中心城区范围内评价单元的社区健康指数,分析得出低于5分的亚健康单元,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地带,有着较高的建设密度与较差的通风环境。并借此提出针对性的规划管理建议,以期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威胁下社区有效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导刊》2010,(16):43-51
2010年“中国人保—全国防灾减灾知识大赛”由民政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中国社会新闻出版总社承办,以“减灾从社区做起”为主题,是今年“防灾减灾日”中央层面主要活动之一。大赛分书面竞赛和现场竞赛两种方式。书面竞赛的参赛对象为全国所有城乡社区居民等。竞赛的主要内容是大赛指定参考资料中涉及的防灾减灾知识。竞赛试题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审定制作,由各地组委会办公室发放至各城乡社区以及中小学校,组织广大城乡居民以个人为单位参加答题,并以社区为单位将居民填写的答题卡统一寄至大赛办公室。大赛办公室组委会通过电脑阅卷,并于答题全部正确者中随机抽取产生1000名优胜奖。  相似文献   

8.
社区被视为体现城市韧性的典型代表,也是近年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议题。2020年的新冠疫情是对城乡韧性的集中考验,社区更成为直面病毒的主战场。作为社区的基本组成单元,各个城市的居住小区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自组织能力为未来社区韧性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成都市作为全国千万以上人口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其小区的防疫响应是全国小区的缩影。本文试图通过对成都小区防疫响应的总结,对提升社区韧性建设提出规划层面的思考,包括从空间导向走向人本导向、利用移动社交平台推动公众参与、增强规划弹性应对发展变化、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规划全过程以及运用智慧技术助力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聚集城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发展了数据增强设计方法并将之应用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与更新的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实证,设计了“品质评价——空间分类——规划指引——更新时序”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更新的技术框架。基于多源数据的应用,建立了主观感知出发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和客观街道空间形态分类相结合的现状认知方法;设计了以“街段单元”为更新改造对象的针对性更新规划指引;提出了基于街道重要性的更新改造实施时序。充分发挥了多源数据在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评估、更新规划和管理实施中的增强作用,为我国城市的更新规划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0.
面向社区高质量发展与数字化转型需求,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智慧社区的政策与实践发展脉络和演进特征,包括住区智能化探索、社区信息化基础建设、人本导向的社区智慧服务惠民建设、可持续发展数字社区建设4个阶段,并总结了当前智慧社区的发展困境。其次,提出了“数字友好”的智慧社区发展理念,基于对“数字友好”理念内涵的解读,从智慧社区的人本导向顶层规划、平台一体化协同机制、安全可信运维机制与动态更新机制等方面解析了“数字友好”智慧社区的实现路径。最后,提出了智慧社区应进一步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体系融入和应用示范模式推广等方向进行探索优化,以期为智慧社区的可持续、人本导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论述社区及城市社区概念和涵义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城市社区的研究历程,阐述了城市社区地理学的空间性研究现状,尝试性地探讨了我国在城市社区服务、治安、文化、经济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我国当前在城市社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概述了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的前沿问题与趋向.  相似文献   

12.
作为近年来社会—生态领域蓬勃发展的新理念,韧性城市/韧性社区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和学术热点。但基于城乡规划视角审视当前韧性理论和实践,仍存在其概念模糊和理论难以指导规划实践等问题。首先回顾了韧性、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的理论发展及研究范式,梳理了当前国际上主流的韧性城市、韧性社区测度方法及指标体系。然后,对比分析了韧性理念下的城乡规划与传统城乡规划的区别,并综述了韧性理论指导城乡规划的国内外探索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提升韧性理论指导城乡规划实践的四种措施:完善韧性理论体系;加强韧性规划的顶层设计;以社区为突破口开展韧性社区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并强调在此过程中重视理解当地知识和公众参与。本研究扩展了新时期城乡规划理论的研究范式,为城乡及社区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石晓冬  黄晓春  高雅  张佳怡 《城市》2023,(5):105-113
本文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提出的以“风险”为核心的决策理论基础,辨析了国际前沿适应理论,总结了国际机构适应性规划框架,分析了主要国际大城市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案例,明确了适应性规划的五项重要内容。这五项内容包括:气候变化趋势分析与预测、风险与脆弱性评估、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适应性规划策略和适应性规划实施。提出了“预测-评估-规划-实施”的“四部曲”式气候适应性规划技术路线,构建了系统完整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技术体系。在具体应用上,首先以北京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市域范围内气候风险区划及适应能力进行全面扫描,进而构建全方位、多险种的策略体系;然后进一步将视角从市域深入社区,并在社区尺度探索人与建成环境并重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方法;最后在首都核心区进行具体实践。基于以上探索性研究,提出北京在城乡规划体系中体现气候适应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导刊》2011,(36):14-14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面对严重的灾害形势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减轻灾害风险列为政府工作的优先事项。2011年11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在此.本刊特摘编其中关于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张晓欢  沈体雁  劳昕 《城市》2012,(5):46-51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城市社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不仅表现在自然生态、道路交通和建筑景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文生态、关系网络和文化融合等社会生态方面.这些变化为提升社区变迁生活层次、文化品味等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给和谐城市社区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谐城市社区的发展路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6.
柯明 《现代交际》2014,(1):147-147
城市的和谐发展,经济的不断提升,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不断提升,促使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健康发展仍然受社会经济文化的制约,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不平衡,存在弊病及制约要素。通过对佛山市社区体育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不同社区在开展社区体育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对其特点因素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为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健康和谐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春节之际的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组织管控、医疗救护、社区防疫的全民防护过程中,社区在疫情防控、健康生活维系、社区集体心理疏导以及社区文化和精神凝聚方面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因此,基于社会生活组织网络体系的城市居住社会及其空间单元,对于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突发性重大公共事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韧性价值与属性特征。从规划的全局观反思,基于多元主体和治理理念,规划除了预留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城市安全预留用地,同时,基于城市社会属性特征,更要注重建构以人为本、与城市社会组织结构匹配的"生态链—防控链—组织链—流通链"安全防护体系,强化基层安全防控的"安全空间单元",进而基于安全防护体系下原有配套设施系统如何更好适应疫情防护需求,形成既有设施与疫情防控需求的弹性设施嵌套体系,又能在全民医疗和健康体系的框架之下充分考虑城市居住社区基层防护的社会价值和潜在的可能性。本文基于疫情防控的视角,从城市社会的基本属性出发,论述了基于疫情防控的社区安全系统的建构及其防控规划体系与常态化规划建设的设施嵌套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杨玲 《城市观察》2014,(4):127-134
公租房社区是在新的住房保障形势下随公租房的大量建设而涌现的新型城市社区,这种社区不能完全套用现有一般城市社区管理方法。本文以大规模建设公租房的典型城市——重庆为样本,在分析其公租房社区管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经验及分析公租房社区不同于一般城市社区的特点,提出完善公租房社区管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牛飞飞 《科学发展》2011,(3):104-107
减灾防灾能力的提升,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城市减灾防灾能力提升的前提是公众灾害意识的培育。针对当前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本文就培育公众灾害意识的路径,从教育、演练、制度等层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上海市D社区基于生活、关系、空间三维向度的城市社区融合共建某种意义上表明了当前社区建设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动回归,通过社区动员培育居民自治意识与自治能力,营造社区文化,深化关系联结,从而有效提升社区社会资本,推动社区多元主体整合,形成以基层情感治理为主线、以专业工作介入为手段、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目标的城市社区整合共建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