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谱系中,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体现,反映中华各民族集体记忆,在文化认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革命文化刻写了一个既有时间线又有整体性的集体记忆图景。集体记忆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和源泉,文化认同是集体记忆的结果和升华。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耦合共生,具有相同主体、共同经历、共有精神家园、共同目标。据此,面对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的隐忧,我们认为革命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其文化认同功能的实现路径包含身份确认、内容建构、现实实践、精神系统、形式载体、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刘金林  卞之峣  董佳婧 《民族学刊》2023,(10):20-26+14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各族人民的代代传承中延续至今,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在各族人民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中起着独特的价值引领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相辅相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宝藏,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励各族人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在深入分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包括四个方面:增强文化自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各族人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强化学校教育,守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熠熠生辉,散发着独特魅力和光芒。进入新时代,传承和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要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领大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文化精粹,进而坚定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意义和现实困境,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形式,以期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提供现实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袁同凯  赵经纬 《民族学刊》2022,13(12):107-117, 157
近年来,学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展开了诸多探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文化路径也得到了极大关注。因此,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动力所在尤为必要。以文化选择为视角,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观视:一方面,由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过程性,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构性动力;另一方面,基于多元行动主体对传统民间舞蹈的适应性发展,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主体性动力,力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庄勤早  李永政 《民族学刊》2022,13(8):24-31, 15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创新。英雄文化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为主轴,发挥英雄精神的导向作用,培育与提振英雄文化,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意义重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英雄文化新的时代意蕴,基于中华民族精神熔铸的时代精神、以民族复兴为核心凝聚全体成员的时代要义、坚持人民主体性的时代方略构成了新时代英雄文化的时代意蕴。英雄文化的独特内涵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从历史维度上看,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步与发展;从民族维度上看,诠释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从现实维度上看,彰显和汇聚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明确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向,打造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播模式,优化文化的时空情境建构,充分汲取英雄文化的教化激励价值,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建军  李宗赫 《民族学刊》2022,13(11):1-8, 141
共同历史记忆具有共有性、时代性、建构性和凝聚性等鲜明特征,对展示中华文化符号、体现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重要的载体依托、桥梁支撑和价值彰显作用。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是由各民族共同拥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书写的革命文化、共同弘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符号和标识等组成,是各族人民的感情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守护、传承、阐释和弘扬。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风雨历程中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的重要支撑。当前我们身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中,我们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就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软实力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和丰富的内涵,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美育的融合,探索两者有机融合后的育人途径。  相似文献   

8.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交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沉着应对,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更加努力的奋斗。面对当前的局势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国家和民族需要一大批杰出的专业人才。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需要具备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道德情操,而美育教育的建构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知识底蕴,能够健全大学生的审美精神,能够促进大学生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美育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属性,更是美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美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李树新 《民族学刊》2021,12(2):41-51, 97
中华多民族谚语指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或“一族多群”的谚语系统,它既是一个多元的结构,指称组成中华民族成员的众多民族的谚语形态,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在一定数量基础上对中华谚语一体性和共通性的综合和概指。中华多民族谚语内容上具有经验性、哲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形式上具有口语性、异变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使用功能上具有俗传性、权威性和教育性的特征。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与扩布,显示了其创作主体多元性与历史悠久性,其自身发展的辐射性与吸纳性以及调适性和变化性。中华多民族谚语具有文化认同价值和多民族共有精神的建构价值,潜沉在中华多民族谚语这一载体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和民族精神特性是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具有文化价值的“中国经验”。全方位开展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整理与研究,对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挥语言文化引领风尚使民族文化血脉薪火相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振兴国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人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在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中凝心聚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对我国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统领作用,是中华文明成果的结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解决矛盾冲突及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理论特质及当代价值两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希望对延续华夏文明、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传统文化也在持续散发着其博大精深的魅力,并成为当代人们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精  相似文献   

13.
近年,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社会掀起了一潮又一潮的“国货热”“非遗热”以及“古装热”“国潮热”,而也因当下时代新人对“国潮”的追捧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逐渐强大的革新力传承和发展,并逐步焕发出新一代的生机与活力。出现这一现象,也正是社会大众思潮及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在国潮设计中,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文化依据和身份,而进行“国潮”设计,则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展示、创新及传承与发展的舞台。本文从出现国潮文化的现象与动因角度出发,就国潮设计和优秀传统文化间存在的关系,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潮设计中的有效善用及创新方面进行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14.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纽带。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有些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接受信息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严峻挑战。对此,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各种途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将详细阐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刍议。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精髓内涵和多样的内容载体,中华优秀文化滋养着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中华儿女在文化的感召和影响下为实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持续奋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借助大学校园,需要与美育深度结合。大学美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素养,培养大学生发现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大学美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美育生产和发展的根基,大学美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形式和手段,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美育中,并且积极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三姐”歌谣不仅凸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蕴,更关联文化共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题。基于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定位的联结模式,“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可视为生成“同一个人、共同经验、共性记忆、共同情感”的意义链条,以完成情感共通和共同体形塑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以共性记忆构筑文化共享系统、以共同情感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以稳定文化基因铸牢共同体意识三者相整合,共同勾勒出理解“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的理论谱系,为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情感与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实践表明,在当今的中华文明发展时代,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必须借鉴和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且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和大范围传播,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设。我国大力发展文化期刊出版行业,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精华,给予人们正向文化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是由于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很多人已经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我们必须强化文化出版行业的建设,在文化期刊出版中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思政教育视角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既是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必要之举,又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落实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通过加强教师文化素养,形成队伍合力;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践行能力;完善课程结构建设,创新实践方法;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家校社”协同发展这几大方面共同发力,以期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局限性、客体的被动性、介体的单一性、环体的闭塞性等困境,继而提高思政教育实际效果,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连接国家与地方的文化纽带。通过对海南临高吴氏宗族文化实践及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进行阐释,认为吴氏宗族在祖先崇拜中对博学的尊崇,族谱修订仪式中基于学识的宗族地位和身份确立,宗族教育中基于道德伦理、礼俗互动的宗族惩戒和表彰,以及冼夫人信仰文化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突出展现的是重教兴学、崇德、行善、互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在吴氏宗族文化体系中,宗族成员的祭祀仪式和宗族制度体现出对国家的心理认同、情感维系和互助、共治观念,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驱动力;从古代儒学观念嵌入下的民族交往,到冼夫人信仰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建构,再到临高“村人”文化体系的形成,体现了中原文化和地方多元民族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的外推动力。正是在内外合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形成并不断铸牢。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记忆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表征。民族记忆作为延续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通过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建构民族身份、塑造民族形象等形式传承和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特征。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瑶族民族记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并阐释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对培育和铸牢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