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社会中,颂扬个人利益为主的公私利益关系理论如昙花一现,很快便被淹没在更为强大的公利至上的理论批判之中。作为伊壁鸠鲁快乐论的批判者,西塞罗坚持认为享乐的观念是卑微的,而追求享乐就是将道德生活建立在一个非常有限的、与感官连在一起的原则之上,这样的话,伦理学的终极意义就将消解。所以,作为斯多葛学派思想的传播者,西塞罗在个体德性论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他的义利和谐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社会工作所要追求的首要目标,为此,和谐观念应当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作为中国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传输政府关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强化整体意识、达成专业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个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孙光妍 《北方论丛》2006,(2):119-122
义利之辩自先秦至封建社会结束一直争论不休,虽然各个历史时期的义利观及其法律实践特点不同,但贯穿于其中的主线都是对和谐理念的弘扬。深入分析传统义利观的演变及对法律的影响,为构建当代新型义利观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所必需。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和谐理念的现代阐释和绿色转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志斌  王志红 《学术界》2002,(5):197-208
本文在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基础上 ,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和思路 ,对和谐理念进行了现代阐释 ,认为和谐乃多样的统一 ,关系的协调 ,力量的平衡 ,过程的疏通 ,争斗的扬弃 ,功能的优化 ;进而厘清了绿色和谐理念的特质 ,指出绿色和谐是有机、臻善、内外统一的高级和谐。  相似文献   

5.
义利之辨是中国书院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张栻等一些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论述,他们主张书院应以道义教育为重任,不可堕入利薮。南宋书院义利之辨对后代书院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崇义抑利的思想在后代书院薪火相传,结果使历代书院造就出了一批批以传播道德学术为职志的士人。义利之辨发轫于先秦时期,在中国社会广泛存在,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有崇义抑利、抑义崇利以及义利并重等多种思想主张。中国书院义利之辨中的崇义抑利思想不仅对昔日书院教育有着巨大贡献,而且对当今学校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农村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由此而形成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农村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危机四伏的社会.对此状态较为平和的求解之道是农村矛盾向城市的转移,即在城乡互动的层面上求得一种新的平衡与和谐,这就是延续整个近代中国历史时期的"农民离村".而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则是以追求和谐农村建设为目标的积极的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近代诗歌的综论。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价值论,主要从近代社会剧变对诗歌的期待和中国古典诗歌走向终端的矛盾中确认近代诗歌的价值。第二部分为流派论,在检讨历来划分近代诗派的基础上,将近代诗歌分为一重前瞻,一重后顾的两大潮流。第三部分为特征论。先从创作思想、审美意象、体裁和语言方向说明近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连结,再从诗风转变、题材拓展、语言增新、绝句见重、诗乐结合五点说明近代诗歌有别于古代诗歌的总体特征。通篇所论均有道他人所未道之见识  相似文献   

8.
侯强 《兰州学刊》2007,(12):148-150
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经历了由严禁到准允的转变,打破了官办法律教育的专制垄断体制,为这一时期法律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从无到有,大量涌现,很快就遍布全国,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其办学理念的时代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办学主体观念的转变;二是教育体制的完备;三是教学内容及形式的改善.在其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些可以辨识的价值和特点,启示着我们进一步认识法律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技术依赖与技术滥用进行了哲学反思,提出了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和谐理念是中国农业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发展的可持续之境,并就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和谐理念对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启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何琼 《贵州社会科学》2008,221(5):56-59
侗族建筑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书写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侗族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侗族人的美学追求和艺术趣味,其质朴、自然,与环境有机融合的"天人合一"的风景特质,回应了当今世界性的生态思潮——"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的建筑理念是侗族古建筑的中心思想,是侗族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11.
清末时人从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出发对传统"义利"说作了必要的时代诠释,主要涉及重新审视传统"义利"说、挖掘其合理价值,谋求中西融合、公私并重、义利合一、权利义务相均,政治追求宜以"重义轻利"为价值导向,发展经济需公私并重,难以兼顾则崇公为要.这些理论诠释与清算传统"义利"说的弊端结合在一起.他们在理论上否定其偏颇性及其危害,痛斥社会上重私轻公、言行相悖之陋习,在政治上鞭挞政治道德堕落、唯利是图,在经济上揭露重私轻公、人自为谋.并欲藉否定专制制度、派别理论交锋、充分利用国粹与融合域外近代思想等途径达到构建新"义利"说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从1840-1949,是中国现代化艰难破生和崎岖发展的历史。这段时期中国的现代化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缓慢发展的历史进行一番全面的分析:一、国际视野中的比较审视;二、现代政治理念和实践的艰难破生;三、生产力水平的缓慢进展;四、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滞缓之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社会达尔文主义成功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主义和竞争意识,推动了清末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则以革命者的姿态,成功运用了马克思阶级斗争的理论,使中国摆脱了列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取得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斗争哲学的延续,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灾难;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基于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洗浴文化是社会文化史的一部分,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就近代中国的洗浴文化而言,洗浴的种类和妇女洗浴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以洗浴为载体的诗词、图画、木刻,乃至宗教、风俗则是近代洗浴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此外,政府当局在近代洗浴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亦是表征之一。总之,近代中国洗浴文化的兴起,相应的提高了国民的卫生健康意识及身体素质,进而从整体上改善了中华民族的外在形象,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抛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相似文献   

15.
论近代中国的协定税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定税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产物 ,是国际贸易格局中普遍适用的关税制度。协定税则并不必然对国家的关税主权构成侵犯 ,只是作为协定税则形式之一的片面协定税则才对国家的关税主权构成侵犯。鸦片战争前 ,清政府的税则制度是自主单一税则制度 ,近代中国的关税税则是列强强加于清政府的片面协定税则。近代中国的税则制度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和屈辱并不在于它是协定税则 ,而是因为它是片面协定税则。在论及近现代中国关税制度时 ,应区分协定税则的不同形式 ,以利于准确地表述协定税则与国家关税主权的关系和准确地揭示中外不平等条约中的协定税则作为“片面协定关税”的特性 ,以利于对中国近代的协定税则作准确严谨的评判。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慈善事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日趋兴盛。对古代慈善事业施予最大影响的莫过于支配中国传统社会二千年之久的儒家思想。但中国古代慈善机构重在“收养”,这种理念和现实,在晚清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伴随西学东渐的浪潮,“教养兼施”的慈善理念开始出现,教养结合的慈善机构渐趋增多,中国的慈善事业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论邓小平的义利统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与利的统一是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的。邓小平一贯主张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既重利又重义,坚持义与利的辩证统一,这是邓小平科学义利统一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古老的族类意识和观念在近代民族形成、竞争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中国近代的不同社会群体因其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对政治权力的占有多少及对时势的不同把握等因素 ,对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有不同摄取 ,从而对民族主义有不同的认知及表达。他们的内在体认和外在表现勾勒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一种发展轨迹。传统民族主义不断发生嬗变 ,进而向理性民族主义过渡 ,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代艳丽  张力 《学术探索》2014,(9):129-132
中国近代军工文化在军工思想文化上,经历了由"泥古"向"中体西用"再向"古为今用"的变化;在军工器械文化方面,经历了从"轻器、贱武"到"重器、尚武"的变化;在军工战争文化方面,经历了从"屈辱媾和"到"以战止战""以武止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邓文锋 《河北学刊》2001,21(6):93-97
考察中国近世图书特征 ,必须将其放置在近代社会发生深刻变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究整个近代中国图书出版事业史 ,尽管充满了中西、新旧之争 ,但寻求独立富强、挽救民族危亡始终成为其鲜明的时代主题。与此同时 ,伴随着西方机械印刷术的传入、出版机构的多元化、图书结构的新趋向以及一系列出版法令的制定颁行 ,中国图书出版业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