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代的江南庙会,热闹非凡,开销亦大.其经费来源,有工商业界的资助、社会募筹、取自庙产和会产等多条渠道.地主、工商业者为办庙会出资较多,但其能控制庙会,收获更丰.就广大农民而言,庙会既丰富、方便了其生活,又加重了其负担,并受庙会短期产地市场之害.  相似文献   

2.
庙会是乡村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乡村社会的现实状况、认识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视点。从庙会的分布、内容、功能等方面对当代山西河津庙会进行考察,从祭祀神灵、参与主体、庙会内容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当代庙会对传统的延续与演变。当代庙会在具有庙会的传统功能以外,由于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祖庙庙会是佛山有史以来最大的综合性庙会,它最兴盛的时期在明清,民国停办。2005年恢复举办。复兴的庙会既继承了传统庙会的内涵,也注入了新的文化气息,形成了新的仪式内容和特点。虽然复兴的祖庙庙会仍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其文化性、民俗性的特点明显加强了。复兴的祖庙庙会也会一如既往地在佛山社会文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庙会为乡村社会民众提供了一个享受休闲的独特公共空间.在庙会上,乡民将宗教信仰、身心娱乐、生计筹划、社会交往与享受休闲融为一体,全身心地利用和享受这一休闲空间.文章通过历史学、民俗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对话来考察传统庙会上乡民休闲的历史表象,旨在揭示近世乡村社会生活实态及其特质.  相似文献   

5.
庙会是以具体的神灵信仰和祭祀仪式表现出来的,但它在发展中,又与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生态等诸多因素相伴相生。上古时期,浙西南地区就有群体性的祭拜黄帝活动,至唐时,庙会已表现出成熟的内质,并随着佛道教的兴起而繁荣发展。历经社会变迁,今日的浙西南地区的庙会生机勃勃,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并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较好地保留和发展了传统庙会的地域性、时节性、群体性特征和宗教神秘性色彩。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史学界对华北庙会的研究逐渐深入,对庙会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从其原始的神秘性到之后社会生活功能的健全进行了探讨,并深入研究了庙会的经济功能、娱乐功能、思想功能等等。但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建国之前根据地庙会的研究不足,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文化出现复兴热潮,庙会研究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渡庙会的复兴是地方精英、普通民众、民俗文化协会与地方政府之间不断协商、合作的结果。庙会发展背后蕴涵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镶嵌着当地社会文化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庙会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国民间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精神信仰的主要途径,其文化是中国底层人民重要的精神寄托方式。同时,庙会文化又是中国民间民俗习惯的表现方式,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民间人民朴实地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俗的方式和方法。另外,庙会文化是中国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的主要途径,其与地方经济也息息相关,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庙会文化的正向影响。此外,庙会文化还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天然的联系,社会民众通过庙会文化来表达内心的恐惧与不满,喜悦与幸福,从而实现内心的平和,这对社会稳定与和谐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总之,庙会文化具有记录、认知、教化、变革和融合等多种功能,对于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北京的庙会,有一种是"借佛游春"式的庙会.此种庙会以游乐为主,宗教与商业活动为次,参加游乐的人多为女性.老北京过去农历三月初三的蟠桃宫庙会和正月初一到十九的白云观庙会,都属于此类庙会,并且很红火.上世纪60年代前后,少年时的我家住东花市小市口,曾多次到那里疯玩,因此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庙会的产生、发展及其现状的分析,揭示了神与庙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分野的原因和特点。同时对现实中的庙会现象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随着农村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农村庙会市场日趋增多,集镇地区多有庙会,非集镇村落亦兴起庙会,同时庙会的商品交易功能也逐步增强。这一时期河洛地区农村庙会市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独特的农村庙会市场特征也是中国近代农村庙会市场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明清陕西庙会经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明清以来陕西庙会活动的内容变化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陕西庙会从原先酬神报赛的民俗文化活动转变为沟通城乡物质交流、调剂余缺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农业资源配置日益发挥基础性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据考古发现,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辽西地区已经出现了古代城堡。燕、秦、汉时期,形成了辽宁早期的城镇体系。从魏晋一直明清时期,辽宁城镇经历了频繁的大规模的盛衰演变。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秦汉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辽朝前期、清代末期出现了四次建城高潮。古代辽宁地区的城镇,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而且与中原地区相比,多为中小城镇;多数城镇沿用了辽代城址,历史均在千年以上;但由于历史的动荡发展,古代辽宁城镇呈现出断代性发展的特点,城镇经济和文化多次经历摧毁后重建的过程,城镇布局也屡经变化,到清代末年才奠定近现代城镇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4.
日语中的“祭”(MATURI)为祭日、节日或喜庆的仪式之意。传统的祭是击退病魔和天灾人祸,祈祷平安及五谷丰登的神事,类似于中国传统的庙会。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祭的形式和内容日趋多样化。本文以日本关西三大城市京都、大阪、神户的代表性“祭”为主,分析和探讨了现代日本城市中形式多样的“祭”的意义。可以说,祭是现代日本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祭在被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被“再创新”,形成一种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15.
试论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东北三省正处于农业、工商业和城市等各部门经济亟待开发和迅速兴起发展时期 ,对劳动力产生了极大的需求。正是由于大规模关内移民的适时到来才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加速了东北的土地开垦与农业发展 ,使东北区域市场经济由此变为全国市场经济的最重要一环 ,为国内市场的兴盛做出了贡献 ,并且还促进了东北民族资本主义高峰时期的出现与近代东北城镇的发展及繁荣 ,他们成为近代开发和建设东北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6.
近代辽宁庙市为周边民众提供了获取生活资料及商品的便利条件,起到了弥补集市不足,并且利用消费链条带动了地区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城镇的发展。同时也带来社会效应,成为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甚至促进传统生活方式的改良。受顽强的传统习俗,无序的市场运行机制,特殊的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代辽宁庙市无法向大型集市贸易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镇:西部城镇建设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落后的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西部城镇建设要走一条不同于东部的特殊道路 ,即“生态城镇”道路。这是西部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必由之路。西部生态城镇建设的具体思路是 :第一、适度发展城镇的数量、规模 ;其次、改变生产方式 ,减轻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 ;第三、调整产业结构 ,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资源的依赖程度 ;第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建设生态城镇 ;第五、加强城镇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小城镇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镇化之所以面临着如何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忽视了小城市和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即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基础没有夯实好。而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关系不协调或相互脱节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9.
乡村庙会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殊民事活动,深深地植根于基层乡村社会中,影响着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乡村庙会又以其特有的活动内容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社会功能。晋北北楼口村关帝庙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呈现出了独特的地域性,以此为个案研究,调查庙会对当地居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影响,揭示乡村庙会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