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哈代发表于1895年的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是其最后一部长篇经典之作。通过对此力作的仔细分析和研究,人们可以透过作品看到某种希望、某种精神力量。这种希望和精神力量体现在作家哈代及其小说主人公裘德对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精神上。这种希望和力量也鼓舞读者去寻求一种在逆境中自我拯救、自我解脱的方法;去创造人类未来最美好的生活和幸福。这也是裘德和哈代的精神永生之所在。裘德和哈代都是生活的强者,都是永不言败的勇士,都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极具空间叙事特点。小说呈现出三大空间:亦真亦幻的"威塞克斯"空间,哈代在小说中沿用"威塞克斯"这一真实历史名称,设置了小说的悲剧空间;人物挪移的地理空间,小说以六个主要地点为空间肌理,勾画出裘德无法逃逸的人生悲剧;自然与城市的对立空间,裘德试图离开农村的自然空间进入城市空间,却成为两个空间都抛弃的边缘人,没有自己的空间归属。这些空间叙事都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3.
《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性格发展前后矛盾,这是因为性格受制于情节的安排,而情节服从于哈代的悲剧创作理念——人与社会环境的对立。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小说的主线,这条主线牵出的表面上是裘德与淑的爱情悲剧,实质是整个英国社会制度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约翰·密尔是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论自由》集中体现了其哲学思想中的自由理论体系。托马斯·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晚年以《无名的裘德》开拓了英国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哈代文学创作的思想受到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深度影响,这在《无名的裘德》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认真探究《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哈代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自由理论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哈代小说中的现代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让我出生的那个日子毁灭吧。”——哈代《无名的裘德》“我出生在世上啦,懂吗?真的,那就是罪名。”——尤金·奥尼尔《毛猿》“我的思想早了大约五十年,所以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好处。”这是裘德的悲剧,也正是哈代的不幸!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公众为狄更斯喝彩的掌声刚停息,追随狄更斯的作家还在以“有希望”的结局给苦难的人生抹上一层虚幻的色彩,此时,哈代却以他的创作公然向人们指出: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人的“本能或欲望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人生是孤独的,人生是在孤独中去抗击那可知而又不可知的命运。当然,对于沉醉于假想的乐观中的英国公众,哈代作品的这种意象,换来的只能是一片聒  相似文献   

6.
英国现代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是一位跨时代的文学巨子。他一生中给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产品。那纯洁美丽的苔丝、善良富有追求的裘德的不幸遭遇曾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作家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沉探索又曾唤起多少人的共鸣。然而,从他的作品开始问世的时候起,批评家对他的创作的看法就  相似文献   

7.
张谷若以研究翻译哈代著称于世,他翻译了哈代的三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被中外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哈代的东方知音”。文章从方言对译、注释和翻译目的三个方面对张谷若翻译的哈代作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中外哈代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托马斯·哈代(1840~1928)的研究,在欧美诸国,已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哈代长篇小说的陆续发表,英美评论界对哈代的评论即已开始。人们多从哈代小说的道德意义、悲观倾向着眼,或赞同或谴责哈代。《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发表时遇到麻烦,发表后遭到很多评论家攻击同时也有人大加称赞,已是众所周知之事。在维多利亚时代由盛而刚衰的时期,哈代小说中强烈的悲观情调、反社会的道德倾向自然是  相似文献   

9.
哈代小说的现代派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心理学评论的方法,用荣格的原型理论,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哈代最后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女主人公淑的形象作一剖析,在分析淑这个为评论家所忽视的女性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的同时,借以展示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哈代的现代派风格及对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0.
激情的排斥--以女权主义批评解读哈代的《无名的裘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淑·布莱德赫是托马·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一位女性形象.本文以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为切入点,着重剖析在男权传统对婚姻进行限定,对女性进行压抑的情形下,淑是如何保持着鲜明和独立的个性,如何在婚姻情感中注重自身人格的独立,从而对传统婚姻发起了激情的排斥.  相似文献   

11.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男主人公裘德的成长为线索,以他与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为题材,描述了极端的"本我"和"超我"的两种人格特征。裘德的"自我"便在这两个极端中滑行,从艾拉白拉"本我"的肉欲冲动到淑的"超我"的理性情感,最后无法平衡这两个极端而导致悲剧的发生,进而说明人的社会性、人的行为都需要"超我"的社会道德来约束。  相似文献   

12.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的自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来源于自然界 ,人属于自然界 ,人依赖于自然界。  相似文献   

13.
“自然人化”有两个基本向度:向外,指人对自然的征服即外在自然的人化;向内,指文化向肉体的积淀即人性的生成,也称为人化自然。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本质上都是人性的理性展现。只有在审美中,理性与感性,道德与肉体,个体与社会,历史与现实才能得以完美结合,人性才能得以完整的呈现。审美是人化自然的象征性展现,当人性偏向于人的自然性时,审美形态偏重呈现出优美形态;当人性偏重于精神性时,审美形态就偏向于“崇高”形态。审美形态的多样性正是复杂人性的整体性表现,优美与崇高作为审美范畴只是多种审美形态的家族相似性能指符号。  相似文献   

14.
探究人的本性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乃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核心论题。当许多哲学家以人作为自然的例外、甚至把人视为“王国中的王国”时,斯宾诺莎则鲜明地提出“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斯宾诺莎这个命题首先意味着“人在自然之中存在”。只有深入剖析“人在自然之中存在”的含义,我们才能阐明“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所具有的生存论意义。在斯宾诺莎那里,自然并非纯粹由无机的物质所组成并单纯依照机械法则活动,而是一个同时具有内在活力和生机的自然,是一个具有内在生产原则的自然。斯宾诺莎也将其称为神,从而使自然首先呈现为一个形而上学概念。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只是作为无限实体的自然的产物,是一种有限样式。无论是人的理性,还是以往被视为人的主动性和自由之来源的意志,也都在自然之中存在并遵循自然永恒不变的法则。然而,人却可以通过理解而达到“心灵与整个自然相结合的知识”,人生的至善和至福也正在于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具有的生存论意义最终也由此得到体现。正因如此,斯宾诺莎走向了与近代主体主义哲学完全不同的方向,甚至表现出一种反现代性的倾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命题也因而具有了一种批判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自然”一词至少指称着两个层面的意义,即由万事万物的本真存在组成的“自然界”和万事万物背后蕴含的本性、规律或万物“所以自己而然”之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呈现出迷信的、理性的和德性的三种形态。德性式的“敬畏”是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重新审视及对前两种“敬畏”形式的扬弃和超越,对于构建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描写了主人公裘德与女主角淑违背维多利亚时期传统伦理观念的故事,展示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新旧道德标准冲突,人们追求个性与真爱所遭受到的阻力。裘德对伦理禁忌的畏惧与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形成伦理冲突,体现了他艰难的伦理选择,而裘德的伦理选择也把淑置于伦理困境之中。从文学伦理学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可揭示小说的劝诫和教诲力量。  相似文献   

17.
生成的自然:马克思自然范畴的本体论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本体论的视野下,立足于人的感性的生命实践活动,从“自然”出场的原初境域、对自然做一种生成性及“可能性”意义上的理解三个方面,试图揭示马克思自然的本体论意蕴。  相似文献   

18.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悲剧创作中最深沉、最阴郁的一部,主人公裘德在欲望的驱使下挣扎于理性与情感之间,灵魂与肉体始终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但最终理想破碎,爱情幻灭、孤独凄惨地死去,他的悲剧是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劳伦斯的小说创作十分重视探索和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善于将人放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之中加以考察,从而真正揭示人与宇宙之间的相关性。劳伦斯的作品有多层次的主题,它们最终可归为两大类,即自然的主题和性爱主题。而这两大主题在其作品中又具体体现在其倡导的自然态的身体理念之中。劳伦斯自然态的身体理念主要表现为他对传统田园式生态农场的眷恋、对人与自然相生相成关系的憧憬和对两性自然的身体对话的追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我与自然     
【文题展示】22.以"我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体裁、字数不限。【命题分析】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又历久弥新的话题。我与自然,即"人与自然",尤其指个人与自然。写作的范畴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表达的主题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强调个人对环境的思考和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