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文从其本质上说是对理想的人、理想人性和理想的人的存在方式的建构和培育,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和精神活动,在培养理想人性、促进人的完善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科学在内在的精神层面和价值观念上与人文具有统一性,科学在本质上是人文的。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科学的人文性被忽视,导致科学与人文分裂。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科学的人文性,使科学重新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古今中外对人性的解读都没能克服单一片面的人的属性论,将人的存在某一方面的属性界定为人性,没有关注到外界环境对人性生成的重要作用。人性“生态化”将人性理解为人现实存在性,它由四种属性构成即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价值性,四种属性之间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四种属性同时受到外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人类需要从社会内部构建“善”与“大爱”的制度、文化与道德,将自然的繁荣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交流的无障碍,才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自然中去,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教育为人的一生奠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递活动和催化活动。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及其开发人性,为个人发展奠基的功能是随着近代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而日益突显。在考虑教育匮乏的后果时,既要想到对国家、社会前途的影响,也应关注教育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把教育机为人的一叶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4.
《学会生存》之所以被誉为人类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将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分析与人性特点的分析相联系,在充满时代气息的人性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学会生存》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是:人类存在着“共同的人性”,“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找出共同的人性,而找出共同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追寻人性认同的民主、平等、自由、科学理性等真善美普遍价值.全球化进程中的人性教育使命,一方面是在类层次上进行真善美人性和人类普遍价值的教化;另一方面,则是对人性力量普遍拓展而又独具个性的守护,这种守护我们不取“神人之约”、宗教信仰之人性理论的思维方式,而靠世俗性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动力.面对全球化振荡,要保持中华民族精神,需充分发掘和利用作为人性教化的"心性文明"之中华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人性的本质,是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对立统一。两者既相互对立制约,又相互交融。自古至今,人性的表现虽有差异,人性的本质实无不同。人类社会从来就不是按照"应该怎样"去发展,而是按照"可能怎样"去发展的。这种"可能怎样"的真谛,就是人性所制约和主导的、不同个人之间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斗争与协调。人类历史所展现的,始终是这种人性制约下的利益斗争与协调的过程和结果。人类未来的希望和出路,在于因经济、文化和人的素质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相互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而导致人类的"共同利益圈视角"逐渐扩大和社会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审美教育是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内容涉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审美教育具有道德教化的价值,科学思维的教育价值、培养创新潜能的教育价值、心理健康的教育价值可以促进人性的完善、人的创造潜能的激发以及人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方人性假设理论根据人的需求来采取管理措施,影响、约束或促进人的实践活动,以达到管理效果。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个体需要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有较大契合之处。人性假设理论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研究和实现必然具有重大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其主体性实践哲学中,李泽厚对“如何活”难题深表关切,于是将人性能力的充分发展当作纾解这一难题的选择方案。人性能力作为人性的至要决定因素,基于文化心理结构,涉及认知、道德与审美三个维度。人性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四重性审美参融,取决于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与以度创美这四种动态关联行为。人性能力的充分发展,自当成就人类主体性,助推人性的完满实现,上达人之成人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比较柏拉图对话<会饮>中"性"的思维与<孝经>中"孝"的思维,指出中西人文在源头处的一些重要分野.相比之下,性比孝更接近于原始人性,更亲和于自然人性.所以在文化论中,就不能拂人之性.而性的文化对人类现代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包括奥运会.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文化多元化发展加剧同时并举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普遍价值生成何以可能?我们认为,应该从人的感性存在本身出发来理解问题的实质,文化差异发展要求和普遍价值的生成要求都可以从人的现实存在中找到人性根基,文化的差异发展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发展要求,普遍价值的生成则基于人的类性发展要求,两者都是人类生活中的应有之义,文化的差异化发展与普遍价值的生成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协同发展关系,文化差异背景下普遍价值的具体生成则要走超越传统、文化宽容、促进交往、民族化实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人性问题是个最为源远流长、争论不休的难题。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人性概念与伦理学范畴的人性概念并非同一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不能否定伦理学意义上的性善、恶论的理论价值;从德性上探讨人性与人的本性对国家制度设计与国家治理模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出发,即从人的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生产方式出发来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成为合理理解现实的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而人的本性在马克思那里展现为三重生命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人的本性的需要,实质上是主体人的内在价值的尺度,这通过人的经验事实可以得到合理说明。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自引入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这两个概念以来,理论界从未停止过对这两个概念的研究和讨论。但是在这些研究和讨论中,学者们对二者的内涵、外延、联系和区别的理解都莫衷一是,有必要对有关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种种说法进行归类分析,从这两个概念的起源出发,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转化关系,以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是追求真善美的完美人性和人的自由平等幸福。这一人的理想源于成长经历和时代因素。他将文学作为实践这一理想的途径。从《家》、《寒夜》到《随想录》 ,其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巴金以自己的方式为文学注入了人的因素 ,达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人性的开掘 ,从而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获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巴金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既属于历史又属于中国 ,既属于当下也属于世界的。  相似文献   

15.
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如何理解人文科学的性质及其定位的问题上,须克服并超越狭隘的实证主义和狭隘的人文主义的科学观。既要理解人文科学的科学性,又要理解人文科学的人文性;既要从科学经验出发去理解人文科学,理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性,又要从人文经验出发去理解人文科学,理解人文科学与艺术等人文文化的深刻关联;既要看到人文科学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环节,又要看到人文科学也是人文文化的重要环节。人文科学是沟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6.
旧人类中心主义是在文艺复兴以后被确立起来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仅仅强调人的作为感性欲望的主体地位。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生存危机的根源。而自然中心主义企图通过把“自然”作为伦理主体来看待,这虽然对克服旧人类中心主义有积极意义,但是,本身却违反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一种超越自然中心主义的“新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人作为“感性和理性统一”的主体来看待的,因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理由。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人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是,需要确立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本精神.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人性包括经济人、社会人、自觉人、复杂人、效用人等.  相似文献   

18.
深入剖析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类生存危机的认识根源 :个人主义的泛滥、理性主义的盲目崇拜和集团利益的狭隘性。指出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单方面强调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主体性 ,忽视了自然环境、自然规律对人类自身活动的制约和限制 ,过分追求科学技术在征服改造自然的功利性实用价值 ,忽视了科学技术在解决适应自然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用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视野来考察和分析人类今天面临的认识困惑和生存危机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9.
生物技术特别是克隆人技术对建立在神秘感基础上的人类尊严构成了严重冲击;以至必须以理性来维护人类生命的独特价值和尊严。目前,围绕克隆人技术的伦理争论已经广泛地展开。然而,任何对具体技术的伦理争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伦理准则之上,这样的伦理准则可以概括为两个,一是决不像制造机器一样制造人,二是决不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人。以这样的伦理准则,有关克隆人技术的几个伦理问题便可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现实的人:马克思人性论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性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生命体,在满足生命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了社会属性,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走向人,获得人的属性。因此,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类特性的总和,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紧密相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不断丰富、完善的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