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1年9、10月间,留法勤工俭学生在赵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陈毅、王若飞、李维汉等领导下,开展了一场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近代中法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兴起和发展除了中国方面的推动之外,与法国政府的态度也有着密切关系.大致说来,在1919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高潮到来之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主要得到法国一些民间友好人士及法国驻华外交官的支持;自1919年开始,法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加以引导和管理,并成立专门机构予以推动;在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遭受挫折之后,法国政府开始转向资助部分优秀留法学生,开辟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模式有别的中法教育合作事业.法国政府在留法勤工俭学问题上的失策,也给我们留下一些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1921年,一百余名留法勤工俭学生因为抢占中法里昂大学,被法国政府武力遣送回国.他们从上海到北京、广州甚至回各本省呼吁救助,请求南北政府、各本省当局及社会各界帮助他们维持目前生活,解决继续求学问题,归还行李,质问法政府强行遣归理由.政府当局和社会各界尽力给予同情与救济,对愿在京沪求学的学生发给津贴,对愿回籍的发放川资,基本上满足了学生提出的救助要求.  相似文献   

4.
1927年秋天,我从浙江赴法国巴黎,尔后以公费生考入里昂中法大学。里昂,这是阿尔锋司·都德在《小物件》这篇著名小说中所描写的小物件的出生地,它正象这篇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保守、贫困和死气沉沉。中法大学座落在圣蒂合内山下,房舍原是一座旧兵营。刚刚离开祖国,离开繁华的巴黎,来到这个小街小巷的山城,我越发增添了异国的寂寞之感。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20世纪中国现代性演进作出重要贡献的知识群体,新青年派发动的白话文运动赢得无数国人的喝彩,也遭遇了不同学派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学衡派,学衡派从学理出发与新青年派发生了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意义深远的文白之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学观念的差异最终落脚在对文学的不同理解上:一个热衷于兼收并蓄的杂文学,一个钟情于自成一体的纯文学。在不同的文学观念背后还有着话语与权力的文化博弈。究其实质,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思想谱系乃是其现代性张力的深层逻辑构成。梳理并反思这场论争,无论是对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还是对文化生态抑或是思想的环保,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关于文学思想的理论论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基于人文主义立场,对科学主义思潮的批评;二是基于古典主义立场,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批评。在对文学革命的批判和修正的论争中,学衡派成员提出了自己对于建设新文学的古典主义的主张。通过学衡派的传承与辐射,古典主义文学思想对后世京派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一道独特的古典主义文学风景,共同参与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7.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起源于辛亥革命前后的留法俭学、旅法华工教育及旅法华人的勤工俭学运动.湘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全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大潮中,始终处在风口浪尖,特别引人注目.本文试图对湘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原因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纵现大学发展的历史,大学是在社会需求和对知识进行探索,这两种力的作用下不断走向开放的.中世纪大学的开放主要表现在:向国际开放;学术的开放;管理的开放.这对我们今天也有启示:加快我国大学向国际开放的步伐;加大我国大学学术开放的力度;切实迈出我国大学管理开放的步子.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没有赴法勤工俭学 ,但他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密切关系却是异乎寻常的 :在组织湖南青年进入留法预备学校事务上近乎于临危受命 ,并因此促进全国性运动高潮的提前到来 ;通过蔡和森等留法会友 ,他对运动的发展变化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 ;蔡和森等人对共产主义的选择 ,也促使毛泽东最终解决了“大本大源”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旅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在留学生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后经历了两个时期,1919年以前,旅法勤工俭学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运动”,仅仅是这一“运动”的初期.虽有日益兴旺发展之势,但就全国而言,响应者并不热烈,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我国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还只有几十人,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11.
在1933-1934年的京海派论争中,论争一方关键当事人沈从文近四十天的缺席使“论争”实际上成为有论无争.但直接导致沈从文不再讨论京派、海派问题并最终导致京海派论争不了了之的,是此时突然爆出的“何徐创作问题”风波.受此一风波的影响,有关京派、海派的论争与言说,实际成了一场界线模糊的乱战.从胡适、鲁迅等对这场风波的反应来看,“何徐创作问题”风波突显出了京派海派、左派右派问题的复杂性和混沌性,直接导致了京海派论争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人生派和艺术派是早期新文学运动中最主要的两大流派。1922年初夏,两派之间激烈的论争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种后果,曾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过去,人们往往偏重于分析两派在论争中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和分歧,比较注意两派的差异性,而忽略了两派的同一性。我们认为,从同一性的视角去审察人生派和艺术派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两派的文学观及创作倾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思想论争.第一次论争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论争主要围绕着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展开;第二次论争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论争的焦点在于市场化改革到底姓"资"还是姓"社"这一问题;第三次论争发生在2004~2006年间,论争的重点在于改革的成败得失问题.在这几次论争中,改革派最终取得了上风,使改革开放得以持续推进.这些论争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的论争,核心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起因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奇妙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6,(2):103-107
王明回忆录《中共50年》认为"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是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和"九一九宣言"两个文件提出来的,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国防文学"口号是周扬在"八一宣言"发表之前提出来的,而中共中央1931年9月19日并没有发表过《九一九宣言》,"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是冯雪峰根据相关的中央文件与鲁迅、胡风协商后提出来的。历史上的"两个口号"论争表面上是"周扬派"与"鲁迅派"之间的论争,实际上应该是"周扬派""鲁迅派""托派"三方面之间的论争。"托派"的加入改变了"两个口号"论争的性质,从而在政治上使论争上升到了敌对状态。只有将"托派"置于论争的整体格局中,才能理解"两个口号"论争在政治上的严肃性和复杂性,也才能理解鲁迅为什么会下定决心与周扬等人决裂。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8,(5):113-119
无论是社会历史演变还是理论逻辑转换,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繁琐的论争过程,也正是透过论争,可以清晰地探析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到左翼文艺运动十几年间文学观念的变化。其间,从"建设的"到"怎样地建设"的理论宣言折射出新文化运动发生后的文学观念的心态嬗变;由"艺术的武器到武器的艺术"反映出文学观念的工具论思想的衍生和发展功能嬗变;而作为"为人生"与"为艺术"两派之间的论争,更是集中体现文学观念的形成方式和运作形态的嬗变。三者共同勾连起社会与文学之间双向互动的纽带。  相似文献   

16.
以左联解散为背景,"两个口号"论争一方面是以周扬为代表的"左翼教条派"和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自由派"两大派系之间矛盾冲突的公开爆发,一方面是王明路线与毛泽东路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一次"潜对话"。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参与"两个口号"论争的冯雪峰是这次论争的实际上的发起者和操控者,他在论争中通过鲁迅对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解释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左翼文艺界的分裂,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从左翼文艺运动的危机状态中挽救了鲁迅,因此而在鲁迅"走向神坛"的道路上铺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派"知识分子就旧戏改良问题与张厚载等人进行论争,这是中国文化界第一次对传统戏曲现代化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在论争中,"新青年派"在新旧文化对比、中西文明对比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注重戏曲在新文化传播中的载体功用、注重新的剧评体系建设、关注现实题材、追求表演写实性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性戏剧理论.但由于对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传播形式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新青年派"所提出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往往不具备可行性,形成了现代性理论之"实"与改良性操作之"虚"之间的矛盾,使旧戏改良无法真正实施.在论争后期,"新青年派"转而主张学习西方戏剧特别是现实主义话剧,并进行话剧的译介、创作等活动,对我国现实主义话剧传统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李利清 《船山学刊》2001,(2):115-116
旅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在留学生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后经历了两个时期,1919年以前,旅法勤工俭学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运动”,仅仅是这一“运动”的初期。虽有日益兴旺发展之势,但就全国而言,响应者并不热烈,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我国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还只有几十人,影响并不大。1919年至1920年两年间,旅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全国形成了空前规模的热潮,达到一个全盛时代。在这两年中,华法教育会先后组织17批,约1900多名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不但人数众多,而且范围很广。从文化程度看,有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从职业看,有教员、…  相似文献   

19.
王馨蔓 《兰州学刊》2011,(8):145-149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场立志于将人们从传统落后思想解放出来的文化运动中,戏剧以其广泛的民众基础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新旧戏剧论争以《新青年》为主要论争平台展开思想交锋,响应着主流思潮。胡适、刘半农等“新青年派”带着对五四新文化思想的认可,站在戏剧与社会变革关系的角度上介入论争,而张厚载带着对戏曲表演的理论总结来强调遵循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行改良。在话剧借着时代的思想发展需要和以批驳戏曲为手段实现了迅速发展的同时,透过戏剧论争的表面进行解读和审视,可以发现这是一场未能充分展开的论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代表了中国当代美学重要成就之一的实践美学与新崛起的后实践美学,都受到了美学界的关注。应该注意的是,两派之外的许多学者也都非常关注这次论争,并对两派的观点及其论争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中立的立场容易使他们跳出局外,更客观、更超然地看待论争双方的得失。其中他们提供的思路———结合说、合理借鉴美学思想资源等———都很有针对性和价值。而克服其对立、缺陷,共同发展也是双方都必须面临的问题。论者认为,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对世界美学的贡献,尽管有时代和自身的局限,但仍有发展的余地;后实践美学确实指出了实践美学的弱点,在克服这些弱点上有一定的成绩,但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认真正视。二者都应该面对复杂的审美现实,确立问题意识,吸收对方与其他各方面的长处,正视自己的弱点,把问题意识与学科发展结合起来,才可能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