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公民意识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公民社会也随之兴起.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助于中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丰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以公民社会为其社会基础,需要塑造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中国现阶段公民意识开始觉醒,但总体上还有待成长和完善.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需要从建构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发展学校公民教育,拓展公民教育的形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理论与公民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湘莲 《学术界》2007,(3):87-91
社会资本不仅是公民社会的基础,也是一切政治共同体的基础。公民社会与公民信任成为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这也使得社会资本与公民文化有了广泛的结合。公民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资本,而且有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和运作。培育公民参与意识、法制意识、主体意识以及信任和宽容精神,既是当代公民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在构建现代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发展公民社会,落实公民权利,培养公民意识,对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公民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爱国 《学术论坛》2005,2(12):60-63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文章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认为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构建是公民意识培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4.
朱志萍 《理论界》2013,(12):33-36
公民身份的起源及其本质特征是厘清公民意识内涵及其要素构成的逻辑起点,由此揭示出公民意识的培育以国家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当前我国公民意识培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公民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强调公民意识培育微观路径的研究是当前我国公民现实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试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民社会是建设政治文明的根基。培育公民文化并使之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才能把建设现代政治文明落到实处。而培育公民文化 ,首要的是培育公民意识。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已刻不容缓。开设公民教育课程 ,研究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科学性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现代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公民意识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强。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公民意识淡薄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培育公民意识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本文围绕着如何培育公民意识,促进中国政治发展,分公民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公民意识培育的途径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和公民一样,对于我国来说是"舶来"概念.志愿活动也是来自于并且兴盛于西方的社会性公共活动.随着我国建立现代国家的推进,现代市场的、自主的社会的生成,公民身份的确立,以及更深层次的个体公民意识的确立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公民意识的确立是个人作为国家成员必须建立的身份意识.公民意识的确立能够推进公民更好地理解公民身份、履行公民责任与义务,维护公民权利.志愿活动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志愿活动,公民理解公民意识的构成,认识公民身份的意义,进而寻求公民权利义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公民健康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和重要目标,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在公民健康意识、自我承担能力不够的情况下,政府应在制度建设、健康教育、设施提供和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时公民的健康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现阶段对我国政府提升保障公民健康作用的建议:建立健全保障公民健康的法律和制度;进一步普及和推动健康教育;大力发展体育运动;管理并维护好保障公民健康的基础设施;优化保障公民健康的社会环境等.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体公民形成良好的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法治意识。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是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广大公民的法治意识普遍增强,但依然存在自觉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意识不强、重亲情轻法治、重关系轻法治、重权力轻法治、重权利轻义务等思想意识问题,影响社会整体法治意识的提升。提升公民法治意识,需要培养公民法治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开展普法教育、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民教育的主题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花荣 《兰州学刊》2010,(4):113-115
公民教育是民主国家培育民主政治主体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公民教育发轫于20世纪初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所引发和启动的宪政进程中,其发展过程几经曲折。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主题为传授公民知识、训练公民技能、形成公民意识、培养公民品性。学校、社会、家庭是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朱志萍 《理论界》2014,(1):24-27
晚清商人在由旧趋新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社会地位上升,主体意识得以强化,逐步实现了对传统"在商言商"的突破,在拒俄和抵制美货等运动中萌发了爱国民族主义思想,并兴起地方自治和参与拟订商法等活动正式参与社会政治。晚清商人这一政治意识及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历程对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影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制约性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区分公民与臣民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根本分野。我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积淀下来的臣民心态、等级观念以及社会不公凸显的客观现实,对现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构成制约与障碍。克服臣民心态,确立公民意识在观念领域的主导地位,制度不可或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对立,促进社会公平,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的社会基础,制度至关重要。由此,必须加快制度建设,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3.
从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出发,澄清了公民和公民教育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公民教育的措施: 创造一个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公民教育要特别突出权利意识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学校中建设包括公民教育和公民训练在内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姚萍 《学术探索》2012,(6):53-55
不论是器物的现代化,还是制度的现代化,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在现代社会,使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以充分体现的主体形态是公民。公民意识是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现代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育。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对公民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对公民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认为,公民意识包含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与理性精神。同时,公民意识对于现代性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公民教育是各国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文化、经济、政治一体化趋势的加剧,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正在不断与国际接轨。“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相对于“人民”这一政治概念而言,它更强调社会成员作为整个社会肌体基本细胞的责任与义务。然而目前我国的公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中外公民教育比较和理性分析,提出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陈睿 《理论界》2014,(12):37-42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也是国家和政府的活动的依据与目标,因此公民参与既是公共政策的基本要求,又是检验公共政策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意的指标。本文梳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角色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传统社会公共政策过程中对公民参与角色背离,转型社会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角色的复苏和现代公民社会中公民权利意识觉醒带来角色回归。结合具体情境剖析其得失,为我们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如何吸纳民意和在多大程度让公民有序合理的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人道主义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文东 《北方论丛》2002,46(6):31-34
西方历史上的人道主义具有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则、现代市民社会意识形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三层含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历史上人道主义所包含的人道思想、人道原则和现代市民社会意识形式等优秀成果,与社会主义制度和理想相结合所形成的人道主义新形态,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能够发挥思想启蒙和先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话语民主与公共行政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基于后现代社会的理论视角,提出要以公共政策中的话语理论来取代传统行政模式。后现代语境中的话语民主理论与公共行政精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引入话语民主理论,倡导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对话与协商、积极的公民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良性互动,促进我国公共行政精神的普遍形成与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诚信的内涵、社会功能。首先,通过对传统诚信思想的现代转型思考,指出现代公民社会所要求的诚信应该是普遍信任、契约信用和理性诚信的统一。其次,分析了诚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社会功能,指出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内涵中的诚信规范既是对做人的一种德性要求,又是对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机制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