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全球化时代,西方的话语霸权带来了"中心/边缘"的对立,这种对立造成了第三世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危机.后殖民理论提供了思考这一问题的独特视角.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重建本土文化身份的途径在于:认清中国当代文化身份的"混杂性"特征,突破传统的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积极开拓文化"接触区",构建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平台,以期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身份.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进程中,传统成为个体、民族、社会与国家重要的文化认同工具,普遍主义、特殊主义两种认同取向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与此同时,在反思经典现代化模式及现代性基础上,全球弥散着“寻求原教旨”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实践,传统在全球出现复兴的现象。然而,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认同、传统复兴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不同的社会及历史背景,反映出它们在全球化进程主导权、利益分配、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与矛盾。只有充分发挥传统的社会建构作用,对现代化、现代性进行全球性反思.立足于本土性的文化认同与存在,走向普遍主义的全球对话与理解,才是最切实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概念不应当是现代文明的另一个指称,它所指谓的只是现代文明的内涵或曰文化。其涵义有三个层次:现代文明的质的规定性;现代文明的价值理想;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国现代性建构作为问题,内孕着两重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一,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统一问题;其二,现代性与中国性的统一问题。本文着重讨论第二个问题。现代性与中国性之统一的要义乃是后发现代性建构与后(期)现代性建构的统一问题。后发现代性意味着中国性向普世性的现代性开放,后(期)现代性则意味着现代性向特殊的中国性汲取滋养,以创化中国性与现代性相融汇的文化传统(不是传统文化)之河。中国现代性建构,从中国性角度看,在文化的生活方式层面之指标序列上,主要要致力的是:非普世性的亲友社群与超越文化;普世性问题却很可能是非普世性解决的全球化与生态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哈耶克从以扩展秩序为内容的逻辑演进方法论出发,提出了演进理性的哲学思想和知与无知的认识论,并由此评析生物进化论、社会生物学进化论等建构进化论,进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演进文化论.辩证继承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过程中的主要思维方式,而哈耶克的演进文化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思维向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向有着方法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化全球化通常被肤浅地理解为文化的全球性交往,是经济全球化的副产品。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性的共同生活;文化全球化则是这种"脱域"性共同生活的文化诉求和表达,其深层次诉求根植于现代性的要求及其扩张。现代性是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内在机制,这一机制表现为工具理性、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文化全球化意义系统的形成有两个根源,一是起自于西方现代性的文化理念和表达;二是参与文化全球化的各方对原有的文化生活方式的理解及其相互激荡。因而,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后果表现为西方文化的强势和主导,同时也体现出文化冲突与共生的共存场景,呈现出文化一元化趋势与多元化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文化强国建设凸显于中国道路的价值理念与文化自觉的价值目标,指谓了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竞争力提升和强化的动态建设过程。与凝聚力和感召力相联系的文化认同力,以历史与现实的映照、民族与世界的融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演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逻辑",连接着凝聚与感召的归属和自觉,型构着"理论模式"与"思维图式"相统一的文化认同"范式"。在现实性上,强调于主观亲和的"情感归属"、主张于价值抉择的"自由自主"和彰显于理性皈依的"文化自觉",构成了文化认同核心概念逻辑互构、意义生成和话语表达的"理论模式";强调于"承认、认可、赞同"的形成、中继于"群体归属"的理性、作用于"获得自觉"的过程,构成了文化认同模式识别、系统分形与功能激发的"思维图式"。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与独立人格--一种文化价值观的契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要求有独立人格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超越传统文化的人格取向,以一种新文化价值标尺,契入市场经济的文化价值理念,认同在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符合现代性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8.
阿拉伯学者考量伊斯兰文化的全球化视角包括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文化侵略",破坏了阿拉伯民族文化遗产,伊斯兰文化的"真实"、"信仰"和"民族认同";第二种观点认为阿拉伯人在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反复思考无异于作茧自缚;第三种观点认为要吸取全球化与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中相和谐、一致与兼容的因素.全球化不可能被伊斯兰文化全部接受,也不能全部抛弃,接受其的态度可以称为"积极中立"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西江模式"是指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独创的"少数民族村寨开发"旅游模式。因其过度商业化,这种模式陷入了一种现代性迷津:加剧了苗族传统文化认同危机和文化传承危机,加重了经济开发与保护原生态旅游本根的冲突。西江苗寨走出现代性迷津的可能出路首先是必须摆脱"现代-文明/原始-野蛮"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发现传统,发现苗族,重建文化再认同;其次是培育生态思维模式,建构以政府主导、村民为主体、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文化开发、传承、保护、传播、创新三边互动五位一体生态新开发模式;并建立"前台、帷幕、后台"立体、协同的空间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的精神实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网络文化是一种具有无限魅力的新型亚文化,它是作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文化而与现实文化交融发展的。网络文化以虚拟方式构建,虚拟性是网络文化贯穿的基本精神;网络文化承袭了现代理性精神而具有工具理性;网络文化是一种超时空、超现代、超想象、超真实的乌托邦文化,超现实性是其后现代性精神特质;网络文化受经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等社会现实因素的层层制约,现实制约性是其前现代性精神特质。网络文化是一种人化文化,必然随着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而逐渐走向独立和自由,并将推进和提升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