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人自杀现象的本土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目前国内所能搜集到的几套自杀调查的统计数据来分析中国人的自杀现象,其总体特征为:①农村地区的自杀率高于城市;②青年人的自杀率高于中老年人;③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④未婚者的自杀率高于已婚者;⑤自杀诱因,主要包括躯体和精神疾病、家庭矛盾和人际纠纷;⑥自杀方式,以服毒、自缢为主。由于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结构与人格结构,致使中国人自杀现象有别于西方。  相似文献   

2.
国际上将自杀率大于20/10万的国家称为"高自杀率国家"。2002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了其历时7年的一项调查的结果:中国年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国际平均自杀率仅为10/10万);自杀已成为中国全国人口第五位、15~34岁青少年人口中第一位的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人数的19%。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指出:"全国每年约25万人死于自杀,估计自杀未遂者  相似文献   

3.
“新人类”生命的浪费——日本青少年的自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战后日本青少年的自杀率呈递增之势。本文说明了日本青少年自杀的状况及其特点;分析了日本青少年自杀的历史文化原因:对自杀独特的道德评价、特有的“义务和义理”、“武士道”以及情感模式中的“内疚感”、集团意识和依赖心理、拘谨自制等,分析了“切腹”的文化源流、审美意识中的自杀和自古的崇尚与渲染,分析了生死观;本文与西欧进行比较分析了对自杀的传统的法律评价。本文还研究了“新人类”自杀的现实氛围:现实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剧变、家庭关系的淡化、突出的日本女性问题、工作的过度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性问题、日趋尖锐的代际冲突、青少年亚文化、日本的教育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目前,自杀已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过去的50年里,自杀率上升了60%,全球每天平均有3000人自杀。几乎在所有国家,自杀风险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很多国家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自杀率最高。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老年人口的增多,我国老年自杀问题也日趋突出,老年人群体已成为我国自杀率最高的群体。几年前就已公布并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显示,我国5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自杀人数超过10万,占所有自杀者比例的36%。据2004年卫生部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5.
男人也命苦?     
真想奉劝男人,别再逞能逞强了吧!学习与女人做朋友,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岂不是更为自在和幸福一些?统计资料显示,从生到死,男性的生死亡率都显著高于女性。哈佛大学的研究曾预示,在到达上世纪末时,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男女比率是100:145。根据美国的一项自杀率统计,24岁以上的成年人,男人的自杀率是女人的3倍;超过65岁以后,则增为5倍。至于在面对事业失败时,男人的自杀率更是女人的12倍。男尊女卑,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这第一性似乎是占尽了优势,然而今天我们换一个视角会发现:男人才是真正命苦!男人为什么命苦呢?追求成功的机器这是因为社会文化对男性角色的期望,形成强大的控制和压力,使他们为之窒息崩溃。阳刚,是我们要求他们表现的男子气概。然而,一个男人倘若  相似文献   

6.
《中外书摘》2014,(12):36-38
一2002年,客居中国近二十年的加拿大医生费力鹏(michael phillips)和他的中国同事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中国自杀率:1995—1999》一文,正式向世界公布,中国的自杀率已达十万分之二十三(大约相当于美国的两倍);中国一夜之间变成了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同年年底,费力鹏大夫又在回龙观医院主持成立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相似文献   

7.
自杀是主体自愿的自我毁灭行为。作者认为,对自杀现象作深入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对人的生存方式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而且是培养健全的心理和建立健全的社会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自杀者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作者试图揭示自杀在生物学上的根据及其与遗传的关系,说明自杀是人类死亡本能的曲折表现,描述了四种精神病态行为即狂燥型自杀、抑郁型自杀、迷恋型自杀和冲动型自杀。其次,本文研究了自杀的定义,并据此对自杀现象加以分类。作者认为,一个自杀行为的构成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主体自愿死亡,二是主体选择了死亡手段并且主动完成死亡过程。文章采纳了社会学家杜尔克姆的方法,依次对利己自杀、利他自杀和反常自杀加以分类描述。本文接着从性别比例、年龄、家庭婚姻、宗教背景等外在角度,分析了影响自杀的相关因素。作者概述了一些令人感兴趣的研究结果,比如在已遂自杀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在未遂自杀者和企图自杀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春季时节是自杀高峰期;因家庭纠纷而导致的自杀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在我国许多地方15—22岁年龄组的自杀曲线猛增,表明尚未定型的青少年从家庭刚走向社会时,心理危机频仍,自杀的可能性突然加大。最后,本文探讨了自杀者的动机,同时援引了评判自杀合理与否的标准依据,即功利性原则、人生价值原则、自律性原则和神学原则,回溯了人类思想史上对自杀行为所作的道德评价。作者指出,社会意识对自杀行为应取的不干预态度,并不意味着要提倡人们放弃对自杀的严肃态度,也不意味着在鼓励个人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性时放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更不意味着要漫无差别地肯定一切自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历史文化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本文分析了日本人自杀行为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日本对自杀特有的道德评价;“义务”、“义理”与传统价值观;源远流长的死亡之道“武士道”及切腹的思想;审美意识中的自杀与自古的崇尚和渲染;宗教的思想与生死观;对自杀的法律评价;集团意识、依赖心理与自杀的“传染性”、集体性;情感模式中的拘谨自制与“内疚感”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2008年9月对湖北省京山县六个村的质性调研,以30年来发生的206起自杀案例为材料,文章对老年人自杀现象展开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高得惊人,并且还在不断增高。结合转型期中国农村代际关系变动的特征,文章归纳了该地区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类型,具体分析了老年人高自杀率和高自杀比重的原因,并对老年人自杀现象的变化趋势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但近几年大学生自杀现象却在高校中一直存在,甚至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已成为高校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筛查程序,并提出了干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自杀的社会原因反思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有数据表明,在我国自杀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占50%~70%左右,自杀的平均年龄仅22.5岁①.国外将青少年自杀的现象称为"黑发人"的自杀.目前中国"黑发人"的自杀率有所增高,且有低龄化趋势.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中国青少年自杀意念阳性率也很高.而且各地的心理咨询报告和心理测验结果表明,有潜在自杀可能性的青少年还大有人在.积极关注青少年自杀\研究自杀的成因,其终极目标不仅在于减少和避免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在于促进青少年的心身健康成长,形成青少年良好的生命意识,提升青少年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介绍,自杀位居中国死亡原因排序第五位。在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最大死因。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自杀率。因此,了解一些有关自杀的预防和救助工作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一、8起自杀事件概述福建师大是福建省培养中学师资的最高学府,在校学生7500人。从1989年5月至1991年10月,计有8名大学生自杀,自杀率高达5.3/万·年,约为国内高校大学生同期平均自杀率的3倍。特别是在1991年3  相似文献   

14.
正两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为何会相约一起用自杀结束生命?当其中一个自杀成功,另一个侥幸存活,生的一方又将承担怎样的生命负累?【案件回放】相约自杀2015年3月27日,原本是孟馨月28周岁的生日。母亲姜敏艳早早地就起床了,在客厅里那个小小的灵位前添  相似文献   

15.
目前,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在“防民自杀甚于防川”的年代,大众传媒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媒体的位置又应该在哪里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2003年1-9月北京、武汉、广州几家主要媒体关于自杀事件的242篇报道做了一次深入调研。  相似文献   

16.
《职业》2016,(4)
韩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那里的上班族会经常感到压力.为了让员工珍爱生命,一些韩国公司便组织员工参加自己的"模拟葬礼",体验"死亡".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内地新锐导演李杨带着电影<盲山>杀入戛纳电影节,让更多入看到华语电影风采的同时,也让人们再次关注起"拐卖妇女"这一社会问题.影片中,大学生白雪梅被入骗到陕西山区,卖给了当地一个穷苦的单身汉做老婆,在经历绝食、自杀、生子、逃跑种种经历后,终于被解救."打拐"多年,为什么却总有女性被拐骗,而且被拐骗的手段又是那么的简单和幼稚?是什么让这些女人被拐骗,又该如伺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18.
日本自杀率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职场自杀是日本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有关对策措施,开展了多种帮助雇员缓解精神压力、预防自杀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传统自杀学大体有两个基本模式:社会学的与精神医学的。依照涂尔干确立的基本框架,社会学家往往从社会整合的角度理解自杀率的增加,精神医学家则喜欢从抑郁症的角度谈论自杀。但对于当代中国的自杀现象,这两个基本模式都不适用。在自杀率比较高的地方,我们看不到社会整合出了什么严重的问题,而且相当多的自杀者并没有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人们既不会从社会整合的角度,也不会从抑郁症的角度来理解自杀。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自杀问题,首先要超越上述两个模式,从问题本身出发。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自杀研究理路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前涂尔干时期的自杀研究涂尔干之前、甚至于莫斯利 (Morselli)之前很长一个时期 ,西方思想界对自杀这一现象的思考 ,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 1 )个人有权自杀还是无权自杀 ?① ( 2 )自杀是个人的自由意愿(freewill) ,还是被社会所决定影响 (determinism)。显然 ,在当时 ,前者主要关涉的是自杀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而后者则主要关涉的是自杀行为的个人性和社会决定性问题。就前者而言 ,在法国思想史上 ,蒙田 (Montaigne)一反教会反对自杀的传统而明确表示 ,“正像个人有权花自己口袋里的钱一样 ,他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