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农妹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4)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瑶族分布最集中的一个县,全县人口据1990年统计为42万,瑶族占51%。本文拟对过山瑶与平地瑶作一比较研究,分析处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瑶族各部分发展变化的轨迹,从而探讨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平地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经过瑶族先民漫长的迁徙流离,大约于唐朝中期,平地瑶先民开始定居在湘桂边界的山脚、平坝及丘岗山地等较为平坦的地方.此后历经数朝,平地瑶族源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而生态环境的变迁则是导致平地瑶族群的形成分布以及多元化族源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徐规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1)
畲(音奢,Shè)族的名称,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即公元十三世纪中期的汉文书籍上。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1187—1269年)的《后村大全集》卷93,《漳州论畲》载:“畲民不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文天祥(1236—1282年)的《文山全集》卷11,《知潮州寺丞洪公行状》载:“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剽劫。”可知当时“畲民”和“輋民”两词并用。到了明代,“畲民”、“輋民”、“畲徭”、“輋徭”等称呼都有使用;不过畲民一词,比较多见。以后,畲民这个名称,更 相似文献
4.
钱伯泉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1):78-85
通过对中外历史文献的深入探讨,文章肯定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为两汉的奄蔡、南北朝的曷萨、隋唐的突厥可萨;次要族源是蒙古汗国和元朝西迁至钦察草原的蒙古人。又在细致分析“迦沙”、“曷萨”、“克普恰克”等突厥语词汇的基础上,认为“哈萨克”族名的含义是“聪明能干的人”、“形质兼美”的人。 相似文献
5.
何光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1)
黄河古代只叫河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早在五六千年以前,黄河中下游正处于亚热带气候。平原、湖泊、山脉、丘陵都孳殖着丰富的动植物。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和自然条件,为原始社会的初生农业、狩猎和采集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河水哺育着中华民族的先民,因而也和印度的先民把恒河看作圣水那样,把河水当作圣水来崇拜。世界的文明古国都有这个习惯,如古埃及人之崇拜尼罗河河神,古巴比伦人之崇拜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 相似文献
6.
梁宏章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3,(5):67-71
我国许多民族,许多宗教中,都存在着神像画,自古以来都有着鬼神信仰的瑶族社会也不例外,许多仪式都离不开神像画.对于瑶族宗教仪式研究的成果数不胜数,但对于神像画与仪式之间的关系以及神像画在仪式中所具有的功能意义和象征意义的研究成果迄今仍阙如付.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对仙回瑶族神像画的研究,来解读神像画与仪式之间的关系,剖析其在仪式中所营造的特定环境和独特作用,分析画像背后所包含的宗教信仰问题和功能、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敏政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6):12-16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表征的民族共同体,从“回回”到回族这一转变中,回回含义的变迁复杂、曲折,有必要对回族族称的来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族称及族源。 相似文献
8.
哈什胡裹·啓昆 《中华儿女(海外版)》2001,(2)
錫伯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时它又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全国为172932人(1990年),其中辽宁120101人,新疆33082人,黑龙江9131人,吉林3476人,内蒙古2868人,其馀各省市自治区共4274人。锡伯族的历史源流怎样?其人口为何如此分散? 北部鲜卑遗民的 直系後裔及其早期活动区域 先从族名说起。锡伯族的族名与族源是交织在一起的。“錫伯”族名本是锡伯族的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但在汉文史籍中,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不同写法… 相似文献
9.
潘雁飞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1-5
瑶人历史上的迁徙在瑶族史诗《盘王大歌》中有较详细的记载,相关的官修史籍也可旁证。瑶人的迁徙在文化意识上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迁徙的被迫性和始终伴随着伤感与辛酸.瑶人每一次迁徙都是走入更遥远的山林.走入莽荒.离中原文明愈来愈远。另一方面,他们迁徙时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苦难中体现出一个民族坚忍、自强、奋斗、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何光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1)
虎方是古老的一个方国,它最早为虎氏族,是黄帝系统的六个胞族之一。曾在黄帝轩辕氏的统领下,大败炎帝于阪泉之野。到了商代,成为虎方,与商的关系是先和后战,终于被迫由河南中部向东南迁于淮北及淮南。由于邻近东夷诸侯,其习俗渐变有浓厚的东夷色彩,故又称为虎夷或夷虎。周灭商后,曾遭到周王朝的几次征伐。春秋末期,又受到楚国的征讨,便逐渐循着江淮之间,由东向西迁至大复山一带,再由汉水以东南渡长江,又循江南西上至宜都,沿清江缠三峡而至川东,形成了白虎复夷,其中有一支和巴人相结合,还有一部 相似文献
11.
纳西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心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2):17-20
纳西族族源与居住在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有着渊源关系。纳西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并非一条而有多条 ,其特点多为沿江河南北向迁徙 ,但有的路线则为跨流域的迁徙。多条迁徙路线的存在 ,可能是丽江纳西族与同为么些人后裔的纳日人、纳木依人语言等出现较大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何光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正> 蓝夷是起源于山东半岛的东夷族的一支,以种植蓝靛染蓝衣料习惯穿蓝衣而得名.在商代时,曾被商王仲丁、河亶的征讨,他们从山东经河南、湖北、湖南而与瑶族融合,形成为瑶族大姓之一.后来又从瑶族分出一支,与其他氏族结合形成了畲族四大姓盘、蓝、雷、钟.另一支蓝人则融入苗族.但更多的蓝夷因长期在楚国统治之下融入楚人,成为汉族的成员. 相似文献
13.
对于繁衍生息在甘肃临夏地区东部山区的东乡族,因好奇于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曾经有不少的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予以关注并零星地作过描述。新中国成立后,东乡族作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较大规模的研究工作渐见端倪,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以至于对他的族源问题,目前尚未得出科学的结论。我们出于对本民族历史的关注,想谈一点儿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洪涛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本文认为哈克萨族从早期的乌孙、康居、大月氏、匈奴、大宛、汉人到后期的突厥、黠戛斯、回鹘、契丹、蒙古、俄罗斯等十几个民族的不断融合,于15世纪基本稳定下来,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相似文献
15.
郭庆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心的问题。多少年来,对达斡尔族的族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些不同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使得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复杂化,在客观上造成了人们对达斡尔族的族源认识不清。因此,这个问题不仅是达斡尔族人民关心,也是民族史学界希望早日澄清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郑晓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4-102
先周族的迁徙史巫史交织,史事中有缘饰巫风,传说中有史实素地。先周族起源地的学术史梳理重在由探寻“邰”的地望,扩展到先周族在泾渭之间活动范围的圈定。从诗性逻辑看,先周十五王“失其代数”是带有选择性的历史记忆,“弥补代数”则是后世在接受中不断重构的历史。在周族血缘祖先不窋前史模糊时,迁徙地便成为记忆的线索,不断徘徊在族群记忆中的空间场域,成为了先周族迁徙路上不断复现的精神密码。在族群迁徙史上的祖先伟迹、地理印迹都熔铸在族群的文化记忆里,带有群体身份认同的色彩。诗、史书写中选择性的话语权主导着记忆的走向,这可以看作西周政治话语权抟铸而成的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共同体书写,即虚实参杂的叙事逻辑,恍惚无征的话语表象背后,一统的观念与思维模式调控了先周族书写的“宏大叙事”,而民间叙事文本与地方性知识生产的缺席,使先周族的“宏大叙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在北盘江流域,即晴隆、普安、关岭、六盘水等县市的部分地区,生活着一支自称为“喇叭苗”的苗族,人口十万,其中晴隆中营、长流、鲁打、花贡等乡镇为其聚居区,人口五万。该支苗族在日常生活及各种仪式中均使用汉语。1987年被国家有关部门识别确定为苗族。他们信奉“三洞桃源”,家堂神龛以三节竹筒(代表三洞桃源)“贮米豆数事为洞以栖神”,如遇不测则延巫作法,庆坛攘解。庆坛是喇叭苗进行祭祖还愿、驱邪纳。的民间祭扫仪式,其来源与明代贵州的开发有关,从其仪式的形制、内容上,可管窥贵州民族的迁徙史与融合史。现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8.
张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6)
略谈瑶人《过山榜》中“盘王”祭祀及文化渊源张雄在瑶人珍藏的种类繁多的汉字文书中,《过山榜》一类是最珍贵的文书之一①。这一类文书,产生时代较早,反映瑶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较完整,对研究瑶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根据我国瑶人收藏的《... 相似文献
19.
杨万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2)
回族人口现有七百二十多万,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而居第二位,但其人口散布最广。周总理说:“回族散布到全国,没有一个省没有回族,几乎没有一个县没有,可靠的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县都有”。正说明了这种状况。但在这种大的分散中又有大小不同的聚居,这种特点在回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上可以清楚的看出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是省一级的。此外,新疆有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甘肃有临夏回族自治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青海有化隆、门源两个回族自治县,河北有大厂、孟村两个回族自治县,云南有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贵州则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当然,在全国各地尚有大大小小的聚居村寨、街道。回族的这种“大分散小聚居” 的特点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是与其起源、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我们只要探索回族史,对此也就不难理解。对于回族史,特别是关于回族族源的研究,迄今为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20.
巴人族源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廷良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
关于古代巴人的族属,历来各家之说相去甚远,但这个问题又是治巴史的人必须弄清楚的。如果大略地归纳一下,从前有关巴人族属或族源的说法约有以下数种: 一、徐松石在《粤江流域人民史》中,认为巴是壮泰系民族的先民。①二、丁辅在《西南民族考释之二》中,认为巴是苗瑶系民族的先民。②三、童恩正在《古代的巴蜀》一书中,认为巴族的一部份成为后来僮傣语族诸族先民集团之一,另一部份成为后来的苗瑶语族诸族先民集团之一了。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