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对象性活动、对象化活动、实践三个概念,国内论者通常不加以区分,作为同义或近义词来使用。虽有少数论者提及它们内涵有所不同,但也没有细加甄别。笔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三个概念是有原则区别的。  相似文献   

2.
孟志国 《社会科学》2002,1(8):41-44
本文认为 ,非对象化与对象化是相互依存的。作者参照对象化给出了非对象化的定义 ,并分解为泛对象化与反对象化。本文还从生物和文化等方面粗略地考察了人本质活动的非对象化的表现 ,最后提出了研究非对象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主客体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使客体发生与主体需要相适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对象化的结果也不断影响、制约并规定着主体,使客体不断变为主体的内容和存在方式,这里,客体又非对象化为人的本质力量。这种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矛盾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矛盾①.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实践的研究非常重视,但从总体上看,人们似乎更偏重研究实践的对象化一面,而对非对象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实践的非对象化的基本特点的阐述,来揭示其实质内涵──历史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5.
对象化与人的本质活动邹诗鹏人总是通过对象性存在方式展开其本质活动的;但人又必须在实践的、社会化的意义上具体实现对象化并确立起自身的存在方式。这是辩证地、真实地理解人的本质活动的钥匙。对象化只是一种关系,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旧哲学的症结同时也是我们在...  相似文献   

6.
深入群众斗争生活问题,生活对于一个作家及其创作的意义,这是柳青几十年来谈得最多也最充分的问题。这里,我们仅就同作家的生活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即作家的对象化问题,谈谈已故作家柳青的理论和实践。 作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对象化和艺术创造中的对象化,是柳青艺术观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他对于生活是创作源泉的深刻而全面理解的集中表现。柳青认为,作家在生活实践中的对象化和艺术创造中的对象化,是作家生活深度的标志,是作家艺术创造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只有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劳动者才能在创造出美的事物的同时,发展和丰富确证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受能力,最终使得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审美的人。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质财富;劳动者不仅应将劳动当作理性的、功利的活动,而且应将其当作感性的、超功利的活动;劳动者让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从而使得自己成为全面的人、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8.
尚东涛  张桂芳 《齐鲁学刊》2006,1(3):126-131
人是对象化与非对象化同一的存在。人的对象化等价于“物化”,人的非对象化或非对象化的核心等价于“精神化”。技术“揭示出”“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人的非对象化以技术为发生———演化的空间。技术对人的非对象化的根本性规定,在人的非对象化的“元条件性”、“逻辑性”、“非逻辑性”、“社会性”等层面获得着确证和支撑。人的非对象化发生———演化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只是技术“普遍性”的非对象化的现实性与可能性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9.
人作为特殊的对象性存在物总是通对象化展开其本质活动,但人又必须在实践的、社会的意义上具体实现对象化,以确立自身存在方式,确证自身内在本质。对于对象化的理解直接意味着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而对对象化的理解又离不开对实践的考察,特别是对象化与实践的关系的辨析。一对象化与实践“实践”和“对象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两个紧密相关的哲学概念、范畴。以往人们对于“对象化”的诠释和理解多以人们对于“实践”的认知和界说为根据.正因如此,人们大都视“对象化”依赖于“实践”而存在,并将这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熟知的常识来…  相似文献   

10.
美作为非对象化的、非实体的虚化的物,即作为精神的纯粹的创造物,只能意象性地被感知.而要对美之意象的这个纯粹的创造物加以感知,就必须放弃将美作对象化感知的方式.不论是从听觉还是从视觉来把握美的特性或个别表现性,都必然要诉之于想象,即对美之生成显现的非对象化的意象加以构形.  相似文献   

11.
精神活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当代中国学术界所力图建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也都是奠基在对此问题的本真回答之上的。精神活动的本质问题是发展当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方世南同志在《求索》1988年第2期上的文章,从精神活动应被认  相似文献   

12.
探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以及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本质,对于揭开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秘密”,具有根本性的方法论的意义;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不仅仅是哲学)的内在相关性、完整统一性,也将具有至关重要的、整体性的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4.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属人本质和主体能力同客体对象的属人本质和性质存在着内在的相关律;而这种内在的相关律是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实现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和发展程度,既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性质,又取决于与主体的本质力量相对应的对象的性质;而对象之成为人的现实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的属人的现实,同样也既取决于客体对象的性质,又取决于与对象性质相适应的人的本质力量。人和对象之间的这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劳动对象化理论,我以为按其实质来说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异化劳动理论在方法论原则和世界观指导方面,还没有真正摆脱旧哲学的束缚;劳动对象化理论已经在根本上突破了旧哲学的樊篱,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手稿》的主要思想精华并不足异化劳动理论,而是劳动对象化理论。  相似文献   

15.
美的本质是什么? 美起源于劳动,美首先就是“物化劳动”,是人的积极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的东西,因而,美的本质应当说是客观的。这是施昌东同志所作的回答。其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也是我国美学讨论中出现的相当有影响的最新见解。这个见解在今年六月于昆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上,又曾被一些同志看作是探索美的本质的一个“正确方向”。但是,我对这个方向的正确性有些疑虑,愿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看法,就教于施昌东等同志。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中,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已成为现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科学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大,因而,探讨知识的辩证运动、研究知识内容、结构及体系,揭示科学知识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已成为现代认识论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一、知识应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什么是知识?《辞海》解释:“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科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体系.科学知识的本质是揭示客观世界及主观思维发展的规律性,其作用能指导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科学知识作为实践经验的总结、认识成果的结晶,它属于不属于认识论研究的范畴呢?列宁指出:“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它一切领城中  相似文献   

17.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历史本质的科学揭示,对时下流行的人们对史学性质的一般认识进行了理论反思。在指出其基本缺陷之后,通过史学史的实例,论证了经典作家关于“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及其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科学”论述作为史学性质科学揭示的科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史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18.
“方式”与“形式”两个概念在语义上的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导致了关于思维方式与思维形式两个范畴认识上的混淆,而且导致了人们对那种关于认识过程极为粗略的划分方法的盲目接受。在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诸多关于变革思维方式的理论中,又往往把思维方式、思维形式、思维模式和思维活动混杂在一起。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使读者接受这样一个结论:思维方式与思维形式是统一于思维活动中的、彼此间有着内在差异的两个侧面,在这种差异中所显示的各自功能构成了主体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9.
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的对立统一,构成认识活动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贯穿于感性、理性、决策性三个认识阶段,进而贯穿于全部认识过程,使认识活动显现出循序渐进、逐级上升的双重运行机制。本文着眼于这种双重属性在三个认识阶段的动态表现,对认识活动的独特运行机制作一探讨。一在感性认识阶段,认识活动的双重属性展现为感性反映和形象创造的对立统一。感性反映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侧重体现客体直接刺激主体而形成映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客体的现象、要素和特征映入主体,留下相应的信息、印象和痕迹。形象创造也存  相似文献   

20.
翟洪涛 《河北学刊》2002,22(3):37-39
虽然作为人的类本质和理想本质的自由自觉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对象化最初产生了美,但是包括它在内的一切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象化并不总是能够实现的,因为人并不总是自由自觉的。因此,根据自由自觉与否,对象化可分为五组;在每组对象化中,一般说来,前者产生美,后者不产生美;前四组对象化的自由涉及美的内容,最后一组对象化的自由涉及美的形式,是美之为美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