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文化冲突对和谐就业结构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基于趋利避害原则,从物质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制度和体制等层面提出建构和谐就业结构的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2.
运用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的“功能冲突理论”,分析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文化冲突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升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增强全社会的合作能力;有助于提高社会系统的服务能力;有助于扩大社会舆论的包容能力;有助于提高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素质;有助于促使社会管理新思想、新规范和新制度的产生?具有“社会安全阀”功能。  相似文献   

3.
心理和谐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和谐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心理和谐的提出是基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和谐内涵、心理不和谐成因、心理和谐对策等方面,但尚处于初步阶段。对于宏观人的心理和谐研究还应扩大深度,对群体研究还应扩大范围。从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尚看。还需进一步具体和明晰。  相似文献   

4.
广州农民工培训调查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伟  胡军 《兰州学刊》2010,(1):82-84
文章首先分析了广州农民工培训调研情况。然后以调查问卷中符合要求的作为数据来源,将其中外出务工平均月收入、务工月数和参加培训时间作为模型变量,构建务工收入(I)与务工月数(W)、培训天数(T)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由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随着务工月数增加,务工月数对收入增加的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收入增加量逐渐减少,务工月数对收入的贡献能力持续下降;培训时间对务工收入的贡献比较固定,随着培训时间的增加,收入整体水平将会提高。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调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是城市居民对生活多方面体验后的主观感受。现代城市的发展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其居民的生活质量满意度也能反映城市发展的状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就城市居民对个人与家庭生活质量、城市综合生活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社区生活与社区凝聚力、政府执政能力、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等六个方面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试图了解上海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认知的现状,分析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和谐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在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困窘、个人不良心理和校园氛围的影响;针对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7.
姚美红 《云梦学刊》2010,31(5):131-133
探讨高校教师心理和谐的意义和标准、高校教师心理冲突的类型和成因,提出高校教师心理和谐的若干策略,倡导社会、学校、教师三者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以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8.
城市农民工的社会心理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曾昱 《兰州学刊》2004,(4):189-191
农民工作为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他们是在户籍身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进城打工 ,他们虽然和城里人住在一起 ,但在物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福利待遇等方面处于低下状况 ,其中的苦楚、无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层面来探析这一城市边缘群体 ,并就如何对他们的不良心理进行调适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徐畅  吕明 《江淮论坛》2011,(4):139-142
社会成员弱势心理蔓延,主要表现为面对社会生活的无奈、面对社会变化的无望、面对社会比较的无助,这种弱势心理可以分为经济弱势、角色弱势、人格弱势三类。文化取向、个性特征、心理比较和对社会规则的解读构成弱势心理的成因,弱势心理可能延伸积极和消极的后果,这就需要从提升个人心理能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强化政府公信体系等方面进行和谐心理重构。  相似文献   

10.
温州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温州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现状实地调研成果为出发点,揭示温州城市居民对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环境、安全等非经济因素的满意状况,深入探讨不同人口特征与"幸福指数"的关联性等问题,并提出了若干提升温州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合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在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出现了贫困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也关系着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当前,农民工城市贫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经济贫困、权利贫困、精神贫困、文化教育贫困、能力贫困、社会资源贫困等等,各种贫困现象开始在城市农民工身上出现。导致贫困的发生主要有制度设计、资源分配、城市化建设、自身素质、文化与心理冲突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从区域协同、主体合作、治理模式创新、手段优化等方面来推动城市农民工贫困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回流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回流是2008年的热点,它将给社会带来深远影响.为了积极应对农民工回流,必须以正确认识它为前提.为此,笔者从产业转移、产业升级、有效需求不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及"推-拉"理论五个方面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人的现代化和城市居民化为目标,通过对农民工的观察、访谈,我们认为,影响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生活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发展性消费的合理投入、自我的再学习、城市中人际关系的建立、城市社会生活的同化和外部支持系统的作用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苏奎 《兰州学刊》2010,(9):154-157
当下文学受社会农民工潮流的影响,对进城农民的描写形成一个创作的潮流。当下小说从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场景设置,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农民工形象心理流变的历程图。作家并没有单纯描摹进城农民生存境遇,而是把农民工放在城市与乡村两种文化的冲突下,进行叙述,展现了进城农民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认同感作为个体心理的一部分,在社会结构中不断被反思性建构。城市认同除了社会制度、社会网络和个体特征的影响外,也与社会道德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前赴后继的城市流动中,在社会阶层上行与维持的博弈、抗争之间,青年农民工在复杂城市生活中不得不面对新的规则语境,需要在自我中心和社会合作之间需求平衡与互补,他们的心理韧性不断经历激烈反复的考验,道德的自觉认同和维系不断经历着撕扯和冲突。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的生存场域变迁及个体化趋势带来道德意识、道德标准、道德内容逐渐发生变化,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影响着农民工的城市认同。  相似文献   

16.
杨哲  ;王茂福 《兰州学刊》2014,(7):104-110
文章基于CHIPS2007流动人口数据,对农民工城市居住质量与婚姻稳定性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相对于在城市独立租房的农民工而言,合租和居住单位宿舍农民工婚姻不稳定系数变动增大;与居住非城区的农民工相比,居住在城区农民工婚姻更加稳定;与居住在平房的农民工相比,居住在楼房的农民工婚姻更加和谐。随着城市住房使用面积增大、饮水条件改善、卫生设备提高以及取暖设备完善,婚姻稳定性也显著增强。同时也发现农民工城市住房使用面积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农民工城市住房产权不显著影响该群体的婚姻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参与频度不佳,参与质量不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参与经济条件、休闲时间条件以及外部供给条件都较差。月平均休息天数、企业、社区和共青团组织的文化活动供给程度是影响他们文化参与频度的重要因素;年龄、文化程度、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以及企业、社区、共青团组织的文化活动供给状况是影响他们文化参与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进程中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政治参与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势必酝酿巨大的社会冲突。本文从加快法制进程、消除制度阻隔、拓宽参与渠道、提升主体素质四个方面为推进农民工政治参与提供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而又极为重要的庞大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近50%的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渴求彻底地融入城市生活,然而城市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在这一矛盾的前提下,社会的稳定受到了挑战。新生代农民工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面对外在客观环境、自身价值定位及切身利益实现的诸多现实问题时,他们对社会稳定具有双重影响的作用。因此,探索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工作场所权利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民工工作场所权利受到侵害情况严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政府、社会的责任,也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所以,农民工工作场所权利保障和社会救济的实现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