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关注残疾人、老人等弱势群体在内的更广泛人群对旅游的需求。当前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对无障碍设计涉及较少,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平乐古镇为例,从旅游路线、旅游服务设施、细部设计等方面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无障碍设计提出构想,可促进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包装无障碍设计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两种感官来实现。无障碍包装设计的使用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儿童、生理功能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各种类型的无障碍包装设计都与这些特殊群体的生理、心理特点紧密联系。文章的研究目的是全面了解无障碍包装设计的分类、实现方法和发展趋势。通过对上述三种类型无障碍包装设计的讨论可以看出无障碍包装设计越来越细化,使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受益于无障碍包装设计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人性化"已经成为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人性的关注也逐渐扩展到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因此,无障碍设计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趋势。本文主要探讨了无障碍设计的内涵,以及无障碍设计在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无障碍设计是“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延伸,它着力于开发能够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产品。在人们认识产品的过程中,难免与设计师的意图产生偏差,造成认知障碍。认知障碍依来源可分解为使用者、外部环境、产品本身,从产品设计的角度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减弱或消除那些引起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认知障碍,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成为我们提升产品价值、进入无障碍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无障碍”的由来和概念,提出了图书馆信息服务中“无障碍服务”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含义,并论述了“无障碍服务”在世界各国图书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与无障碍设计、广泛设计不同,通用设计遵循公平性、使用灵活、简单直观、信息明确、容错性、低能耗、尺度空间可接近使用等七项原则,主张“产品面前人人平等”,设计力求与人方便,处处体现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的日趋复杂,使人们对公共环境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实现导向信息无障碍识别,帮助人们在陌生环境中自如行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公园是城市空间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无障碍导向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具体分析公园导向信息无障碍识别与设计的基本要素、环境文化传达、人文关怀之间的关联。针对合肥逍遥津公园导向设计存在的识别问题,提出加强整体系统化,加强设计表现规范化、清晰化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金陵瞭望》2006,(1):28-28
我市坚持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与城市建没、经济建设、“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专门成立了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的意见》,积极采取措施,广泛动员、狠抓落实。经过努力.全市已设盲道(主干道)59条,市区道路扩建和改建缘石坡道7860处.  相似文献   

9.
社会医疗保险由“城镇”向“全民”跨越后,潜在的参保人群暨零星分散又缺乏刚性,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广覆盖”的目标,依靠垄断做“老大”或依靠政府强制力推动参保的空间越来越小。这就要求经办机构重新界定角色,强化市场化思维,学习和借鉴商业保险营销的观念,在多层次医保体系构架下,提升组织力、管理力、营销力;由关注政策体系、制度安排,转向关注参保人群,由坐门等客转向目标营销。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非物质社会的来临,信息的普及标志着社会的需求方式已经从“硬件需求”转变为“软件需求”,促使人们对非物质社会的思考与探讨与日俱增。设计观念和背景都发生了转变,设计走向“艺术与科学的边缘”。非物质社会设计更加注重“非物”的客观性和重要性,以设计终端的需求为己任,产生新的设计标准和设计特点。非物质社会设计本身呈现出设计伊始的多目的化与普遍化,设计过程的虚拟化与灵活化,设计理念的人性化,设计功能的超级化,设计形式的艺术化,设计消费的多样化以及设计保障的服务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残疾人就业平等权保障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残疾人就业平等权受到最大的破坏在于对残疾人就业歧视。为消除歧视我国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等纠偏行动机制。因这一机制存在漏洞难以保障残疾人就业平等权的实现,故我国应当借鉴国外反就业歧视措施,引入"合理调适"、"过度负担"等概念体系来构筑我国残疾人就业平等权保障制度,以充分保障残疾人就业平等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3年安徽省残疾人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特征因素、残疾人就业政策和相关认知因素等方面分析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受教育年限、生活自理情况、劳动能力情况等个体特征因素对残疾人就业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享有就业扶助政策情况、对就业保障金了解度以及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满意度等反映残疾人对残疾人工作认知的指标对就业也具有显著性影响.因此,进一步健全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体系、加强残疾人教育与培训工作、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服务政策以及加强残疾人便利服务设施建设等,以促进残疾人就业.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9年北京市残疾人服务需求状况调查数据,以1 198名残疾人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进行逐步回归,研究了残疾人的家庭状况对其服务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特征、照料资源、家庭及社区环境等因素对残疾人的服务模式选择有重要影响:残疾人多乐于选择居家服务;由子女/孙子女和配偶照料的残疾人选择机构托养服务的较少;社区服务设施状况越好,残疾人越乐于利用社区服务。  相似文献   

14.
合法的婚姻家庭关系受法律保护。“婚外恋”引起的违法行为不仅违背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开始引起立法上的争论。从法理上看,它破坏了法律保护的婚姻家庭关系,对之约束是可能的,从实践上看又是复杂的。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之已有一定约束,但远远不能体现法律的公平精神。在以后的立法完善工作中,还有许多制度值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小城市“城中村”文化娱乐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是城市化浪潮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城中村"村民的文化娱乐情况则直接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程度。中小城市"城中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文化娱乐方式单一,参与文化娱乐的积极性不高。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健康和谐的"城中村"文化,对"城中村"的居民个人是一件幸事,对城市乃至整个国家也是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进程中,亟待构建符合残疾人需求、完善、适度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问题,在全国第一、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沈阳市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调研数据,设计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内容,并深入分析制度设计的合意性,同时对未来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进行供需预测分析,并提出完善特殊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谈"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对"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科学内涵的理解."多科性"主要强调学科面必须适度拓宽;"研究型"则要强调科学研究的地位、研究生规模、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以及科研课题、经费和成果;"开放式"则是指办学模式、育人模式、教学语言、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等多方面的开放,以及后勤保障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8.
汉至清含“比”的平比句主要表示比喻、比拟、比照、等同等平比关系 ,各有其丰富的结构方式及其特点 ,据此可确定“比”为等比动词。含“比”的平比句分别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3个时期出现的频率大致勾勒出这一句式的盛衰轨迹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使用自编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对864个残疾人进行施测,旨在调查和了解我国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现状,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超过1/3的残疾人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评价较低,68.4%的残疾人认为心理健康很重要,90.2%的残疾人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很重要,说明残疾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和接纳程度较高,需求意愿强烈。在具体的服务目标方面,24.5%的残疾人期望通过心理健康服务能够使家庭生活幸福,21.2%的人希望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19.7%的人希望达到人际和谐。服务内容方面,44.7%的人选择了对家庭婚姻问题的心理咨询,39.7%的人选择了提供心理保健知识。在心理服务形式方面,39.9%的人选择求助兼职或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28.8%的受访者选择了从朋友家人那里寻求支持,而剩余31.4%的受访者选择了什么也不做或自己解决。在具体的形式方面,41.4%的人选择了求助心理热线,38.2%的人选择了专业心理咨询。在选择机构方面,以社区服务站和社区的主页心理服务机构为主,分别占25.5%和25.3%。调查还表明现实生活中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力度较弱。  相似文献   

20.
以我国“十五”期间残疾人就业的数据为基础,结合残疾人失业现状及其自身的特点,分析我国残疾人失业形成的原因。通过完善特殊法规、合理使用就业保障金、加强自身素质和劳动能力等措施保证其就业权的实现,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