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徂徕学派与法家的"人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东育 《日本学刊》2002,(5):102-118
朱熹理学对社会发展的滞碍作用 ,在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日渐凸显。不甘安于停滞的思想家 ,在“古学派”尤其是“徂徕学派”的积极倡导下 ,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朱熹“性理”哲学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这场运动中 ,作为朱子学根源之一的先秦“人性论”遭到批判 ,而法家的“人情论”则迅速取“人性论”而代之。徂徕学派的工作 ,为明治维新的到来做了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准备 ,它创生了“日本近世新法家”。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儒法两家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不过,两家之间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而一直以来相互攻击、相互刺激。儒家以善恶界说人性,法家则倡扬人性自然;儒家大力倡导德治为本,法家则极力鼓吹法治为先。然而在攻讦与对立的同时,由于两家都面临着源自于内部的理论困惑和来自于外部的挑战,使得两派的互补与融通便也成为了一种必须。可以说,正是儒法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并立融通,才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平稳、进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古学"与"国学",是日本近世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各自的集大成者荻生徂徕和本居宣长,取向上有差异,话语上有分别,但学脉上有关联,观点上有承袭.在将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同时植入自己学说体系内,并为它们营造可以连续生长的文化环境乃至政治环境的问题上,两者间并无龃龉,且成为日本近世思想链条上前后衔续、难以分断的两大逻辑连环.  相似文献   

4.
儒家主张德治仁政,法家奉行依法治国,表面上针锋相对,其实都与人性理论一脉相承。孟子的性善说为仁政提供了可能性,韩非的人性自私自利说论证了法治的必要性。其实,儒法乃至先秦政治哲学在人性之中寻找统治之方的做法透视了人性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其各执一端所导致的在各自领域道德和法律的僭越带有致命的理论缺陷。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代具有借鉴、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信夫清三郎认为中国在亚洲创建了特殊的国际秩序,以内"华"外"夷"的朝贡制度或宗藩体系构筑了"中国的世界秩序";17世纪后半叶的山鹿素行开始脱离中国中心主义转向日本中心主义,"华夷"观念获得日本中心主义的理论重构,然后18世纪兴起的是"国学"与"兰学".友枝龙太郎认为17世纪的徂徕学派之所以不尊孟子主要是由于孟子的汤武放伐论破坏了君臣关系的伦常秩序,这反映了日本尊君的政治结构及生活传统;在斥孟这一点上徂徕学派与司马光、李觏等近似,而先于徂徕的伊藤仁斋则比较接近於朱子.伊藤仁斋及其子孙的古义堂家学是日本罕有的学问世家,贝塚茂树根据仁斋所读书、所藏书的历史情况,考证认为仁斋年轻时未读到<朱子语类>而只读了节选性质的语录且所读程子书甚於朱子书,故程子兄弟於仁斋的学风影响要大於朱子.18世纪的太宰春台认为贝原损轩由信奉程朱到晚年质疑程朱,这是损轩的巨大进步与转折,但损轩只怀疑程朱学不合圣学但未知程朱学正是通过孟子之变异而发展过来;春台敬佩损轩的学识但他认为他自己排程朱、复孔学的努力是损轩所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7.
郭艳君 《学术交流》2006,2(7):16-19
“自然人”是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的基本理解,其中贯穿的核原则就是感性原则。马克思正是借助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开始了对旧哲学的批判。他不但继承了费尔巴哈感性原则,而且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将其与理性原则统一起来。正是在这种统一中,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阐明了人之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8.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与文化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 ,它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与传统理论彻底决裂 ,更重要的是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实如何将批判精神转化为意识形态的和文化的批判实践。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思想和文化理论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所展开的批判 ,无疑是剖析西方功利主义文化所造成的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9.
<正>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两次侵略,使华人学界对日本的了解日渐加深。那么,日本如何"由中国文化的崇拜者和模仿者,转而变成中国文化的质疑者、否定者乃至中国国家的打击者"呢?这一转变的发生逻辑是什么?台湾地区学者张崑将的专著《日本德川时代古学派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与马克思都将生成与毁灭的必然规律内嵌于辩证法,因而赋予其以强大的革命性.不同的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元动力是那个永恒的绝对精神,生灭的规定并不及于作为绝对者的精神本身,而仅仅适用于精神的诸现象形态即感性世界的诸存在物.黑格尔哲学也因此陷入了结构性的矛盾.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正在于他不承认在生灭的感性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不灭的绝对者,而是认为全部存在物都必须经历生灭的历史过程.这一超越在他们的国家学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黑格尔论证了各类具体国家形态必然灭亡,必然被更合乎自由原则的制度所取代;马克思则论证了国家形式本身的必然灭亡,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也必将走向历史性的消亡.  相似文献   

11.
赵丽 《社科纵横》2009,(9):114-115
司马迁通过"究天人之际",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变化,他的天人观,受先秦以及同时代儒学思想家的影响,是对孔子、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等人的天人观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吴丽华  邢丽雅  周彦 《学术交流》2003,60(4):144-146
甲午战争期间 ,日本财界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和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形成了向中国和朝鲜寻求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市场的对外经济扩张思想。为此 ,他们不遗余力地制造外扩舆论 ,鼓动和支持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3.
继承传统,巴托建构起一套“美的艺术”,是对“美的自然”的模仿的艺术观念,这套艺术观念因陈旧的内涵无法支撑起艺术自律。跟随潮流,巴托又为其传统理论框架下的艺术观念赋予了许多新鲜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从而在艺术观念的现代转型中扮演了承前启后的桥梁角色。之后,康德又继承并超越了巴托。康德沿着巴托开辟的道路,将在巴托这里已显露头角的诸多观念系统化、完善化,并以“自由”与“理性”重新定义艺术,在颠覆古代艺术概念的同时也改变了艺术分类逻辑,从根本上为艺术自律寻得根据,最终确立起“美的艺术”观念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对传统词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梅 《学术交流》2003,(4):120-123
《马氏文通》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 ,与我国传统的语法研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无论在词法方面还是在句法方面都有对传统成说的继承 ,主要表现为 :实字与虚字、四声别义与词性转变、语助与虚字等  相似文献   

15.
甘安顺 《创新》2009,3(1):16-20
文化创新,就是对传统精神价值的重构和超越。在重构中,不论是重新阐释或是重新建构,都需要一个母体作为核心动力,文化创新的母体就是原创的学术流派。文化创新与原创学派关系重大,哪个时代原创学派不断涌现并相互争鸣,哪个时代就具有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6.
贺麟作为中国20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建构了较为成型的文化哲学体系。该文从文化本体论、文化方法论、文化理想论和中国现实文化观四个方面全面展示了贺麟的文化哲学体系,并对贺麟的文化形上学以及“中体西用”论的特点等问题作了深入的阐释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日本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ODA)始于1979年,作为对华关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曾经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国际 环境的演变和中日战略态势的变化,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来日本国内局势的变化,日本于 2004年提出了对华“ODA毕业论”。本文试图就日本在中日关系不断冷却的背景下提出 对华“ODA毕业论”的国内原因作一简单剖析,从而为我们如何应对对华“ODA毕业论” 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张向鸿 《探求》2005,(6):26-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提升和崭新判断。和谐社会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既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最高价值取向。今天和谐社会的提出,无论从指导核心、基本内涵和目的、保障方式等方面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了对传统的发展和超越,因而更具人文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 ,戊戌维新精英人物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人才思想。在人才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人才与改革的关系等问题上 ,他们继承了同世纪前几代思想家的思想 ,而在企盼言政人才、聚人才以救国和培养人才等方面 ,他们则超越了其前辈 ,表现出了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供给能创造需求 ,也能抑制需求。能创造有效需求 ,并保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得以实现的供给是有效供给 ,抑制需求并与之相背的供给是无效供给 ,有效供给对生产乃至有效需求具有乘数效应。制约中国经济的既有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又有有效供给不良问题 ,然而有效需求不足更多地是作为现象 ,而有效供给不良更多地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而存在。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不能只简单地扩大需求。供给学派从供给出发解决滞胀问题的思路 ,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凯恩斯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