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中国文化安全与"再中国化"问题的提出,是对西方现代性 ̄后现代性的单边主义文化霸权反思批判基础上的新思维."再中国化"文化战略的呈现与以下九个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息息相关: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世界大势;大国和平崛起与"国际文化战争"症候;"中国形象"在全球"国家形象"中的地位;中国"三和文明"应同西方"三争文明"互补;西方"现代性弊端"与中国可持续"文化输出";注重大国软硬实力和重塑"中国文化身份";重新评估"美国精神"与"中国精神"世界化;大国崛起的"精神现代化"与"国家文化安全";"再中国化"的关键在于"走近经典"、"创新经典".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否定主义的"理论原创"为出发点,针对学界在"西方理论中国化"方面的三种理解与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一是满足于"西方概念的中国运用"的中国化,忽略对"有用"进行中国问题追问;二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满足于将"不确定的历史进程"混同于"确定性的理论",使"中国化"永远难以完成;三是满足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融会"的中国化,因忽略融会的实质是"批判与创造"而使其主张始终带有感受和愿望化色彩,难以介入实践.  相似文献   

3.
从"西方化"到"再中国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艺术的火热无法掩盖当代国际艺术体系的西方化实质,西方化国际艺术体系使得中国当代艺术遭遇合法性危机和发展性危机.在国际文化历史背景中出现的去中国化,以三大模式改写了中国当代艺术,使得中国当代艺术体现出了去中国化症候.以去中国化为代价的西方化消解了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精神的生命联系.在中国崛起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当代艺术将从去中国化的迷途走向关注中国现实和体现艺术精神的再中国化的精神历程.置身世界化时代,中国当代艺术再中国化的深拓将引向再世界化的文化实践,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的人类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就经历了与中国的文学艺术、美学和文论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被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经典形态.但是,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国初期受到俄苏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直接影响,有着许多未尽完善之处,还没有真正建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只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雏形.因此,辨别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形态,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化主要是指过程,中国形态则主要是指结果;中国化着重在运用,而中国形态则着重在建构;中国化曾经产生了实用主义的倾向,中国形态则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过程中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以区别于俄苏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关系着怎样通过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只有在"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的交融中,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的交融,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视野,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创新的原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相互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含义,确切地说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特殊情况相适应,并使马克思主义可操作化、行为化,使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自己的特殊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有明显差别.一大党纲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中国社会历史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纲领和政策,因此,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视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应为中共二大.  相似文献   

7.
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原因和契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8年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其历史原因和契机是:党成立以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反思和觉醒;抗日战争为动员千百万群众参与全民抗战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传播,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诉求;近代以来学术界关于中西文化关系争论的延续与深化;共产国际七大决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国际导火索.  相似文献   

8.
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与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在当代中国被再次提出来,有其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与理论针对性,其直接的原因是为了回击五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主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从"对话"、"问题"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是立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过程与"在场"状态.马克思主义中固化的实质是解决"民生问题",这一问题是我们检验一切马克思主义理论构造的最终原则与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论的引入为中国当代文论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造成了事实上的挤压效应."西方文论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对此作出的理论回应.作为具体的融合策略,"无能为力说"、"中体西用说"以及"话语改造说",尚存在不完备之处.文章以叙事学的中国接受为具体视角,认为"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可以通过立足通约性、注重实效性,立足普泛性、侧重民族性,以及立足主体性、保持开放性的融合策略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人类性"要素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性要素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仍被遮蔽的层面.这直接影响到对其特质和精神意蕴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也制约着现代中国文学被真正纳入"人类"的文学视野平等看待.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人所共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原因,也有研究者的思维定势、研究模式和受"西方视角"影响等方面的深层原因.并不是只有那些所谓边缘作家的作品才具备人类性,相反,那些所谓中国现代主流文学,其所表现的现代中国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自由精神、为了民族利益牺牲个体的献身精神、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历史性整体反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等等,与人类普遍的积极精神和人性追求是相通的,也具备丰富的人类性.而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文学,其最深刻的变化和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就是作家主体归属意识中的"人类性"意识的增强和作品对"人类性"追求的强化.因此,从人类性的视角才能真正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意义,也才能认识其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1.
作为马克思哲学中国化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实事求是"在经历了"唯物论"和"认识论"两种解读方式的过程中,以"经验"和"先验"的对峙,铺叙了西方哲学史中关于这个问题演绎的中国版本。而经验之"是"与先验之"是"的逻辑断裂,则导引了经验解释原则和先验解释原则在哲学教科书并存的现象,由此导致了一种顾盼于经验和先验之间的混乱哲学观。在特定的哲学语境下,马克思哲学的功能在"中国化"的历史中被改写。"实事求是"命题的理论嬗变,不仅构架了历史中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主旋律,而且以"问题"的方式,催逼人类理性必须在走出经验习性和先验企及的矛盾困惑过程中,用时代的精神谱写出形而上学的现代音律。  相似文献   

12.
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段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统治地位,且至今不衰,是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其进行"中国化"而获得成功的结果.这个"中国化"的历程分为两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们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实践中的产物;就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范畴而言,则反映了认识的两个不同的层次和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一 我国文学理论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出现一股"西方马克思主义化"倾向.这一倾向,不仅在相当的程度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本质区别,而且大有以"西马"文论取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的趋势.这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  相似文献   

14.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种世纪性思潮(现象),同时它又始终处于边缘性状态,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认知成为解读其"边缘性"的基本思路.20世纪中国面临着贯穿百年的"现代性"危机--价值观念失范和制度性体系脱序的整体性危机,而原本就是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作为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和救赎方式因此东渐而至并渗透到文学话语中.然而,本土化的存在主义(文学)只能对"现代性"危机起到文化重构、艺术救赎的作用,如何从存在着的意义世界推衍出对秩序性建构的现实救治不是其价值所在.而马克思主义则以既能提供道德和信仰层面又可以重建制度性秩序的话语方式回应并克服着中国的"现代性"危机,并在其"中国化"过程中被转译为主流文学的"现代性"主题内涵.在此意义上,存在主义文学的边缘性正是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合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15.
诠释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起点,是决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性质、路向的前提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阐释领域存在着大量的"罔".运用哲学解释学的相关原理对诠释机制进行剖析,以及通过展示对马恩文艺批评观三次具有典型意义的阐释案例,可以厘清诠释之"罔"发生的内在机理.两种视阈及其融合内在地规定了超越阐释之"罔"的基本路径和根本方法--自然也只能是走向一种现实性的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产生与发展 业余体育俱乐部是其他体育俱乐部的摇篮,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进入19世纪,资产阶级工业的大发展,使业余体育俱乐部在西方得到了很大发展.20世纪初,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业余体育俱乐部制度被引入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业余体育俱乐部发展迅速.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在国际大气候和我国小气候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虽经过数年发展,但今天实施体育俱乐部的高校可谓凤毛麟角.尽管如此,它的出现仍在全国高校中产生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晚期海德格尔诉诸诗化语言,将语言提升至存在本身的地位,并将此"存在"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试图以此挽救西方形而上学的既存危机.但德里达以为"存在"一词依然可被视为海德格尔对于"在场"意义的依恋,是其无法超越形而上学传统的障碍.通过将"存在"一词纳入"文字学",德里达赋予了书写的"文字"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在充斥着大量异质性学术话语的西方知识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左派理论在话语权的争夺中占据了阶段性优势.60年代中期的"北美学生运动"和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都不约而同得大量引用了这些理论.法国"左岸派"导演戈达尔在"五月风暴"前的几部重要作品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文艺界的实践与延展.  相似文献   

19.
法学的"中国化"与法学自主性意识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给2005级山东大学法理学博士生授课时,我们讨论了一个命题:如何认识"中国法学"?有没有中国法学?如果说有中国法学的话,它指的是什么意义上的中国法学?如果坚持属地主义,中国大地上确实存在着产量丰富的法学作品。我们的各种法学杂志、综合性杂志上发表了可能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被冠以法学招牌的文章,尽管这里面充满了重复的内容。各种出版社近20年来也出版了大量的法学著作与教材,可以说中国的法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法学成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如果我们认真研读这些法学文章与著作,我们会发现,这些被视为中国法学的"产品"使用的多是源自西方的法学术语,叙述的是西方的法学故事,讲解的是西方的法学原理和精神。这无疑使中国境内的法学内容更加丰富。但我们也发现,西方传来的法学被当成了中国法学的主流,而传统中国文化与当代法学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明显,起码从形式上看,出现了与传统中国文化的断裂现象。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确定了向西方学习的信念,所以全方位引进学习西方法学似乎不会产生太多的立论方面的困惑。但如今,有的西方学人也看到了所谓西方的没落,因而出现了各种批判与反思的理论,这使得我们感到茫然,再加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撞,使得我们的思想呈显更多的矛盾。于是,处于成长与发展阶段的各个学科(包括法学在内)似乎都存在"向何处去"的问题。带着对法学将走向何方这一问题的思索,我们与《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组织了"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笔谈,以期呼应"中国的法学向何处去"以及目前兴起的国学热潮,欢迎各位学人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存异"与"趋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理论和政策方面明显的"存异"和"趋同"现象."存异"主要体现在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与政策取向之间的互不相容,"趋同"表现为两者之间互相吸收对方合理的理论并进行综合."存异"和"趋同"与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两大"转换"有着必然的历史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促成经济理论的第一次大转换,即由新古典经济学向凯恩斯经济学转换.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的"滞胀"又促成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衰落.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互相接近,形成西方经济学"趋同"的发展方向.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发展演变趋势,有助于对其理论主张和政策的时效性形成清醒的认识,同时把握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