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增长特点对中国人口史的研究表明,从秦至清末,中国人口一直在大升大降的剧烈震荡中顽强地增长,并跃上了三个大台阶。(《中国人口史)》,赵文林,谢淑君,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台阶是从秦初2,000万人口,经过200年的增长,于西汉平帝年间(公元2年——13年),首次达到6,000万人口。但这个巨大的人口总数并没有保持多久,经过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天下大乱,人口总数急速下降至东汉初年(公元31年)的1,500万。仅20几年时间,人口损失了3/4。以后的近1,000年中间,中国人口总数始终在1,500万至6,000万之间反复波动。到北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年)人口总数重新突破并稳定在6,000  相似文献   

2.
<正> 在历史上,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从十九世纪末开禁,到解放前的50多年间,人口未超过4,000万。而到1979年,全区人口已经达到8,000多万。30年间,人口增长了一倍多,从而使东北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7.35%,提高到1979年的9.02%。伴随人口的急剧增加,东北地区的人口类型、人口构成、城乡人口分布和城市化过程等方面,既显示出与全国具有的相似之处,也反映出它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一三十多年来,东北地区的人口发展,反映出明显的峰谷相间的曲线。近年来,东北地区的人口,正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类型过渡。解放后,  相似文献   

3.
清代东北人口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初,中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严重的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历时近三百年,东北地区人口数量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到中后期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在清朝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东北的人口结构也相应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口流动与迁移活动也相当频繁。这些人口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对于当时处于转型期的东北开发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60年代初起,南朝鲜经济开始以年平均10%的增长率持续增长。1982年与1962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近13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加到1,671美元。至1985年时,后者达到了2,047美元。南朝鲜在以较快速度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其人口特征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口增长及结构60年代初,南朝鲜人口的显著特征就是密度大、出生率高、抚养人口多。1960年年底,南朝鲜的总人口为2,499万人,至1970年达到了3,144万人,而至1986年增加到4,157万人。1960年人口密度为254人/平方公里,到了1985年底则达到408人。1983年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07人和316人。可见南朝鲜的人口密度是相当高的。在70年代以前,人口增长率超过2%,但1971年以后逐渐下降,至1986年降到1.25%。出生率在60年代前半期曾高达42‰,70年代前半期仍在30‰水平上,至1986年降到19.4‰。死亡率从60年代上半期的年平均15‰,经1971年的  相似文献   

5.
一、台湾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前后。1905年人口总数是312万人,1946年为609万人。1947—1949年由大陆迁台人员达124万人,使人口总数陡增到730万人。这时期的人口增长以迁移增长为主。第二阶段,1950—1971年人口自然增长最迅速时期。1964年人口总数达到1224万人,1971年达到1507万人。自然增长累计达709.8万人。第三阶段是1972年至七十年代末,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净迁出增多,自然增长速度下  相似文献   

6.
近代东北人口增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东北地区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移民人口的增加,而不是靠人口的自然增长,其中大量跨境移民的涌入是一个重要特征。大量的国内移民人口的增加促进了东北近代农业的发展,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代中国内地的人口压力。另外,大量移民人口的增加促进了近代东北地区贸易、工业和城市等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近代东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 北京是我国的第二大城市,解放前和全国的情况一样,人口发展比较缓慢。1936年人口约为153万,到1949年解放时发展到200.6万,十二年共增加47万多人,平均每年增长4万。解放后首都人口迅速增长,到1978年,发展到849.6万,三十年增加的人口为解放初的三倍多。其中自然增长累计294.3万人,占总增加人口的45.33%;机械增长累计71.4万人,占  相似文献   

8.
<正> 据预测,到1984年中期,世界人口会达到48亿。其中,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欧洲各发达国家将达到12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各发展中国家将达到36亿。世界人口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已由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年均增长2%的高峰下降到1.7%,但总的趋势仍是增长,世界人口每年大约增加8,300万。我们这个星球,经过了大约二至五百年的变迁,到1800年,人口(?)字第一次达到10亿。从曲线图可以看出,到1930年,也就是说,从1800年开始仅仅经过130年,人类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了20亿。而第三个10亿数用了30年时间(到1960年达到30亿)。现在,大约  相似文献   

9.
今年7月中,世界人口总数达到了50亿。这就是说,从1974年至1987年的13年间,世界人口增长了10亿。相比之下,世界人口从第一个10亿增加到第二个10亿,却花了约130年的时间(从1800年至1927年)。联合国专家预测,全球人口到1999年将达到60亿,2010年达到70亿,2022年达到80亿。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最近一千年间,世界人口增长了十三倍。第一次人口倍增时间为七百年;第二次人口倍增时间为一百五十年;第三次人口倍增时间为一百年;第四次人口倍增时间不到五十年。世界人口达到十亿,是一八二○年左右;增加到二十亿,是一九二七年左右,大约经过一百多年;增加到三十亿,是一九六○年,经过三十三年;增加到四十亿,  相似文献   

11.
谢颜 《人口学刊》2022,(4):29-38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规模较大的人口流动,清末以来的农民流向东北即“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流动之一,它对东北地区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场大规模移民在民国时期达到了高潮,本文以1912-1931年东北地区移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历史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大量的史料考证还原东北地区农民流动的概况。通过分析这一阶段东北地区移民的规模、人口结构、地域分布、职业分布等人口特征描绘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移民的总体状况。同时,利用历史经济学方法和理论分析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从土地价格、交通条件、就业机会、收入差距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人口迁徙的原因,民国时期政府的宏观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北地区人口迁徙。东北地区农民流动对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经济、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直接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种植结构的变化,为东北地区成为我国著名的“大粮仓”奠定了基础,同时推动了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东北地区人口迁徙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城乡的流动人口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据统计,1987年底。全国23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流动人口的数量已近1000万;目前,全国城乡日平均流动人口在5000万以上。北京市在60年代中期流动人口仅十几万人,到1982年达到30万人,1989年又猛增到131万人,7年间流动人口数量增加了101万,增长了3.4倍。 流动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内含着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因  相似文献   

13.
一、加拿大人口增长过程 17世纪初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开发,加拿大逐渐由一个人口稀少的落后农业国,变成一个拥有二千多万人口的先进工业国。据估计,加拿大(不包括纽芬兰)人口数,1611年只有十七个欧洲人和数量不确定的印第安人。1851年人口达到243.5万人。1871年加拿大组织了第一次入口普查,人口数为370万。1901年人口超过500万,1931年人口超过1,000万,1961年达到2,000万,1976年是2,299万人,1983年的估计是2,490万人。  相似文献   

14.
路遇在《东岳论丛》1987年第4期发表文章,谈到清代山东闯关流民的数量。乾隆十八年(1753年)人口22万。此后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不到60年就增加到124万人,增长5倍;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不到80年人口超过500万,又增长3倍;再过20年,到清末的1911年,陡增到1841万人,又增长近3倍。1749年全国人口 17749万,东北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是一个人口超过一亿的岛国,国土面积37万多平方公里,1979年统计人口达1159亿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306人。 日本人口的高速增长是二次大战以后的事。在历史上日本人口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明治维新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开始加快,1891年达到4000万,1936年超过7000万。二次大战之后,由于战争环境的结束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人口也大幅度增长,1948年超过8000万,1956年达到9000万,1967年突破一亿大关。1977年日本全国人口为1.1415亿人,  相似文献   

16.
在食物生产与人口增长二者的引人注目的竞赛中,到底哪一个将领先?最近,人们对这个问题越来越关心了。 纵观百年来的历史,我们看到,尽管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但食物供应情况也在不断改善。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中,全世界有2000万至2500万人死于饥荒,当时世界总人口只有14亿多。进入二十世纪后,人口增长速度不断上升,五十年代以后,每年人口增长率都在1.9%左右浮动,其中以1965至1970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最高,达到2.1%。因此,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20几亿。但是,在本世纪的前75年中,死于饥荒的人数减少到了1200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生命活动归根到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世界上任何生态系统的空间及对人口的供养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即“临界人口密度”,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一旦超过了临界值,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越来越短,1800年世界人口达到10亿时用了200—500万年,1930年增长加到20亿时用了130年,1960年增加到30亿时用了30年,1975年增加到40亿时用了15年,1987年增加到50亿时,约用了12年。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综…  相似文献   

18.
《人口学刊》2018,(4):82-91
目前我国东北地区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业已对东北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人口结构和政府决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深入研究东北人口流失问题的成因,本文分别从整体经济环境、就业预期、教育水平、环境条件、社保水平、经济结构和迁移成本这七个可能对人口迁移造成影响的角度出发,选取35个子指标衡量东北三省人口吸引力情况,使用因子分析法,从35个指标中提取经济发展差距因子、经济结构差异因子、教育环境因子和迁移阻碍因子作为解释变量,并以东北人口迁出率为被解释变量。同时本文还选取2000年到2015年间东北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基于Kalman滤波过程的时变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潜在因子对东北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及其时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结构差异是引发东北地区人口流失的最重要因素,其影响能力表现出逐年扩大的态势;产业机构过于单一化和新型产业发展的局限性是东北人口迁出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差距对东北地区人口外流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社区——接过家庭照顾功能的第一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期。 1990年北京市 6 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 10 9 4万 ,占全市总人口的 10 1% ,已进入老年型城市行列。 1997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 ,6 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74万 ,所占比例为 14% ,平均每年增加 9 3万人。 2 0 0 0年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 188万 ,占总人口的 14 6 %。 2 0 10年将增长到 2 30万 ,占总人口的 16 9%。到 2 0 2 5年时 ,北京的老年人口将会猛增到 4 16万 ,老年人口比例接近 30 % ,跻身于世界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行列。北京人口年龄金字塔较直观地表现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北京市 1995…  相似文献   

20.
一、现 状 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股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追赶浪潮中,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危机。它有如一艘破旧而又严重超载的巨大航船,航行在急风暴雨而又礁石满布的航道上。此刻它仍需冒险航行,探索着如何进入安全航道。当代人口、环境与发展之间展现出来的相互关系、正是这样一种写照。它以当代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的现实状况展现在世人面前。 1.人口急剧增长,分布极不平衡 在本世纪中期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世界人口的增长,经历了缓慢增长、逐渐加快增长两个阶段,而到了本世纪中期以后却进入急剧增长的时期。 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人口每年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缩短十分惊人:第一个10亿,出现在1800年,时近300万年;第二个出现在1930年,花时130年;第三个出现在30年后的1960年;第四个出现在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