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忆“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日血战,是我国八年抗战的序幕之战。参战兵力之多,战斗之激烈,将士奋战之英勇,牺牲之惨重以及战果之辉煌,实为罕见。兹记其经过: 一、抗战前之准备 (1)陆军整编与指挥官训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又相继挑起“一·二八”上海战争和长城战争,我国一再忍让,但也预料到日本侵略者必将由蚕食而鲸吞,抗战无可避免,必须密为准备。1935年在武汉行营设陆军  相似文献   

2.
抗战初期南昌的抗日救亡运动陈群哲芦沟桥的炮声,震惊了中国人民,神圣的八年抗战从此拉开了序幕。“八·一三”淞沪战役后,南昌成为东南前线的抗日中心,一时各界人士云集,在古城洪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狂飚。时隔半个多世纪,重温这段历史,对振奋民族精神,全国上...  相似文献   

3.
冯玉祥和蒋介石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不仅有过密切合作,甚或还“义结金兰”。由于各自的政治目的不同,交往中有分歧,也有矛盾冲突。抗战爆发后,冯、蒋又一度合作。但蒋对冯的坚决抗日的态度进行多方排斥和打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对国人实行法西斯专政。现实使冯逐渐认清了蒋的本质,最后与之彻底决裂。冯玉祥迎着曙光走向新生的中国,名留青史;而蒋介石却被人民革命的巨浪抛向大海。  相似文献   

4.
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次是甲午年(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战争;第二次是1931年“9·18”,发动侵犯我国东北三省的战争;第三次是1937年“7·7”,发动进犯我国华北、妄图侵占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战争。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结束;“9·18”事变,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沦为日寇殖民地;“7·7”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等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  相似文献   

5.
<正> (一) “八·一三”战事爆发三个月,日寇占领了上海除租界而外的华区,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区之前,这片处于日伪顽、敌我友矛盾交错,但尚有空隙进行抗日活动的夹缝,被称为“孤岛”。在这特殊的时空中,党的新闻出版及爱国统一战线的新闻出版,在日伪的炸弹、枪口的弹压下,演出了一幕幕动人的活剧。期间,《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立报》已停刊,《救亡日报》已经撤离,只有《新闻报》、《时  相似文献   

6.
绥远抗战虽为全面抗战爆发前的局部战役,但它以“九·一八事变”后首次收复失地的胜利而载入史册,成为“中国人民抗日的先声”.本文仅对绥远抗战起因,略作探讨. 绥远抗战得以爆发,当然与战役的直接组织者、指挥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冯玉祥的抗战思想主要表现在:拥蒋抗日、发动民众、联共抗日。这表明他的思想介于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及共产党坚持的全面抗战路线之间,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1939年8月14日,希特勒的外交部长约西姆·冯·里宾特罗甫向纳粹德国驻苏联大使弗雷德里希·瓦尔纳·冯·德·舒伦贝格伯爵发出特急电,请他马上面告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宜尽快就两国“恢复友好合作”或是“毫无理由地在某一天再度兵戎相见”的问题作出抉择。①接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友好和边界条约》一一签署,苏联领导人或称“中立”,②或以为获得了“一年半的和平”。③四十几年过去了,史学界对苏联外交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的评价,如因而摆脱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东西两面夹击”的“危  相似文献   

9.
<正> 汉斯·希伯,是德共党员。1925年首次来到中国,并参加了北伐,大革命失败后回国,但他仍关心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并于1932年再次来到中国,用他的笔为中国革命呼号。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兴高采烈地访问了新四军、八路军的许多领导人,并到延安见到了毛泽东同志。为了报道八路军的抗日作战事迹,他于1941年来到山东,在同年冬牺牲于反“扫荡”战斗中。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继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这场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艰难历程。从 1 93 1年“九·一八”事变 ,到 1 93 7年卢沟桥抗战前夜 ,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个阶段 ,即局部抗战阶段 ,它在长达 1 4年的抗日战争中占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是整个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史学界长期以来受八年抗战传统观点的影响 ,对局部抗战作为抗日战争第一阶段以及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应有的地位 ,缺乏深入和全面研究。本文从局部抗战形成的原因以及局部抗战的伟大意义入手 ,把局部抗战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部分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辉英和他的抗战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深深地怀念为中国抗战文学做出杰出贡献的东北爱国作家李辉英。 吉林省籍香港作家李辉英(1911—1991)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这位左联老战士,三十年代初崛起于文坛,始终把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作为自己创作的主旋律。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战题材作品写得最早也最多的一位作家。 “九·一八”东北沦陷后,21岁的李辉英,以一个不甘心做亡国奴的爱国青年不可抑制的愤怒和仇恨,投身子抗日文学的创作。 五十多年来,李辉英无论在硝烟弥漫的抗战烽火中,还是在灯红酒绿的烟花港岛,他都以反映抗日斗争为自己文学创作的母题。他先后出版了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集9部,散文集3部。  相似文献   

12.
吉兴,号培之,辽宁奉天人,姓爱新觉罗,满清皇族出身。吉兴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本世纪20年代投奔奉系军阀集团,“九·一八”事变前为东北军中将旅长兼延吉镇守使。“九·一八”事变后,率东北军一旅人投敌,在历史上留下了汉奸的骂名。伪满建立后,他历任延吉警备司令、吉林警备军司令、第二军管区司令、  相似文献   

13.
老投降派张春桥在一九三六年三月一日出版的《申报·每周增刊》第一卷第八期上发表的黑文《草原之歌》,是一株否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人民抗日斗争、歪曲乡村农民与儿童的大毒草。在这篇黑文中,充分表现出他这个混入革命阵营内的蛀虫的反动嘴脸。自从毛主席率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便发动组织了抗日统一战线,从而推动了抗日运动的发展:“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的高潮,深入农村,宣传  相似文献   

14.
杨虎城与中共的关系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 92 3年至1 92 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前,这是第一阶段,杨虎城因忠实信仰三民主义,忠实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他与中共相互信任与合作,堪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典范;1 92 7年7月至1 935年初,这是第二阶段,杨虎城顶住冯玉祥“清党”的极大压力,继续与中共合作往来,在规模和层次上也有扩展,难能可贵,“九·一八”事变后,他与红四方面军私订协定,和而不战,表明他对中共、对国共两党的作用与斗争有他自己的理解和看法;1 935年8月至西安事变前,这是他与中共关系发展的第三阶段,中共通过三条渠道与杨虎城联络停战与合作事宜,杨虎城从抗日大局出发表示接受,为中共的生存与发展乃至西北日后形成三位一体的军事、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试探阎锡山的“民主建设”瑞典活刊·佛里贝尔易1930年自阎锡山与冯玉祥在中原大战被蒋介石打败以后,阎锡山流亡到大连。他在那呆了大概一年,一直到1931年9月的九一八事件以后。在这期间,他似乎对自己原来的政策进行了反省,反正从大连回到山西以后,他再也没...  相似文献   

16.
全国抗战应以“八·一三”事变为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这一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无可争议。而中国全面抗战起于何时呢?传统的说法是把“七·七”事变作为起点。笔者认为这一传统说法值得商榷,兹将管见陈述如下。(一)1937年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决心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信号,但它全面侵华野心的暴露有一个发展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作为中国执政党的国民党政府对侵略者的野心,也有一个由妥协到抗战决心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前身《译报》初露锋芒《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是党在上海孤岛时期坚持抗战宣传的成功尝试。“八·一三”抗战失败后,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为“孤岛”。日寇接收了原国民党设在租界的新闻检查所后,亦宣布对租界内的中国报刊实行新闻检查。绝大多数的抗日报刊,如《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申报》、《大公报》、《立报》等,为保持国格、人格和报格,有的毅然停刊,以示抗议;有的迁往内地或香港。只有《新闻报》、《时报》等少数报纸,可耻地接受日方的新闻检查。日本侵略者在加大摧残中国抗日报刊的同时,也加强了自…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爱国名将冯玉祥,生长在祖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年代。自深州起义起,中经反对帝制,讨伐张勋,推翻贿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直至张垣抗战,历经沧桑,饱尝忧患。他经过曲折的道路,从一个旧式军人,转变成为一个民主的军人。尤其是“七七”事变后,他以一名反法西斯斗士,亲赴疆场,指挥杀敌,并率先与共产党真诚合作,成为抗日斗争的中坚,为中国民族的解放作出了不朽贡献。本文不全面评价冯玉祥的一生,仅就他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贡献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9.
<正>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继平型关战役后,中国军队所进行的又一次震惊中外的胜利的保卫战、防御战。据有关史料记载,中日双方投入的总兵力:日本侵略军约二三万人,中国军队近20万人。直接参加这次重要战役的中国军队,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  相似文献   

20.
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社会科学院的第十七次协作会议在安徽黄山召开 ,这是新世纪里的第一次协作会议。会议将进一步学习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和“八·七”重要讲话 ,研讨“十五”期间地方社科院的发展思路。借此机会 ,我想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的工作和“十五”发展计划 ,谈一谈有关以江总书记的“七·一”和“八·七”两个重要讲话为指导 ,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更大繁荣和发展的几个问题 ,供同志们学习和研讨时参考。一、关于如何体现社会科学的价值8月 7日 ,江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亲切会见了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