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评析西方学者关于休谟人学思想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对休谟《人性论》中的人学主题作了系统考察。首先,考察了休谟的“以情感道德为人性立本”思想的提出、基本内容及其在西方人学思想发展中的意义;其次,剖析了休谟“‘彻底’经验论的根本矛盾”,指出其“知性科学主义”方法是使其“情感道德主体性”具有抽象性的重要原因;再次“对休谟人学的功过得失”作了整体性评说。  相似文献   

2.
从梳理休谟对道德原则与道德价值的论证入手,分析论述了休谟道德哲学的理论困境及其人学研究上的深远效应,并得出这样的结论:休谟的经验论作为道德判断之根据的贫乏性极大地影响了后继者们在此问题上的思考方法与方向,休谟的道德思想在更大意义上是揭示了现代道德哲学家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他的思想已经被公认为人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无法漠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一次成功的思想发掘———读《通往人学途中———休谟人性论研究》廖小平收稿日期:1997—12—02哲学史的研究是一项重要而又艰辛的思想发掘工作,其成功的回报,是发前人所未见,开当今之新思。黄振定博士对休谟人性论哲学的研究正是取得了如此的成功。他的新作...  相似文献   

4.
康德哲学使西方思想发展历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这不仅表现在认识论、道德哲学等方面,也体现在宗教哲学中。康德哲学是把神学问题变成人学问题的一个部分,或者是把神学变成人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来加以讨论的。在人学的内部消解、克服神学,而不满足于人学与神学的外在对抗、分立,更不能容忍把神意作为外在原则来解释人的问题,这就是“神学的人学化”。本文试图阐明“神学的人学化”是康德在西方宗教思想史上所进行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5.
<正> 大卫·休谟称自己的哲学为“人的科学”,即以研究人性的基本理论作为哲学的根本课题。在他看来,一切科学都离不开对人性的考察,都以解释人性为依归,“逻辑的唯一目的在于说明人类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类观念的性质;道德学和批评学研究人类的鉴别力和情绪;政治学研究结合在社会里并且互相依存的人类。”①他认为,如果说哲学是人性科学的基础的话,那么具体科学则是人性科学的贯彻和运用。休谟的这一看法,不仅鲜明地体现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发现人、颂扬人的时代精神,而且也使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独具特色。然而,休谟的这一思想却极少为研究者所重视,从而也难以说明休谟思想的全貌。本文以休谟的主要代表作《人性论》为基本依据,试图就他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内对人性理论的贯彻作为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西欧中世纪人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西方人学思想发展的脉胳,探索了宗教神学与人学的关系,论述了中世纪人学思想的产生和神化的人的起源、堕落与拯救的人学内容与实质,同时对现代西方宗教哲学、人文哲学的影响进行了涉猎。认为这项研究对于探索西方人学思想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宗教这一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及其与人学的关系,从而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开掘休谟思想的富藏和意义──评《休谟思想研究》殷晓蓉在西方哲学史上,只要一提起近代经验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主义的基本结论,人们便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大卫·休谟。休谟在其发表多年后才被世人所理解的《人性论》中,阐述了自己的主要哲学观点:我们所确实知...  相似文献   

8.
对希腊人学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较为少见。本文在这方面作了初步探讨。文中概述了西方人学从理性人学到宗教人学再到理性人学的发展,论述了古代理性人学的内容和实质,说明了斯多葛派人学的神化,标志着向中世纪宗教人学的转化,挖掘了古代各种人性思想(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先验性)的萌芽及其发展。这项研究对于探索西方人学思想的发展规律,弄清哲学与人学的关系,正确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侧重围绕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人学思想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处境、自由、交往考察了他的人学思想的哲学根基及内在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他的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恩格斯早期和晚期的有关著作及其理论活动,系统地阐明了恩格斯人学思想的形成、特征及其与马克思思想观点的一致性;并以晚期著作中的若干理论观点,揭示了恩格斯人学思想的丰富性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贡献。此论题是当代西方学者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论”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内理论界较少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恩格斯早期和晚期的有关著作及其理论活动,系统地阐明了恩格斯人学思想的形成、特征及其与马克思思想观点的一致性;并以晚期著作中的若干理论观点,揭示了恩格斯人学思想的丰富性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贡献。此论题是当代西方学者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论”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内理论界较少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解构西方传统人学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科学的人学理论体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人是什么”为基本问题,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形成了既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际内容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哲学思想发源地的古希腊哲学,其人学思想同样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呈现出“自然性”、“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对后来西方人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研究古希腊人学思想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对于厘清整个西方人学思想发展脉络,把握人学思想发展规律,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人学”的角度对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少年时代——以群体本位为特征;青年时代——接受了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人学本体论思想,高扬个体本位的旗帜;中年阶段——个体本位与群体本位的两歧性与冲突;晚年阶段——类本位意识的萌芽。其历时性发展过程表现出鲁迅人学思想意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可以说,鲁迅完成了中国传统人学观念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在康德眼中,没有人有象休谟哲学那样对传统哲学的摧毁来得如此沉重的了。①如果我们把近代西方哲学看成是一个由笛卡尔的“建构”(Construction),经休谟的“消解”(Decon struction),最后到康德的“重建”(Reconstruction)的发展过程,那么休谟哲学就更应置于一个显著的位置。另外,现代西方哲学界纷扬“体谟重新复活”,声言休谟问题尚未解决,依然存在,那么,休谟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呢?本文试说明:休谟哲学是从认识论出发,消解传统的形而上学,但最终结果不仅消解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而且由于导向一种反理性主义而消解了认识论,并想把这一消解置于哲学史背景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6.
刘峰 《东方论坛》2010,(5):113-116
休谟把一切德区分为“自然的德”和“人为的德”。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着重考察了“自然的德”与“人为的德”的发生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在休谟看来,无论是“自然的德”还是“人为的德”,对于人或社会都有一种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快乐或利益,而正义作为一种“人为的德”,对社会无益是有益的,人们也正是出于这种利益的考虑才建立起正义法则,公共利益是正义的唯一源泉。休谟通过“自然之德”与“人为之德”的比较来阐释他的正义思想,进而确立了正义观在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打开了西方人学思想的存在论境域,而同时另外一条传统理路在西方仍然继续着,因此比较西方人学思想的两条基本逻辑路线是十分必要的.这两条理路以"Dasein"和"Man"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分析两个概念的构成及其蕴涵是揭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人学思想和卡西尔逻各斯主义的人学思想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对英国18世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新探索———简评《休谟思想研究》张毅辉阎吉达同志的《休谟思想研究》(下简称《研究》),由上海远东出版社问世一年多来,受到学术界同道们的称誉。它的出版,说明中国学术界对西方哲学史研究的重视,对18世纪英国哲学特别是对经验...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哲学中人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希腊人学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较为少见。本文在这方面作了初步探讨。文中概述了西方人学从理性人学到宗教人学再到理性人学的发展,论述了古代理性人学的内容和实质,说明了斯多葛派人学的神化,标志着向中世纪宗教人学的转化,挖掘了古代各种人性思想(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先验性)的萌芽及其发展。这项研究对于探索西方人学思想的发展规律,弄清哲学与人学的关系,正确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桂奎 《南都学坛》2006,26(1):63-70
在西方“叙事学”日渐成为全球“显学”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构建一门本土化的中国“写人学”与之呼应。从学理上讲,中国“写人学”已经具备了与西方“叙事学”平起平坐的资格。首先,在经典文学创作传统中,西方强大的叙事冲力促成了“叙事学”的诞生和发展,而中国雄厚的写人资源也必然有利于“写人学”的降临。况且,中西小说中的叙事与写人往往分别是同生共长的,这也使得中国“写人学”拥有了与西方“叙事学”分庭抗礼的现实条件。其次,中西写人方式的异质性使得中国“写人学”拥有特行独立的本土品格,从而使之能够成为与西方“叙事学”平行的独立学科体系。再次,如果说西方“功能性”人物观催生了“叙事学”,那么,中国“本位性”人物观也自然会推动“写人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