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起日本人的文身,或许有人会联想到现代日本社会上那些被称为"地痞"、"无赖"(ヤクザ)的人,因为他们是有文身的.实际上,日本人的文身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就记载了公元二、三世纪时日本人的文身情况.  相似文献   

2.
历史、逻辑与理论的统一是社会历史辩证发展的一种表现形态,社会观念史亦是如此。古代中国人的家国天下的想象遵循自身的话语体系、阐释逻辑、历史语境与演进路径,形成了一种自在观照体系。近现代,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冲击、封建帝制倒垮以及新型政制建立,中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中国人国家观念中的客体对象逐渐断裂,从王朝国家转向现代国家,其内在国家逻辑既延续传统中国政治文化逻辑,又与剧烈的社会变革保持同频共振,加速新中国观成型。当代中国人国家观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获得理论涵养,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国庆节前夕,日本三千名访华青年中的松山芭蕾舞团的十名代表,到中央民族歌舞团进行联欢活动。中央民族歌舞团大门口的横幅上用中日两国文字写着:“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大厅中身着节日盛装的歌舞团演员和日本青年在诚挚、友好、热烈的气氛中举行联欢。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贾作光致欢迎词,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团长田中贤一女士讲了话。中日两国文艺工作者表演了精彩节目,并一起跳了《阿  相似文献   

4.
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大河.历史上的氵岁貊、沃沮、高句丽、靺鞨、女真、满等民族,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图们江流域所特有的历史与文化和繁盛的都市文明.尤其是7-10世纪,靺鞨族在图们江流域建立了靺鞨国的王都,在接受中原大唐文化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渤海国的中京显德府和东京龙源府,成为当时东亚地区的"海东盛国".渤海国在图们江流域兴起,开创了与日本隔海交流的历史新纪元.  相似文献   

5.
族群认同的变迁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位于广西西南部边境村落的傣人和侬人,从历史上两族群之间界线明晰到今天的"傣侬不分",其族群意识的变迁深深烙上了现代国家话语的痕迹。同时,族群特有的内在文化认知作为一种排异的力量始终在发生作用。本文着力呈现国家语境下傣人和侬人的关系及演变,深入探讨现代民族国家如何通过自身的话语表述将不同文化特质的族群个体纳入到统一的政治和经济体之中,而当地的族群成员又是如何接受或拒绝这些表述的。  相似文献   

6.
上京龙泉府是渤海国重要的都城,它不仅仅是渤海的政治中心,更是渤海国的文化中心。自从20世纪30年代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对渤海上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与发掘之后,在这片遗址中陆续浮现出重要的历史信息,为渤海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更加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尤其是近30年来,对于这一区域内的历史古城——渤海上京城的研究更是成为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7.
高丽史中的回回人张舜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蕾 《回族研究》2000,(3):8-11
张舜龙是公元1274-1297年问活跃在高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之一.他在长达24年的时间内,为维护高丽同元朝的友好关系,促进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作为一个回回人,也为回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贡献,在中、韩友好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日本国文化无偿援助项目——中央民族大学电教节目制作设备系统投入使用本刊讯经国家民委外事司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多方努力,由日本国无偿援助的达到省级电视台设备水平,在北京地区高校中首屈一指的中央民族大学电教中心电教节目制作设备系统经过几个月的“磨合”目前已正...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简要论述日本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历史,涉及殖民主义、侵略战争与日本民族学的关系,战后日本民族学的转型发展及殖民主义的遗产等问题。论文提出战后民族学虽然实现了向文化人类学的转型,但一定程度上,依然不能回避如何正确对待殖民主义遗产问题。论文对日本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有关此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做出了积极的呼应,还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属性出发,分析了中日两国学术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第三次教育改革以来,日本的大学对化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国情的原因,中日两国在应用化学教育方面差异较大,二者各有优劣,但在具体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方面,日本具有更为丰富的经验,并且日本的应用化学教育一直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值得我们在某些方面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各种各样非语言通讯设施比比皆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语言的传播形式,敬语的广泛使用,由于载体技术的发展,从书面文字到电脑网络、电话、电视、多媒体通讯等等,也迅速改变了日本敬语的使用方式。在日本,日常生活中人们开口说话时都必须留意敬语的使用,世界上数千种语言中日语敬语这种广泛而非部分,即高度化、体系化发达的特点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不同人种与不同文化的两个非毗邻国家,俄国与越南的民间交往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了,而以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两国正式建交仅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却建立了一种特殊关系.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全球的深入推进,苏美全球争霸冷战格局的形成以及全球化时代东亚和谐秩序的构建,俄越两国的合作逐渐由偏向意识形态转变为侧重经济利益,如今两国已经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玲 《回族研究》2021,(3):51-55
甲午战争后,大批中国学生东渡日本留学。在东渡日本热潮中,回族青年知识分子同其他民族留日学生群体一样,满怀忧国忧民之情怀,肩负国家与民族之重任,开启了波澜壮阔的近代回族革命创新之路。概而言之,清末回族留日学生群体之实践活动丰富多样,积极参与辛亥革命,从思想上革新回族民族思潮进而宣传和推动国家与民族认同意识之构建。  相似文献   

14.
唐艳华 《民族论坛》2008,(8):52-52,51
<正>从法律概念上讲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能,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能,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在法国、日本等国的行政法学中,一般首先研究行政主体,明确行政权的归属者。而我国的行政法学历来都只以国家行政机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乞丐和日本流浪汉现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还是发达国家日本,经常能看到“乞丐(或者流浪汉)”的身影。可是从性质来看,两国的“乞丐(或者流浪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乞丐(或者流浪汉)”,大多数都是把“乞讨(或者流浪)”作为一种生存手段。中国的乞丐有一种赚钱的倾向,而其日本的流浪汉有一种逃避压力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正>陆宗润简介1972-1988年任职于上海博物馆,从事古今书画的修复装裱工作,1989年东渡日本,综合中日两国优良的修复装裱技术及西方前沿修复理论开创了更为完备的艺术品修复体系。现任日本大阪汉和堂书画修复工作室社长、日本安田女子大学日本文学部客员教授、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特别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导师。  相似文献   

17.
出石诚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很有影响的汉学家。他在1928年发表的《牵牛织女传说的考察》是20世纪研究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风俗最系统、最深入也最具创造性的论文之一。同时,其论文视野开阔,也很注重文献运用的学术规范。他第一次将天汉(银河)同汉水联系起来,同时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加以探讨,引述日本和欧美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3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中日两国长时间在学术上隔绝,作者去世早,他这篇论文在此前中国学者的论著中没有被引述到。  相似文献   

18.
渤海国与中亚粟特文明的关系是渤海史研究的新领域。从文献学与考古学的整合研究情况看,粟末在营州期间就与粟特移民有密切关系。并因之参与了隋唐时期在营州地区的政治、军事活动,为粟末部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渤海国建立后,原营州粟特移民亦随之成为渤海国之编户,在渤海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作用,并在渤海国的经济贸易、金融流通和宗教文化建设中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览》,5月至8月,在日本东京、大阪、北九州、京都、扎幌、名古屋等6个城市巡回展出,取得圆满成功。这次展览是应日本美乃美出版社邀请,由中央民族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筹办的,是建国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第一次在国外展出。 5月19日,展览会在东京开幕。在举行仪式的大厅里,悬挂着中日两国国旗。日本天皇的弟弟三笠宫同妃殿下在我国驻日大使符浩等陪同下光临盛会。在庄严肃穆的两国  相似文献   

20.
西藏西部佛教石窟中的曼荼罗与东方曼荼罗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藏西部的东嘎、皮央等地调查发现了一批佛教石窟,这一发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西藏高原佛教艺术的宝库,也填补了我国石窟寺艺术在空间分布上的空白,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极大的重视与关注。 西藏西部石窟壁画中有大量的密教美术题材,其中尤其是以东嘎洞窟所绘的大幅密宗曼荼罗图最为精美、最为丰富多彩。作为一种特殊的密教图案,曼荼罗在东方佛教美术世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南亚印度、尼泊尔等国以及东亚的中国、日本等国历史上都曾经一度甚为流行。但现存于世的曼荼罗图案,却仅在藏密系统的中国西藏、尼泊尔、拉达克,以及称之为“东密”的日本密教中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本文拟通过对于西藏西部石窟壁画中的曼荼罗遗存与这些地区密教曼荼罗图像的比较研究,揭示东方曼荼罗世界在表现形式与精神象征等方面的异同,进而探讨其文化上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