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川南苗族丧葬仪式的田野考察分析认为,丧葬仪式是川南苗族建构其民族价值精神的重要途径,具有传递社群价值意识、修正个体价值意识、整合民族价值精神的功能。但是,由于传统与现代时间观的冲突、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空间距离的变化、核心家庭的转移等原因,川南苗族丧葬仪式的社群价值建构功能逐渐削弱。川南苗族唯有打破时空的限制,提炼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并传递到实际的生活情境,才能使苗族的传统文化、原始价值精神得以蜕变再生。  相似文献   

2.
罗佳 《民族学刊》2017,8(4):68-76,122-123
近年来,苗族史诗及苗族仪式音乐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侧重对仪式中史诗唱诵的文本译介或价值分析,缺少对音乐的描写及调查研究.我们注意到,苗族史诗的唱述是与其民族的民俗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为此,本文结合田野调查资料,聚焦于川南苗族丧葬仪式上苗族史诗的唱述音乐之民俗环境、音乐形态、史诗语言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显示,苗族史诗的唱述音乐作为较特殊类别的仪式音乐,由多种乐器声响和人的声音相交融,是其民族的音乐、语言和信仰观念的综合表达.把握其唱述与传承的相关关系,对拓展民族音乐学的视野具有学术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所谈论的苗族文化传承机制,是局限于民间文化方面,且侧重阐述其传承机制的构架与运作。当然,对其内涵与载体,也相应作简要的阐明。苗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苗巫文化的传承机制,即指负载着苗族民间文化传承、扬播与发挥其苗巫文化功能及社会效应的运作体。研究苗族民间文化传承运作体及其运作,有利于人们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由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开掘,这对于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拟就作如下探讨。一、苗族传统文化中种职司的译解及其社会功能著名学者盛襄子在《湖南苗史述略》中说:“余征之古史,苗瑶盖为中国巫教之首创者。”笔者亦认为,苗族传统文化,无论从历史文献或在民间社会加以考察,都是地道的巫文化,苗族的巫文化,历史上对中国南方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正如史学家王桐龄所说:“苗  相似文献   

4.
陈锦均 《民族论坛》2013,(7):52-55,100
出生和死亡,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重要阶段,谁都无可避免。相比成年礼,丧葬仪式也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人生礼仪之一。在瑶族地区,人死后都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丧葬仪式,它代表着一个人一生所有礼仪的终结。和其它民族一样,瑶族人们在举行丧葬仪式时也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本文通过观察广西昭平县一个盘瑶村寨的丧葬仪式,试图从中挖掘出瑶族人们与众不同的丧葬习俗,并依此探讨蕴含在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丧葬习俗是湘西土家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所反映的文化通过一系列丧葬仪式活动体现出来。丧葬习俗是人们应对死亡的思想观念、传统理念以及复杂的个人、群众的心理状态而成的一种传统文化积淀。这一独特的世代传承的丧葬习俗背后,体现了土家族的睦族友邻,敬生礼亡,神贵祖崇等社会文化意义。透过丧葬习俗研究可以深化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成人礼曾经存在于世界上的大多数民族,冠、笄礼是古代汉族的成人礼.现今,一些民族仍保存成人礼的文化,或成人礼文化的遗迹.成人礼对民族成员的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举行成人礼之后,人们开始对仪式人呼之以表示尊敬的称谓;仪式人正式获得成人的社会地位,并开始享有成人的权利和履行成人的义务;仪式人更换服饰,并作为踏入成人行列的标志;族群对仪式人的性行为和婚姻的许可;是否举行成人礼决定了一个人死后丧葬仪式的繁简程度;成人礼仪式过程象征着一个人生命的重生等等.  相似文献   

7.
“巴代”是苗语音译,意指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的主持者。以这三大仪式为载体所传承的苗族文化被称为“巴代”文化。“巴代”文化通过仪规的形式把远古的社会一环境、时代背景、生活习俗等记录和传承了下来,  相似文献   

8.
苗族贾理的传承提供了反思少数民族原生形态教育的新视角。在主流文化尚未大规模进入前,西南少数民族有各自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本文基于黔东南州丹寨县的田野考察,在历史语境背景下、从苗族贾理传承的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论证其补充儒学教化而成为苗族传统社会内部的“官学”,尤其是贾师办班授贾形式因其正式性、目的性可视作苗族特色“私塾”雏形。西南与中原同属一个文化共同体,贾理融通转化儒家思想,在育人、传承地方性知识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了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于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重审典型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苗族丧葬仪式是其人生过渡仪式的重要阶段,在整个丧葬仪式里,牛皮鼓作为其特殊的符号自始至终都贯穿前后。通过对"牛皮鼓"的文化建构,基于其作为丧葬仪式的核心地位,"牛皮鼓"这一介质致使亡者达到身份结构的另一层转变,在此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参与仪式客属的共同祖先记忆,也正是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历史性"记忆,族群认同与聚合才得以维系。  相似文献   

10.
丧葬习俗不仅是民俗现象,而且是集多种社会功能于一体的重要文化仪式.文章在较详细民族志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深描”手法对黎族独特丧葬仪式进行阐述,试图借助“过渡仪式”理论分析仪式主体人的行为和心理结构,旨在探索黎族丧葬活动的结构转换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记忆并非完全仰赖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基于麻山苗族有关英雄亚鲁的仪式操演及口头叙事的人类学考察,社会记忆亦可通过丧葬等社会日常生活仪式的操演来表达,并且在表达的过程中,来自国家、学者、社会团体等外界他者的建构,使原本属于族群的记忆超越民族的界限而成为全社会的公共记忆。社会记忆的表达和建构与生态、历史进程、社会文化、人群互动等要素紧密关联,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生活与实践,才能把握它的运行机制与逻辑。  相似文献   

12.
<正> 湘西苗族在丧葬仪式中自古就有“闹丧”的习俗,它蕴含了大量珍贵的苗族丧葬口碑资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苗族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因此,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探讨,以求解开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汗屋仪式是美洲印第安人满足精神需求、治疗身心疾病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由于殖民统治与同化教育,印第安人所有的传统宗教仪式均被禁止。随着全球化背景下土著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汗屋仪式逐渐在美洲流行开来。本文通过在加拿大的城市与农村参与汗屋仪式的亲身经历,结合相关的文献与访谈资料,描述与分析该仪式的内容及社会文化内涵,探索处于社会边缘的土著民族如何通过传统信仰仪式的实践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4.
布傣人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意义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金龙布傣人的丧葬习俗为对象,通过应用"过渡仪式"理论阐述布傣人的人生观,认为丧葬仪式反映了布傣人的祖先崇拜信仰,具有解决社会冲突、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巩固家族、宗族凝聚力;加强姻亲关系;强化族群认同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从教育人类学角度分析赫哲族伊玛堪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对人的教育功能。伊玛堪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体现民族审美、展现民族文化交流的教育价值,其传承模式有家族式传承、社会式传承和政府组织式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流入,传统传承方式限制了伊玛堪的传播,提升民族传承意识、健全政府监督管理机制、拓展宣传途径是保护和传承伊玛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其拥有独特的民族魅力和精神。这种魅力和精神深深烙印在本族各式各样的舞蹈中,苗族舞蹈蕴含了特有的民族语言和苗族人灵魂的依托。了解苗族舞蹈,是了解苗族各式各样的歌舞文化和体会其特有的巫文化、农耕文化的必要条件;各式各样的苗族舞蹈体现了苗族人丰富的精神文明,也是他们灵魂的另一个居所;同样的,苗族舞蹈紧密地将苗族人与天地、与社会联系起来形成了独有的苗族舞蹈文化。不幸地是,这种文化在当今的社会里寸步难行,因为政策不当和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忽视,这颗民族文化明珠的璀璨需要新一代人的守护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不可再生能源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发展,它们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能源也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在能源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已经被物质文化所迷失,对于非物质文化产业已经逐渐遗忘.其实非物质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新方向,同时也是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经济发展态势.但是,在人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第三产业发展起来的同时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人们在开发的时候过度追求经济价值,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目前不管是我们国家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人们也认识到了保护各民族文化对于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作用.因此,当前各个地区都应该加强对于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黔东南地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多民族人口的地区,主要是以苗族、侗族这两个民族文化比较丰富的人口构成,因此黔东南地区的音乐文化就比较发达.而对于苗族来说,他们创造了很多民间音乐文化,包括苗族独特的情歌、酒歌、祭祀歌、叙事歌、说唱歌(嘎白福)、儿歌等;侗族的民族音乐文化也很出名,特别是那些大歌、琵琶歌、牛腿琴情歌等民间歌谣被人们广为传唱.这些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黔东南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新时期的到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我们就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做出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不可再生能源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发展,它们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能源也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在能源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已经被物质文化所迷失,对于非物质文化产业已经逐渐遗忘。其实非物质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新方向,同时也是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经济发展态势。但是,在人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第三产业发展起来的同时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人们在开发的时候过度追求经济价值,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目前不管是我们国家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人们也认识到了保护各民族文化对于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作用。因此,当前各个地区都应该加强对于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黔东南地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多民族人口的地区,主要是以苗族、侗族这两个民族文化比较丰富的人口构成,因此黔东南地区的音乐文化就比较发达。而对于苗族来说,他们创造了很多民间音乐文化,包括苗族独特的情歌、酒歌、祭祀歌、叙事歌、说唱歌(嘎白福)、儿歌等;侗族的民族音乐文化也很出名,特别是那些大歌、琵琶歌、牛腿琴情歌等民间歌谣被人们广为传唱。这些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黔东南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新时期的到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我们就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做出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丧葬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习俗文化现象。由于各民族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自然环境、经济类型的差异,以及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等原因,各民族在丧葬方式、习俗礼仪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便是同一民族,往往也有所不同,甚至迥然相异,呈现出复杂的现象。生活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境内的门巴族,其丧葬习俗便表现出了自己的鲜明特征。1986年7—12月,我们在调查门巴族社会历史、文学的同时,对门巴族的丧葬制度  相似文献   

20.
苗族银饰文化资源是产业发展与创意的前提和基础,是彰显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变迁,苗族银饰需要不断地开阔视野去适应现代审美创意及市场的需求,其文化产业创意与开发首先是民间艺术自身运动的变化使然,同时也是市场环境下理念、生产、传播、销售的连锁反应。将苗族银饰成功转为产业优势还必须由政府牵头,从保护苗族银饰生存的大环境及民众的价值取向入手,在打造品牌效应、合理利用旅游经济开发上多做文章,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