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运输成本和网络分析方法,重点探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物流-经济网络及其空间组织战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城市交通物流竞争力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是第一层级,和长沙市和南昌市相比,武汉市遥遥领先;湘鄂赣三省都已初步形成大致均匀和相对紧密的运输成本空间格局,长株潭城市群更加均匀分布,交通物流联系网络较为密集。武汉的交通物流枢纽地位十分突出,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一枝独秀",是长江中游地区交通物流-经济网络发展的"龙头";目前,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频繁和密切,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一些城市有"被边缘化"的趋势;环鄱阳湖城市群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的地位有待提高,需要积极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构建,加强中心城市增长极功能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江汉论坛》2012,(4):147
2012年2月26日,鄂湘赣三省经协主管部门和三省社科院共同主办,并由湖北省社科院和湖北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承办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论坛"在武汉东湖宾馆举行。论坛由  相似文献   

3.
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长江中游地区湘鄂赣皖四省计划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通过价格法对湘鄂赣皖四省1995—2012年九大类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进行市场整合程度的测度,用市场整合程度分析和评价四省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研究表明:四省总体市场整合程度不断增强,湘鄂两省市场有分割趋势;四省省际市场整合平均程度从高到底排名依次为安徽-江西、安徽-湖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湖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市场整合程度均高于其他三省省际间市场整合程度;市场整合度表明四省区域经济一体化总体水平提高,其中安徽最好。因此,为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地区经济一体化,需要四省构建以政府联动发展为基础的区域协调机制,消除市场分割因素,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充分发挥安徽连接长江中游地区与"长三角"的桥梁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长江防洪格局的战略转变,制约荆州——岳阳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因素得到根本改观,该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坚实、开发历史悠久的优势重新得以凸显,并且由于近几十年开发滞后,反而使该地区成为湘鄂两省最具开发潜力的地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产业由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步伐的加快,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的兴起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高潮的到来,荆岳沿江地区获得了发展的大好机遇.湘鄂两省应抓住这一机遇,联手共建荆岳沿江地区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构建荆岳沿江地区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强荆岳沿江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建设、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各方面的合作,共建荆岳长江产业带,实现荆岳沿江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秦尊文 《江汉论坛》2012,(10):21-26
"兰斯塔德"是荷兰西部由多个城市组成的环状城市群,在我国长江中游地区,以汉长昌(即武汉—长沙—南昌)环状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依托也正在形成城镇密集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覆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含了汉长昌环线以及邻近的若干城市,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9000万。我国长江中游城市群在许多方面特别是空间结构上与兰斯塔德城市群有一定相似性,即城市群中心并非单一核心,武汉、长沙、南昌都是中心城市;围绕着三个中心城市,周边分布了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伴随城际铁路等交通通道的不断改善,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将进一步缩短。借鉴兰斯塔德及"绿心"的发展经验,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TIRPAT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全域及不同省份2003—2016年面板数据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从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外资利用四个层面分析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全域、湖北和江西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先增后减再增的"N型"特征,湖南则呈"正U型"特征。从影响因素的角度来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人口密度、科技事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和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等因素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环境污染均存在一定的影响,且影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城市集群是城市及其相关社会经济活动向特定区域集聚的动态过程,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城市集群现象正日益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从经济学、行政学、社会学以及物理学角度对国外城市集群演化动力研究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后得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和改变着城市集群的发展演化.这对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优化城镇空间格局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处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个城市群同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绿色发展的先行试验区,具有低碳绿色发展的共同需求。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低碳"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又具有区域合作的迫切性,需要加强区域低碳合作提升竞争力。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内三个"小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似,没有明显的梯度性,属于互补型的共赢合作,应重点在制度、产业、技术、交通、生活消费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十分必要,同时也是其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美俄博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等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江中游城市群不能走现有城市群发展的老路,其路径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应该创新先行、智慧驱动,成为我国跨界合作开放发展先行区,社会主义城镇化示范区,世界智慧经济增长极.为此,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迅速克服其当前外向型经济水平低、全球分工参与不足、武汉的长江流域中心功能与地位被人为弱化等问题.分三步走,创建跨界协同发展基金,打造武汉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长沙和南昌国家级智慧城市,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水陆空铁三角,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自贸区,推进武汉、长沙和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国际化,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珠三角城市群率先崛起;90年代,长三角城市群乘势而上;本世纪头10年,京津冀都市圈风生水起.这三大城市群成为公认的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下一个全国性的增长极在哪里?学术界在探讨,决策部门在关注,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群在竞相争取.恰逢其时,我国知名的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研究员的新著《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正式出版了.该书共14章,近30万字,深刻论证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的必然性和其成为"第四极"的条件,系统阐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全景,并从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合作、核心城市发展、生态文明等角度揭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路径.该书立意高远、资料详实、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生态文明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共性,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EKC理论,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1995—2010年间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数据建立了计量模型,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及其趋势,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等三个方面分析并解释了环境污染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并进一步揭示了省际之间的差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白洁 《江汉论坛》2013,(7):89-93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腹地经济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需要和工业化后期的战略意图相结合,需要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相结合。本文利用1991-2010年数据,对比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化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征,通过构建模型,对消费、投资、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等变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旨在为认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和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借鉴周边城市群发展经验,结合安徽区域规划,加快构建江淮城市群,争取纳入国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省现实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古代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经济不为史学界所重视,研究甚少.黄惠贤、李文澜主编的《古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论文集可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开发》较为系统地深入探讨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我们对古代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开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许多同志进行了探讨.《六朝时期的荆州》一文认为:荆州在南朝时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同北方人民大批南迁、黄巾起义的推动密切相关.《东晋南朝长江中游地区侨州郡县考》,对东晋南朝长江中游地区侨州郡县进行了具体考  相似文献   

17.
由武汉大学、安徽和湖北社会科学院等十几个单位发起,于今年4月14日到18日在武汉市召开了“长江中游开放—开发带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鄂、豫、皖、赣、湘五省社科院、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学  相似文献   

18.
在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长江论坛”2015年4月8日在武汉东湖宾馆成功举办.在论坛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会上,与会专家和领导就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意义、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朱国庆  李卫红 《理论界》2007,3(4):44-45
三峡民族地区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生态区,三峡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是三峡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特以三峡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阐述制约三峡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因素及其影响,分析三峡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条件,探讨推进三峡民族地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的区域竞争正在由个体竞争走向群体竞争。在这种群体竞争的新时代,城市群正日益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提升国家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导地区,成为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从国家层面看,当前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整合资源和产业链,强化分工合作和一体化,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并以此为载体推动形成长江中游经济区,使之成为世界规模级的人口、城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成为引领和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对提升中国国家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