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臧克家先生书面发言冯至同志,是著名诗人、翻译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他与我同庚,但成名比我早。我读初中时,就喜欢新诗,读了他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他的诗作,很有影响,受到鲁迅先生赞扬。当年我读他诗,但不知其人。直到1947年我在上海主编《文讯》...  相似文献   

2.
潘采夫 《社区》2011,(11):15-15
这本《城门开》,竟然是我读的第一本北岛散文集,读了之后,除了赞叹文字真好,也并不觉得共鸣。我不是读他的诗长大的,也不会陪着他的散文慢慢变老。  相似文献   

3.
大度读人     
《北方人》2007,(4)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学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  相似文献   

4.
张晓风 《可乐》2010,(10):29-29
汪老师的家是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常去的。他们没有子女,我在那里跟他读《花间词》,跟着他的笛子唱昆曲,还留下来吃温暖的羊肉涮锅……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凤凰出了个沈从文!这事我知道得很早,但见到沈先生却很迟.在相当长的一段年月里,他曾使我暗中引以为荣或引以为辱.我父亲是个当兵的,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到凤凰.不知他从哪里学来一套读书法,一次向我传授说,读书可先博览,终归应读专集.读谁的?他不说要读他平日圈圈点点的《曾文正公家书》和《孙子兵法》,却说可读鲁迅或沈从文的,并告诉我沈从文是住在东门外大街上那位沈瞎子伯伯的老弟.  相似文献   

6.
远去的高二     
倏忽间,我已坐在了高三的教室里。高二那些让我思念让我留恋让我难忘让我伤感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日子,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了。但我还是常常想起我那远去的高二。  相似文献   

7.
国学是活的     
徐宏力 《社区》2014,(23):7-7
我让学生读《周易》,他看我的眼神像观察出土文物,精细而好奇。“算命很荒唐,对吧?”我问,他没回答,我知道说到点上了。  相似文献   

8.
新学期开始,我担任了高二(3)班的政治课教学工作。第一节课我首先做了简要的自我介绍。话还没有说完,门被推开了。一个瘦瘦的、高高的男学生晃了进来,站在门口,扬着头看着我,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对自己的迟到行为不但没有丝毫的歉意,看我的眼神还充满了挑战。我对他说:“你迟到了。”“我知道。”“别人怎么没迟到?”“别人是别人,我是我;我不是别人,别人不是我。”还振振有词。第一天上课,我不想纠缠下去,于是淡淡地说:“请回到座位上,下不为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爷爷离休后,专心写起了回忆录。他究竟写些什么呢?他从未给我讲过他的战斗故事。我只从奶奶那儿知道,他负过五次伤,立了八次功。这天上午,爷爷在客厅里接待老战友吴爷爷,我趁机溜进了他的书房。 写字台上摆着一叠手稿,我急切地读起来:  相似文献   

10.
知行合一     
最近读了一本书,其中一位人物对我感触很深,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明朝的王守仁。不是他的忠诚吸引了我,也不是他的政治才能让我记住他的名字,而是他提出了一个观点: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1.
良苦用心     
邱金湟 《老友》2011,(5):24-24
读小学时,最疼我的是钟天侣老师,他是我五年级时的班主任。他像慈母般地常常为我拽衣领,抹脏脸。有一次,我患重感冒,钟老师背着我到2公里远的乡卫生院治病,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相似文献   

12.
我平生喜读《聊斋》,爱不释手,但只字未懂。直至年近花甲,眼看落叶归根了,方才恍然顿悟:原来不是我读《聊斋》,而是《聊斋》读我。无数次的阅读可概计为三次:第一次,鬼狐故事迷住了我,在那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里,流连忘返。这时我看到的是“事迹”。第二次,卿斋先生迷住了我,在那阴阳交错的缥缈梦境里,到处寻找他的留影。这时我  相似文献   

13.
干警察并不是我的初衷,是父亲把我引入警察行业。那年我16岁。学校为锻炼临考经验,把高二成绩排名靠前的同学提前参加高考,我居然上了大专录取线。父亲高兴得像范进中举,因为当时父亲每月49元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08,(5)
14岁那年,我读初二。5年前,母亲没了,父亲只关心他的田地,在他的眼里,我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一日三餐把我喂饱就算完事。没有人对我好,没有人教我眼前的路该怎么走,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学坏的。  相似文献   

15.
茅盾先生早在一九三七年就说过,鲁迅“他的小说和杂文教育了现代中国无数的文艺青年。正在成长途上的文艺青年固然从鲁迅的文学遗产中得到教益,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长的既成作家,也正在从鲁迅的文学遗产中继续得到教益。比他年轻十六岁的我,不消说,是从他那里吸取了精神食粮。我常常想,每读一次鲁迅的作品,便欣然有得,再读,三读乃至数读以后,依然感到一次比一次有更多更大的收获。”这是个衷  相似文献   

16.
《王慧骐与散文诗》(三卷)书腰上的推荐语王慧骐是这样一种人:敏感、热情、一见如故,明明是情感细腻的南方人,却生成一副北方汉子的高身坯。读他的诗,再初见他的人,你会感到不那么吻合,但三句话谈过,王慧骐便成了永远的王慧骐。在他高大的躯体里,实在有万般柔情、千缕诗意。——高洪波(中国作协副主席)当1986年我去江都县,在他那个幸福的充满爱的小家庭中做客的时候,我读了他描写爱情的散文诗,我非常高兴。我觉得这是王慧骐以他的才华,他散文诗写作的成熟的技巧,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提炼迎接了我。——柯蓝(前辈散文诗作家)  相似文献   

17.
前几年我常常到同一师门的韩国师姐家做客。师姐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当时都在上海的美国学校上小学。大儿子念高年级,小儿子念低年级。大儿子除了电脑和书,别无所好。喊他吃饭他也久久不从书房里出来。他的藏书量跟我这个工作过多年的人差不多,当然都是韩文书和英文书。我曾了解过那些书的内容,觉得他读的都是有文化含量的好书。我因此很容易联想到自己中小学时期读的那些书,跟真正的好书比起来,那都是些什么破玩意儿啊。  相似文献   

18.
跟随你的心     
李愚 《华人时刊》2012,(3):78-79
读初中的时候,他严重偏科加逃学,初三复读一年,成绩可想而知。高中自然是考不上的,可他又很想读,于是就"走后门"上了一所重点高中。高中他很偏科,语文老师喜欢他,数理化老师却讨厌他。加上来路不正,他常常遭到同学的蔑视。"他们看我就像一个流氓、坏蛋、地痞、无赖,所以在班里很郁闷。"  相似文献   

19.
我家出新鲜事喽!一直对普通话不感兴趣的爸爸,为了参加一项什么考试,开始学习普通话了。瞧,他拿起书一本正经地读了起来。不知他老人家是怎么读的,翘舌平舌一直在打架,儿化也变得不三不四,逗得我是哧哧直  相似文献   

20.
谈一个具体的学习方法,就是做读书笔记。 我刚到哲学所工作时——那是快40年前的事了,贺(麟)先生并不布置具体的研究任务,就让读西方哲学史的原著,读一本写一篇读书笔记,短则两三千字,长则五六千字,写好了交他看,他再找你谈他的意见。开头,我作为完成任务去做,后来觉得是个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