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情感不同于其他心理活动,比如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感觉,是人类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比感觉更复杂一些的认识形式是知觉,它是人类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所以说,感觉和知觉都是当前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反映。而情感则与以上的认识过程不同,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趋向。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2.
一 在心理学上,感觉一般被定义为对客观现实个别特性(如声音、颜色、气味等)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感觉器官所引起。刺激在感官内所引起的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于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产生感觉。而这种种不同类感觉相互联系和综合的结果则成为知觉。感觉将环境刺激的信息传入大脑,知觉则从刺激汇集的  相似文献   

3.
论错觉     
错觉有哪些特性呢? 第一,错觉是对认识对象的直接反映,具有直接感受性。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脑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和认识对象直接相联系。只要割断这一联系,大脑就无法反映这一对象,也就不会形成该事物的整体的感性形象。列宁指出,千百万个科学史、日常生活的事例都说明,当我们的感官受到来自外部的某些对象的刺激时,感觉、知觉就产生,当某  相似文献   

4.
<正>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反映认识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两个哲学范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诸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环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结合构成统一的认识过程。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在探讨世界万物本原的同时,也研究了认识论问题,并对认识阶段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赫拉克利特初步区分了感性和理性两种认识形式,分析了两者的特点及其在认识中的不同作用。原子唯物主义者提出流射说、影像论,奠定了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础。柏拉图提出的回忆说,反对唯物主义感觉论,奠定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基础。但他在分析理性认识时,提出了解和理解两种认识方式,这是后来哲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同志相继提出,应该把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我们认为,进一步地研究和讨论这个问题,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 人的认识过程开始于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们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发生各种直接现实的关系,事物的各种属性就通过人们的感官,在人脑中形成感觉和知觉,这便是感性的生动直观。而感性知觉在头脑中的保留和再现,即为表象。表象是对象的直接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心理结构与改革开放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少数民族心理结构与改革开放浅析丁龙召民族依据不同客观条件认识分析,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其中,民族心理结构的分析研究,是属于从微观上认识民族的一种方式。所谓民族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共同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自然辩证法》第29页)恩格斯还说:在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中,如果蔑视理论思维,那就连忠实地追随事实也办不到。 观察是科学认识的第一性的和基本的认识过程,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引导人们得到关于外部世界的第一手的、原始的信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不通过观察,“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08页)观察和感觉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观察是促进发现“实物的任何形式”、“运动的任何形式”的“新现象”的必须遵循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高师声乐教学中应运用心理学中关于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情绪等原理和知识,讲解复杂的歌唱心理现象问题,分析了声乐学习过程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知识认识并分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声乐学习和演唱的内在其规律。  相似文献   

9.
师专体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初中体育教师。而要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初中体育教师,除了学好各个项目的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现在,能力的培养问题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能力的培养有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是学生本身获得知识的能力;其二是毕业后,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体育教学的能力。对在校学生来讲,这两种能力都十分重要。前一种能力对掌握各种运动技能、技巧和技术有直接的作用。它主要是伴随着学生自己的感觉、知觉、思维和记忆,以及运动动力定型等心理和生理过程而产生的。至于后一种能力,它是建立在前一种能力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0.
黄晓燕 《南方论刊》2006,(4):71-71,70
跳远运动是一项技术复杂的运动项目,它不仅要求运动员能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表现出高超技术和优良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要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跳远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长期困扰跳远教练员的老大难问题。感觉和知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一个分析器或几个分析器联合活动的结果。助跑起跳过程中包括视觉、听觉、速度感、节奏感、肌肉用力感觉等。通过心理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感受性的锐敏度,知觉广度与深度、反应的速度与准确度、运动表现的完整等,对跳远的准确踏板起到积极的作用。1、标志物训练。为了练好跑的节奏,发展步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正婴幼儿学习主要是通过感觉器官,包括听、视、味、触、嗅等感觉。开发婴儿智慧潜能的最佳途径,就是积极利用各种感觉发育的敏感期进行"感觉刺激"。听觉刺激在宝宝吃饱睡足后,妈妈要常亲切地呼唤其名字或放轻柔流畅的音乐。反复对话,可促进宝宝早日说话。视觉刺激宝宝一出生就有视觉功能,他喜欢追视光亮及母亲的面孔,还有色彩艳丽、对比明显的玩具、图案。在哺乳时,妈妈要注视宝宝的双眼,使宝宝能尽早地认识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尤其占有重要的位置,鉴赏包括对读物的认识、吸收、欣赏、发挥、鉴别、批判等多种因素,实质过程是感受、领悟。在阅读教学中要达到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品味词语、体味语境、理解表达、品评风格、评价内容等五方面的教学内容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论审美趣味     
一对审美趣味的研究之所以仍是美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往的研究意识似乎都不自觉地隐含这样的假定,即可以通过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的把握认识审美趣味本身。于是势必产生这样的悖论:越是深入地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作线性的把握,就越有可能使认识远离审美趣味的整体。这实在是靠不住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特定的方式包容了显意识的知、情、意,也“振荡”着无意识的深层心理因素,由此导出相应的趣味判断。首先是“知”的范畴。它应该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和思维等都挤身其中。任何个体的审美起点必然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在这里它们始终受制于特定的审美趣味的心理结构而显得格外有个性色彩。主体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的水平始终影响、制约着主体情感过程的展开和深化,细腻、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总是同具有相当质量的感性认识相  相似文献   

14.
学习策略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同学者对学习策略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论界定。学习策略的优劣直接作用于语言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策略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当代越来越多的美学家对审美感知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其中不少美学家是从视知觉入手来研究审美感知的.因为自然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存在,艺术家与视觉世界之间,观者与作品和自然事物之间,首先是一种直接的视觉关系.这种视觉把握是一种整体的把握,感觉元素——形、色、光、影等——的分析都是在这个整体把握之后进行的.其次,审美过程中的想象、情感及理解都是以视知觉为基础的,不了解视知觉过程,其它方面就无从深入.此外,心理学实验证明,视知觉在整个知觉系统(包括视、听、味、触、嗅等知觉)中明显地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审美视知觉既是审美感知的基础,也是全部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视知觉具有完整性、主动性特征,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心理建构活动.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生活经验的认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生活经验的认识论思考陈建涛一、生活经验是经验的一种基本形式通常人们认为,经验即感性经验,指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关于经验的这种理解仅限于它相对于理性认识的某种规定。实际上,’从更广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循环发展螺旋上升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就每一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类的认识依据其反映客观对象的深刻程度不同而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对于感性认识过程,人们又依据其把握客观外在对象的不同形式而将其区分为三个小阶段:即反映客观事物个别特性的感觉,将各种感觉组合起来形成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知觉,以及暂时脱离客观对象而将其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表象。将感性认识区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个阶段,表明感性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依次递进的发展过程。那么,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的理性认识,是否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理性认识是否  相似文献   

18.
感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感觉与知觉是一个同等概念,有时总称为感知。狭义的感觉则是指感性认识中依次发生的感觉、知觉、表象三个阶段中的前一个阶段。我们现在这个意义上讨论人的感觉的能动性,因为这种感觉往往被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与动物感觉无差别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人类认识史上和人的具体认识过程中,根据认识程度的深浅和机制的不同,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基本阶段,是必要的。但是,过去流行的观点却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作了简单化的理解,片面地把感性认识等同于生理学上讲的第一信号系统,等同于动物式的感性直观,似乎在认识开始的初级阶段,只用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只限于感觉、知觉和表象,根本没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没有分析综合等逻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诗歌的作者在创作思维中含有感受、比较、意念、过程概括等思维,其中感受最为发达,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感受———世界相对应的思考方式在中国诗歌成熟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一、古代的思维特征及对古诗感受力的影响人最初感知世界是一种纯感觉,随着时间推移,为了把握川流不息的存在之物,一种倾向以永恒的感觉形式固定下来,把变化、流动的感觉提炼、凝固成较为稳定的知觉,而这种知觉又可能成为更加稳定的知性概念。中国古代诗歌是源于这种思维倾向发展起来的演变,其中“赋比兴”的思维模式最能说明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