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法治背景下,"吊庄"回族寺坊组织作为移民地区的宗教组织与社会组织,其在凝聚人心、互助救济、宣传法律政策、调解纠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构建"吊庄"回族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寺坊组织这种本土性资源,以宗教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生态移民从游牧散居到城镇定居,其文化发生了骤然变迁,从而产生了文化震荡.本文从三个维度具体描述分析了牧民文化变迁内容及其导致的文化失调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思路.  相似文献   

3.
宁夏回族移民乡镇小学师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师资紧缺、学历较低、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青黄不接、优秀教师外流、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教育决策部门应合理解决乡村教师的编制问题,在职称晋升上向农村小学有所倾斜,设立优秀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以宁夏最大的成建制移民安置区——吴忠市红寺堡区为例,通过对红寺堡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及其与宁夏全区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宁夏移民安置区面临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正是在生态移民进程中,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没有实现同步转变而造成的。只有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双管齐下,使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契合,才能保证生态移民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灾害移民群体迁移到新居住地生活并发展生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适应或再社会化的过程,客观把握移民对目前各方面状况的满意程度,能够了解移民目前的真正需求,使移民更好、更快、更稳的适应新居住地。通过对集中安置移民群体(邛崃市南宝山乡)和点状安置移民群体(罗江县慧觉镇)的问卷调查,发现点状安置移民的满意度高于集中安置移民;当地居民对待移民的态度及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交往程度都会对移民的满意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迁入城市,城市日愈面临多民族共处的问题。生活在城市中的各民族由于文化差异、利益矛盾发生着较为频繁的社会互动。我们可以努力促进积极互动,引导过激互动,化解消极互动,并通过政策和心理调适促进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及多元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自梳女”是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殊的独身女性群体。清末民初,自梳女纷纷出洋,到新加坡打工,成为移民一族。本文在自梳女移民新加坡经济动因基础上,主要从文化调适角度,探讨自梳女与新加坡华人文化的融合关系,即她们在异地他乡背景下,如何能够恪守自己终生不嫁的誓言,保持自己“冰清玉洁”之躯的方式、特点和效果。自梳女文化调适的成功经验,对现代社会南下珠三角女民工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具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播需要媒介,移民历来就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主体.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即人口不断地从先进发达的地区流动到相对落后不发达的地方,并通过文化传播带动那里的发展.对文化传播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本身文化素质比较高并且拥有政治、经济优势的移民.在绍兴历史上,越文化的发展与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关系密切.北方移民南下绍兴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永嘉之乱以后,东晋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家族王氏和谢氏对绍兴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北方移民南下绍兴的第二次高潮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乱以后,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南宋及此后绍兴出了不少名人,这些人才一部分是本地产的,另一部分却是移民后裔,或者是移民与土著结合的产物.历史上移民的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既有输入,也有输出.高明的绍兴人找到了当师爷的办法,向全国各地输出大批师爷,还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近代从绍兴出去的名人如蔡元培、鲁迅、马寅初、竺可桢等,以及从绍兴出去的"的笃班"在上海才形成风靡全国的越剧,都印证了文化双向传播的特点,这个特点任何地方文化都概莫能外.要保持文化的领先地位,就要鼓励人才流动,如果只出不进或只进不出,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枯竭、呆滞,或者饱和、浪费.考察历史上移民和文化传播的关系,对今天绍兴的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万州移民开发区农村移民安置的容量分析,提出对农村富余人口安置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和身份焦虑是移民首先遇到的文化困境.从犹太移民在西方和在中国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身份确认及其结果来看,原住地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之间的张力决定移民调适身份焦虑的基本走向;移民对原住地文化的固守或者遗弃是移民调适其身份焦虑的基本向度;移民对迁入地文化的抗拒与融入为移民身份焦虑的文化调适提供选择的可能.移民通过调适其身份焦虑,既在客观上改造了原有的文化,也改造其原有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对宁夏红寺堡区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文化适应的多维模型理论,从婚姻、饮食、宗教信仰及传统节日四个方面分析了回族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策略,并从文化差异、歧视与偏见、社会支持、居住时间、自愿与非自愿、交往意愿与交往能力、人口统计学因素七个方面总结了回族生态移民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消除民族歧视偏见、合理配置民族构成比例、建立健全宗教设施、完善优惠政策、扩大劳务输出、普及学校及社会教育等六项对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回族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2.
广州从事阿拉伯语翻译工作的宁夏籍回族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他们在沟通厂家和客户的过程中扮演着掮客的作用,其积累的经验为宁夏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益,政府应该在特色人才培养中制定相宜的政策,整合宁夏阿拉伯语教育资源,认可民。间办学,拓宽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渠道,实施人才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13.
异地联姻是夫妻双方来自不同的县、市、省而形成的跨地区通婚,婚姻移民是因为异地联姻而发生了迁移的人员。婚姻移民家庭融合程度较高,这是因为异地联姻是在各种结构性因素限制下联姻双方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符合婚姻移民和当地居民双方的利益。但是,异地联姻家庭中也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家庭问题与家庭矛盾,"异地联姻"的因素仍对其家庭融合产生负面影响。家庭融合对婚姻移民的异地生活适应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经济生活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说,文化适应与牧区经济发展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事实上,祁连的实际情况也证明的确如此。  相似文献   

15.
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认为只有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避免翻译中出现文化信息传递障碍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哪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6.
协商与抵抗:文化身份视角的新闻编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为跨文化语境中编译者主体对原作新闻的理解预设了一种“前理解”。在英汉新闻编译中,特定文化身份认同作用于话语转换实践,决定了协商式和抵抗式编译策略的选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云南通海蒙古族的实证研究表明,文化适应是族际通婚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政治领域文化适应是族际通婚的重要内核;民族心理交融是族际通婚的深层根源;地理和社会领域文化适应是族际通婚的客观条件;族际通婚不必然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弭。在族际通婚逐渐增多的情况下,通海蒙古族仍然具有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强烈愿望。这表明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实践路径具有复杂的多面向,族际通婚是一项实现深层次民族文化交流和心理交融的方式。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仍需少数民族在更多领域文化适应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酒庄文化创意产品在打造葡萄酒品牌、提升葡萄酒知名度和促进宁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都能 发挥重要作用。葡萄酒庄作为宁夏全域旅游中的一项特色发展项目,其创新性文创产品尚未被很好地 开发和利用。宁夏葡萄酒庄文化创意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但当前的文创产品普遍存在着人性化不足、 品牌特征不突出、衍生产品不完善、销售渠道较单一等问题。要走出当前的困局,葡萄酒庄文创产品 需要进一步加强需求调查,特别注重消费者需求与人性化设计的有机结合;要深入挖掘酒庄内涵,打 造地域品牌;要聚焦酒庄特色,开发 IP 产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 +”的延展性功能,尝试推行定制 服务。  相似文献   

19.
论文化适应的双重性与调适取向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人类学的创立与发展极大地得益于生物学的进步。但文化适应决然不同于生物适应,文化除了对特定生态环境的适应外,还包含着对社会环境的适应,那么,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自然就决定了文化适应的复杂与多变。其调适取向的多样化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