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剖析和与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的比对,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发展观、是"普遍联系"的发展观、是"发展连续性"的发展观,它不仅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发展观是人类对于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回答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关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历史上来看,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嬗变。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转变,是人类发展观的根本进步和重大发展,蕴涵着内在的规律。系统考察建国以来发展观的演变历程,探讨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嬗变规律,对于今天我们正确对待发展问题,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健 《科学咨询》2006,(13):9-10
一、全球发展观的演变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核心或基础问题.从战后国外的发展研究走向来看,无论在发展观的理解上,还是在发展模式和战略的选择上,都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从以物为中心的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的转变,最终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代表了全球发展观演变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发展观是人类对于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回答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关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历史上来看,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嬗变。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转变,是人类发展观的根本进步和重大发展,蕴涵着内在的规律。系统考察建国以来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剖析和与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的比对,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现、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发展现、是"普遍联系"的发展观、是"发展连续性"的发展观,它不仅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强调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基础上,提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从物本主义发展观转向人本主义发展观,从唯经济主义发展观转向全面发展观,从自发发展观转向协调发展观,从不可持续发展观转向可持续发展观,是当代发展观变革的主要趋向。”它所内含的平等、和谐主旨为政治发展的平等、民主、稳定目标的实现、实现途径的选择都提供了鲜明的指导。(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而人本主义要求保护人的平等政治地位与政治权益,实现政治平等。人本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发展都要…  相似文献   

7.
秦健 《领导科学》2004,(17):22-22
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统领和指导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必须率先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的影响,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作中,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转变观念是前提科学发展观是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和超越。经济增长是发展的核心内涵,但并非是其全部内涵。传统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是发展目标,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增长,只要经济增长了,其他都可以忽略甚至牺牲。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必然导致在实践中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全球发展观的演变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核心或基础问题。从战后国外的发展研究走向来看,无论在发展观的理解上,还是在发展模式和战略的选择上,都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从以物为中心的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的转变,最终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代表了全球发展观演变的发展方向。1、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经济增长中心论”。如纳克斯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1953)、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1955)、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1958)。罗斯托以发达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观,是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思路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我们要把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关于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首先是发展,关键是协调发展、又快又好地发展、创新创造地发展,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财政部门应当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抓住新机遇,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当前,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如何真正认识、深入理解并将这一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相连。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一、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的基本内涵发展观是关于发…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一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呢?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新概念。它们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共同的特点。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回答的是“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和“三个文明”齐头并进的发展观,更是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探索发展模式和调整发展战略的治国新理念。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河南省最近隆重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提出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社会发展观,其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入手,对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加以论述和阐释,进而提出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写进了党章,进一步赋予了科学发展观崭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等阐述,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在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针对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崔巍 《管理科学文摘》2009,(23):346-346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在新时代结合中国实际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伦理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的实践运用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育人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笔者在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工作之中,学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