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进中举》中的细节描写表现在 :对胡屠户语言、神态、行动的描写 ,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其市侩形象 ;对范进的心计及发疯的描写 ,对范母的死的描写等 ,有力地突现出文章的主题。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 ,能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09,(5):42-42
●热衷功名 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用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遣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涉及明清吴越一带风俗 ,如范进中举后兴奋失智而由胡屠户掌脸唤醒 ,饮食文化 ,青楼中盒子会赛厨斗艺等 ,这些风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其渊源、功用、特征为作品提供了丰厚的时代背景 ,吴敬梓对这些习俗进行了创造性运用 ,并寄寓了其深遂的人生思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一道逻辑习题给出问题的求解。习题给出问题指向的研究对象 ,是《儒林外史》人物胡屠户用以辱骂范进的言语中一个语言片断。这个语言片断所体现的推理 ,是一个潜藏在语言的深处 ,相对于胡范二人所想象到的可能世界 ,由两个假言推理联接而成的复合推理。其中的第二假言前提乃至结论 ,模态不当。撇开模态问题 ,这个复合推理的形式 ,是个有效式  相似文献   

5.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都记得范进中举这段故事。范进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考举几十年,回回名落孙山,被人耻笑,弄得家计艰辛,每每无米下炊。熬到五十四岁,终于上了榜,却又因狂喜过度而发了疯。多亏他平日畏之如虎的老丈人,一巴掌才使他清醒过来。范进何以如此欣喜若狂,以致疯颜?因为他认为从此爬上了“治人”的宝座,敲开了通往仕途经济的“幸福”之门。  相似文献   

6.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影响最大的典型形象之一 ,从文化层面解读以范进中举为中心的“范进现象” ,深入剖析明清八股科举对士人的毒害 ,具有一定的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称赞《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工于表现”,“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统观全书,这最好的讽刺功夫,集中表现在《范进中举》的精彩片断里。 “中举”,正处在由民而官的转折点上。吴敬梓巧妙地抓住这个转折点,对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与《生绡剪》第十二回的对比,发现两者在情节、人物遭遇等方面颇多类似之处,两者讽刺手法的运用也很相似,都反映了清代康乾之世的科举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的社会心态。因此两者创作思路与创作技巧的相似性,可以作为小说相似类型研究的一个例证,也可见《生绡剪》第十二回或对吴敬梓创作"范进中举"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称赞《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工于表现”,“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统观全书,这最好的讽刺功夫,集中表现在《范进中举》的精彩片断里。“中举”,正处在由民而官的转折点上。吴敬梓巧妙地抓住这个转折点,对下,展现民间的世态风情;对上,揭发官场的种种丑恶;从中展开广阔的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10.
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七情太过就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导致正气虚弱,使得外邪乘虚而入。过喜伤心,可导致心脏病发作,有的甚至会心肌梗塞。大喜会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像范进中举那样神志不清。大怒伤肝,肝气上逆可引起各种头痛、青光眼、两  相似文献   

11.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都善于通过人物言语行动描绘刻画人物形象,但两者形似而质异,在主旨思想、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有明显而重要的差异和不同。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称赞《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工于表现”,“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统观全书,这最好的讽刺功夫,集中表现在《范进中举》的精彩片断里。“中举”,正处在由民而官的转折点上,吴敬梓巧妙地抓住这个转折点对下,展现民间的世态风情;对上,揭发官场的种种丑恶;从中展开广阔和生活画卷。在对比中讽刺,在讽刺中对比,而且多角度多层次作立体聚集式反映,异彩纷呈,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13.
干警察并不是我的初衷,是父亲把我引入警察行业。那年我16岁。学校为锻炼临考经验,把高二成绩排名靠前的同学提前参加高考,我居然上了大专录取线。父亲高兴得像范进中举,因为当时父亲每月49元  相似文献   

14.
《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文学作品。它对封建社会及其科举制度的揭露可谓是剔肤见骨,揭露无遗,读之总不禁是情随文遣、笑中含恨。而这一点同其语言的风格及作者驾驭语言的艺术技巧又是密不可分的。就语言的风格来看,行文造语上的简约凝炼是其显著的特色。我国历来就有着“史笔”的写作传统,讲究“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刘知几),“比类虽繁,以切至为  相似文献   

15.
提出"镜子式人物"概念是对那些所谓"次要人物""亚种"人物的正名与研究。本文通过对胡屠户叙事功能与人物功能的分析,研究这类人物的叙事特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范进不可笑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考了大半辈子的科举狂,一直考到头发白了,脊背驼了,精气神儿也全部丧失尽了,才终于在一个很偶然的机遇之下,得中举人。这个蹉跎考场,经过数十次应试,经过数十次名落孙山之后,已经压根儿不抱希望的他,在获知这个高中的消息以后,高兴过度,疯了。中学语文课本里,选过吴敬梓这部名著的一节,标题为《范进中举》。一般来讲,范进是个可笑人物,但其实并不可笑。因为,即使一个神经极其正常的人,经过如此长时期的科举,落榜,再科举,再落榜的熬煎折磨,忽然,一纸大红喜报,在敲锣打鼓声中而来,整个人由碧落而黄泉,又…  相似文献   

17.
胡屠户是《儒林外史》中身处社会底层身份卑贱的小商人,是作者刻画得较为生动鲜活的形象之一,作者通过对他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人的价值观的扭曲,深刻揭示出促使儒林士人在科举道路上苦苦攀登、至死不悔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8.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我国教育事业一大顽症,人人都加反对,而又认为无法加以根治。有些人把追求升学率与片面追求升学率混为一谈,认为消除片面追求升学率与一般缓解追求升学率是一回事,因而产生种种误解。追求升学率是一种竞争的表现,凡是上级采取筛选办法选择人才,下面就有竞争,就有追求,这是不可避免的,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概莫能外。《儒林外史》范进中举那一回,我们看到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人们对于追求举人进士是多么积极,多么紧张;现时欧洲一些国家学生在考试中因不能通过而采取一些过激的措施。美国高中毕业生只有一半能升上高等学  相似文献   

19.
骆玉明 《社区》2010,(32):9-9
胡适早年发表过一通宏论,说一个国家怕老婆的故事多则容易走向自由民主,反之则否。例如,“德国文学极少怕老婆的故事,故不易民主”,而中国怕老婆的故事特多,所以将来会有实现自由民主的希望。读胡颂平著《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会发现胡适一直坚持这一见解。他还说想要编一部世界各国怕老婆故事大全.可惜没有弄成。  相似文献   

20.
1998年4月,金陵国际语言进修学院春季班开学时,大学英语四级强化班爆出了新闻,年仅13岁的南京金陵中学初一学生胡笔耘走进了原本属于大学生领地的课堂。据胡的任课老师说,胡笔耘的英语在班上属中上,报考大学四级应该没有问题。 胡笔耘3岁时,对收音机里的寓言故事很感兴趣,常常会静静的一个人在故事王国里遨游。细心的父母察觉后决定加以早期语言教育。他们尝试在收录机里反复播放一些趣味性强的英语小故事,而只告诉她其中单词的词义,几遍听下来胡笔耘居然问爸爸,故事里小主人今后的命运。 胡笔耘5岁时,爸爸决定带她去金陵学院.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业余进修英语的学习,也确立了胡笔耘和金陵学院的密切关系。一贯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