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六二年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通感》,认为修辞学应该研究这种语言现象。随着修辞学的繁荣和发展,修辞学界对“通感”的探讨和研究逐渐热烈起来。已发表的许多文章,观点的分歧明显而又突出。我们认为“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应当加以总结和探究。但是有些同志却认为“通感”不能构成辞格,是修辞的心理基础,这可以以秦旭卿同志的《论通感——兼论修辞的心理基础》为代表。本文拟就秦旭卿同志所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中有“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权威的解释有这么四种:①高中语文第四册上的注解是:“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象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象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道:“台上的歌声一片响,好象充满暖意,就如  相似文献   

3.
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句,全国通用教材分别注为“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象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  相似文献   

4.
散文《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作品在修辞方法上运用很巧妙,尤其是对"叠词"、"比喻"、"拟人"以及"通感"的运用更具特点。作家善用叠词,使文气淡淡地开合,渐而舒雅徐畅;巧用比喻、拟人,使所描绘画面色彩淡中而见浓;妙用通感,致使描摹的事象淡淡地渐而具体化,加强了作品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世界文坛上的一颗明珠,而通感修辞便是其中灵动的一笔。然而,国内对莎翁四大悲剧的通感修辞研究尚少。以《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的通感修辞为语料,发现莎剧中的通感修辞有三个作用:一是使语言更具魅力;二是更有助于人物塑造;三是深化戏剧的主题。而从朱生豪、梁实秋、孙大雨和卞之琳的莎剧译本出发,发现朱生豪主要采用直译法,忽略了通感修辞的形式;梁实秋主要采用意译法,也并未关注通感修辞的特点;孙大雨和卞之琳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忠实原文,也保留了通感修辞的特点。因此,翻译莎剧通感这一修辞的时候,既要忠实原文,又要保留其修辞特点,在此基础上还应保证译文的流畅。  相似文献   

6.
凡文章,包括古文在内,都有“文眼”。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文眼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牧《阿房宫赋》的文眼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  相似文献   

7.
杜牧善于咏史。他的七绝《赤壁》、《过华清宫》、《泊秦淮》等固乃史诗佼佼,然均系以事论史,仅止于揭露与讽刺。他的咏史诗文中尤为出类拔萃的当推《阿房宫赋》。杜牧写《阿房宫赋》是借古以诫今。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材中常常用到“通感”和“移就”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修辞方法,它们能够启人们联想,体味余韵,由此及彼,互相映衬,互相交融,渲染气氛,加深诗文意境,提高表达效果。例如:(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9.
余齐昭同志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若干史实考》(载《中山大学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中说有二十三名共产党员被选为国民党“一大”代表。笔者认为,国民党“一大”代表中共产党员除余齐昭同志所指出的二十三人外,还有李永声。李永声是国民党“一大”的直隶省指派代表。周恩来同志在《关于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一文中说: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不但思想上依靠我们,复活和发展他的三民主义,而且组织上也依靠我们,在各省普遍建立党部,发展组织。……当时各省国民党的主要负责人大都是我们的同志,如……北方的李大钊同志、于树德(那时是共产党员)和李永声、于方舟同志等。”(《周恩来选集》上卷,第112页)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六年,适应中文系现代汉语修辞教学需要,我写了一本《学习鲁迅修辞》作参考书。去年湖南《吉首大学学报》第一期,有篇刘植先同志写的文章:《谈谈现代汉语修辞格的发展》,把我在《学习鲁迅修辞》中谈到的辞格“跌宕”,作为修辞格发展的一个方面。我的学养很差,试写的《学习鲁迅修辞》肤浅粗糙。即如“跌宕”一节,一直感到平淡空泛,远远未能显示鲁迅杂文运用“跌宕”手法的精妙。读了刘同志的文章,引起我进一步探索“跌宕”辞格的兴趣。我始终认为,鲁迅杂文艺术风格的完成跟  相似文献   

11.
“移觉”和“移情”分别属于修辞和美学两个范畴,它们都与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联系。研究“移觉”和“移情”及其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而且对于深入探讨修辞与美学的关系也是十分有益的。(一)“移觉”是在“通感”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修辞格。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发表了  相似文献   

12.
<正> 李泽厚同志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中说:“‘五四’运动包含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是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就这个说法,他加了一段注释:“关于‘五四’运动应否包括新文化运动,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赞扬学生爱国运动而反对新文化运动(如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有人则反之,认为‘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来说,实在是一个挫折’(胡适,见周扬山  相似文献   

13.
介词有人称之为副动詞,如吳文士同志的《語法讲义(初稿)》(1953年9月上海东方书店第一版)、郎峻章同志的《汉語語法》(《东北师范大学函授讲义》,1955年4月辽宁人民出版社第一版)、孺牛同志的《大众語文学习手冊》(1957年6月广东人民出版社第一版)。为什么把已經习用的“介詞”改称为“副动詞”呢?陈书农同志說:“介詞是从动詞中衍化出来的一系列的詞。”(陈著《现代汉语语法》63頁)因此他虽然沒有把介詞称为副动詞,但仍把介詞当作动詞中的一类。这些看法和做法大概是受了王力先生和呂叔湘先生影响的結果。王力先生在1952年4  相似文献   

14.
吴鹏同志的近作《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载《学习与探索》1987第3期。以下简称《新探讨》),提出了对“无限宇宙的否定看法。他认为“整个宇宙……全部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物”。吴鹏同志的这个结论,正是哲学界的同志早已坚持的普遍看法。哲学讲“宇宙是无限的”,并不是同“宇宙是有限的”对立着去讲,而正是从对立统一中去讲。由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文学文本入手,探讨经过修辞移植后的电影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笔者以莫言的小说为例,分析了文学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表现。从小说《白狗秋千架》到电影《暖》两种文本间成功的修辞移植,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大众文化语境对文本修辞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刘耀辉的新闻作品看“天府之国”四川前进的脚步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邱沛篁在我的印象中,刘耀辉同志是一位很勤奋的新闻记者。继近几年他的《张蓉芳传》、《人生的价值》和《新闻写作》三本著作正式出版后,现在他的《新闻作品选集》又问世。我以为,这是很值得祝...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本着“修辞立其诚”的精神 ,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册 ,即第七册。在该书的最后又写了一章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这个“总结”很重要 ,可视为冯先生的“晚年定论” ,无论功之者 ,罪之者 ,都能从中体会出很多东西。冯先生说过 ,他是用生命写作的 ,那么 ,《新编》的“总结”可说是生命的最后结晶 ,它不仅是《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总结 ,而且是冯先生哲学思想的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学语文课本关于《阿房宫赋》的两条注释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9.
“我能在革命历史巨片——《开国大典》中扮演党和国家领导人林伯渠,感到很荣幸。”这是原太原市工人文化宫主任、离休干部李金水同志的深刻感受。 李金水同志系沁源县城关镇城西村人,今年72岁。他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从小就爱唱爱跳,有个好嗓子,经当时城乌镇党总支书记任云芝同志介绍,参加了沁源的“绿茵剧团”。他在剧团先后担任过组长、队长、副指导员。剧团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特别是在沁源“二年半围困”中,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上演了不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和戏剧。他曾演出过《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刘胡兰》、《虎孩翻身》、《血泪仇》等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登朱运申同志《关于疑问句尾的“为”》一文,文中试图证明,用在疑问句尾的“为”解释为语气词是不妥当的。我们认为要弄清楚这种“为”字解释为语气词是否妥当,必须对“何为”的拆置与“为”的虚化这两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古代汉语中的“为”是一个涵义及其用法很广泛复杂的字。就它用在疑问句尾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