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利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
研究汉语各方言的方法是相通的,若对整个晋语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并从中总结出晋语研究的主要方法,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研究的主要方法了.文章从晋语的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方言与文化的结合研究、方言史研究以及方言理论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晋语研究的成果,进而归纳出晋语乃至整个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3.
晋方言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全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1):84-89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晋方言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综述:一,19世纪之前的零星记载及20世纪50年代的初步研究;二,80年代以后的晋方言分立及对晋方言全面的共时描写;三,本世纪初的深入研究及对晋方言的历史探讨。 相似文献
4.
史秀菊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91-94
盂县方言体系统包括动态和事态两方面,动态有完成体、持续体、经历体、继续体和起始体;事态有已然态、曾然态、将然态和正然态。体与态主要通过标记词来体现,而且体标记和态标记可以在同一句子中共现,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意义和态意义。 相似文献
5.
郝红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4):38-43
重叠是汉语的一种极为普遍而且重要的语法手段,在汉语各种方言中表现形式多样、意义也丰富多彩。晋语形容词的重叠式同汉语其他方言一样,属于构形法范畴,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类推,同时还表示某种特定的语法意义。文章归纳了晋语形容词重叠式的格式,分析了晋语形容词的重叠过程,重叠手段有重复、附加、缩减、换位,在重叠式的形成过程中单一手段和多种手段并用。与吴语上海方言相比,晋语形容词重叠式常带有儿化后缀,同一格式下还同时具有儿化与非儿化两种形式,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重叠式形容词,其重叠形式和重叠手段既有共性又有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6.
史秀菊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08-110
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首先包括先事时、当事时和后事时。先事时标记为"来;"当事时分为当事—现在时、当事—过去时、当事—将来时三类,标记词是"哩"和"咧;"后事时也分为后事—现在时、后事—过去时、后事—将来时,标记词为"也"。同一句子用不同的时制标记词语法意义就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7.
李延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2):158-162
描写子长方言的代词。子长方言代词中合音词比较丰富;人称代词有一定的数和格的形式;指示代词中处所代词有近指、中指和远指三分的区别,其他代词没有三分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赵青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76-79
文章根据<入声字调查表>在安阳市区五个区进行了实地的方言调查,并整理分析得到的材料,从老中青三个不同的年龄角度,总结出了河南安阳市区方言中的入声向舒声转化情况的现状及其规律,包括舒化后的调类归派、入转舒率的统计,等等. 相似文献
9.
从山西定襄方言看晋语入声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慧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4):430-435
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定襄方言 (西北部 )入声的情况 ,然后参照城关话分析了其演变的特点 ,最后结合晋语其他方言点的情况考察了入声字从喉塞尾向零塞尾演变的具体过程。入声的演变包括入声韵的主元音、塞音韵尾、声调三个方面 ,把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更有助于我们发现其渐变的特点及变化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0.
许巧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5):254-256
古代汉语语词训释应当与方言词汇研究结合起来.曾经盛行于北方的口语化程度较强的元曲,不少词语仍留在北方方言中.文章训释了元曲中的部分仍然存在于晋语并州片寿阳话中的词语,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乔全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83-87
文章提出研究晋方音史的资料包括当代方言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当代方言资料包括:现有研究晋方言的各种资料及研究各大方言的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晋人不同时期的韵书及诗词用韵,不同历史时期散见于典籍中的有关晋方音记载,域外民族语言与汉语西北方音的对音材料的整理成果。最后提出应当遵循的四条原则。 相似文献
12.
客赣方言关系词与客赣方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昌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2):121-125
客赣方言早期一体,都属于古赣语———南下至江西(赣北、赣中)的北民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一支即亻奚语的底子上形成的古代江西方言,后来异地分居,各自发展:赣北、赣中等地的古赣语因为处在开阔的近江、近湖地带而以开放式方式发展演变(大量吸收它北方的方言的成分),形成现代赣语———赣方言;随客家先民进入赣南、闽西的古赣语由于处在闭塞的山区而以封闭式方式发展演变(保存了多得多的古赣语成分),形成客家话(后来随移民延伸至粤东、粤中),它们最终一分为二是由于方言差距的拉大。 相似文献
13.
孙毕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31-35
本文将记录同一个方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称为同词异字。方言词同词异字现象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大型语文辞书尤其是方言词典或字典编纂中的立目、用字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有利于汉语词汇吏、语源学的研究,对汉语方言文献的正确评价和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与规范也有积极的参考作用,章太炎《新方言》中和今方言词有关的216组同词异字对方言词典的编纂有直接的参考作用,其中有20组和《汉语方言大词典》漏收的词语有关,40组和《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的孤证有关,17组和汉语通用口语词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英语生成与发展的粤闽方言迁移现象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莲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4):78-80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关系,东南亚国家侨居着大量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中国南方人,他们的母语(粤语和闽南语)作为该地区的主要底层语言,极大地影响了东南亚英语的生成与发展,使之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母语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5.
孔子《论语》与口传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舒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2):1-8
孔子被二千多年的文明史塑造为书写的圣人和教育家,他其实是保留在华夏书写文明中的口传文化最后的大圣人。《论语》绝非孔子“著作”,而是口头教学情境的活化石。“述而不作”的信条中蕴涵着异常深沉的口传文化价值观。孔子对音乐和诗歌的极度偏爱与推崇都体现着他与远古“圣”观念的契合之处。作为对话录的《论语》是口传文化的学习方略和“圣”的人格境界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16.
湖南客家方言演变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中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2):123-128
湖南客家方言的演变有外因和内因两种。外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交通状况、政治因素、行政区划、经济状况、家族因素、教育水平、方言情感以及年龄、职业等个人因素 ;内因有语音与意义之间的矛盾 ,语言内部的各系统之间的矛盾 ,语言内部各系统的各子系统、各相关成分之间的矛盾 ,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矛盾 ,客家话与“本地话”之间的矛盾 ,客家话与民族共同语之间的矛盾 ,以及语用价值的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17.
何琼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1):100-103
语言的扩散与交换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汉语言从远古以来逐步发展扩张,分布到我国广大民族地区。方言为民族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佐证,每个方言词都可能是一部民族浪漫史。方言于民族习俗之中折射出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总之,方言与民族文化关联密切,打开民族语言的文化视界,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其研究成果必定是蔚然可观的。 相似文献
18.
辛世彪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0(1):50-55
东南方言声调演变各有规律、特点及条件 ,纵横两向的比较是显示其共性与个性的惟一途径。东南方言声调演变中 ,声母的清浊、送气不送气、元音的长短、韵尾的分合存废、全浊次浊的划分以及连读变调 ,既影响声调的分化 ,也影响声调的合并。东南方言声调复杂的结构类型不仅反映汉语声调演变的规律 ,而且反映方言声调演变的历史层次。声调演变是以音类、字类为条件采用词汇扩散方式实现的 ,东南方言声调的空间差异是汉语语音演变时间差异的折射 ,方言中呈现的音变重演了历史上已经完成的音变 ,是探究语音史的可靠依据。汉语多方言点的声调比较研究中 ,调值调类标调法是最为合适的标调法 相似文献
19.
扬雄的《方言》屡经翻刻,断烂讹误,几不可读.鉴于此,清代戴震广泛运用他校法、理校法、本校法和对校法,对《方言》进行了校勘.其《方言疏证》共改正讹字281个,删却衍字17个,补充脱文27处,成为《方言》的一个善本. 相似文献
20.
孙玉卿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6):66-68
晋北一带保留着古老的殷商习俗,崇尚鬼神,"鬼"一词在人们日常会话中使用频率很高。"鬼"可以放在人的名字、称谓前,也可以和其他一些名词形成固定搭配,表示人机灵狡黠;还可以作动词的宾语,多表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作后缀多构成詈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