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正> 《汶邑路氏族谱》明代原有手抄本,“后遭明季之变,旧日谱系悉化为灰烬”。乾隆五年(1740年)始创刻族谱,后为刻印本。经数次续修,汶上路氏家族各支派基本有之,但很少有人阅读,更无人研究。该谱载有不少明、清两代与路氏家族有关的原始资料,其中有制、诰,有王守仁、顾磷、康海、边贡、唐龙、王杲、毛伯温、黄宗明、穆孔晖、于慎行等名人书札,有顾磷、黄宗明、马明衡、林达、王世贞、汤显祖、董其昌、王家彦、王士祯等名人诗作、文章。《路氏族谱》共载王守仁致路迎书函四封,其中仅一封(《答路宾阳》)收入《王阳明全书·文录二·书》。现据《路氏族谱》将其未载入的三封书函转录于下: 相似文献
3.
4.
5.
哲学史研究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地了解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的本来面目。要把某种哲学思想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作具体的分析,不要采取那种不考虑其整个体系,仅仅根据片言只语就作结论、贴标签的态度,也不要采取那种把具有不同特征的哲学思想纳入一个板块式结构中去的方法。 本文只限于探求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哲学的本来含义,不涉及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 对王守仁哲学的评价至今争讼不已。贬之者认为,它“把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唯我论”,“他的‘理论’具有健全常识的人是难于接受的”。褒之者认为,它“从唯我论走上了泛神论”,“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用人文主义反对僧侣主义的斗争创设了理论前提”。“高扬了主体性原则”,“蕴含了当代哲学主题”。这些论点是可以商榷的。1 王守仁哲学方法论“主一”,“一”,是“完完全全”的、无限的本原,是“与物无对”(《传习录》下)的、绝对的本体。“多”,是派生物、现象、功能、部分、特殊性。一派生多的过程,是“一分为二”(《传习录》中)和“理一分殊”“一 相似文献
7.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有关知行关系问题的论述占有相当大的份量。他的这一学说曾在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如何分析和评价“知行合一”说,的确是我国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王守仁的哲学思想,从总体上看,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无须疑问,但能不能由此而全盘否定“知行合一”说呢?我认为是不能的。在哲学史研究中,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都是错误的。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中,到底哪些是其精华,哪些是其糟粕,它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探讨的。我想就此谈点粗略的见解。一知行关系问题,是我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所要解决的乃是人们的认识、知识和人们的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自春秋时期的伪《尚书·说命》第一次把知行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命题之后,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到了宋明时期,知行关系问题成为哲学战线上激烈争论的中心问题之一,相继形成了一些较为系统的学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宋时期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明代王守仁 相似文献
8.
在平果县城新码头对面的右江江岸峭壁上,有一大幅石刻。因石刻之下有一岩洞,叫万人洞,故该石刻被当地人称为万人洞石刻。石刻丁方一丈有余,字迹清晰。全文如下: 嘉靖丙戌夏,官兵伐田,随与思恩之人,相比相煽。集军四省,洶洶连年。于时皇帝忧悯元元,客有无辜而死者乎?乃令新建伯王守仁盍往视师,其以德绥,勿以兵虔。班师撤旅,信义大宣。诸夷感慕,旬日之间,自缚来归者,一万七千。 相似文献
9.
王守仁在怀化总共创作了八首诗,全部写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的来去途中,即明正德三年(1508)和正德五年(1510)。从诗歌的内容和心理流程来看,多数是写在贬谪龙场驿途中创作的,《谒伏波》、《伏波庙》、《钟鼓洞》、《辰溪大酉洞》、《泊溆浦》、《罗旧驿》、《沅水驿》七首;《辰州虎溪龙兴寺闻杨名父将到留韵壁间》这首诗,则是写在调任江西庐陵之后的归途之中。《谒伏波》:“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徂征敢倚风云阵,所过须同时雨师。尚喜远人知向望,却惭无术救疮痍。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兵戈定四夷。”王守仁谪龙场驿南来途中,从常德溯…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又是一位才气横溢的诗人。但是,他所走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他的思想也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开始文学活动之初,他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既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又有社会主义意识,而且还接受了泛 相似文献
11.
乔根锁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7,(3)
在哲学发展史上,任何一个哲学体系的形成,都有着许许多多的主客观原因,但在这诸多的原因之中,沉淀于哲学家深层意识中并支配也们的运思过程的思维方式,无疑起着更为重大的作用。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基本格局的确立,与其坚持“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它的基本精神,是把宇宙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系统,具有统一的本质,受同一规律支配。在这个系统中,人为万物之 相似文献
12.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与他的乡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守仁(1472—1528)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对象,有关他的心学思想,中外学者已多有论述.然而,对王氏推行的乡约模式及与其与心学思想的关系,学界似未予应有之注意,实则,南赣乡约既体现了王氏在主张“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修养和践履、道义与事功的统一,也是其感叹“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之时,为安靖地方,防止山民为“贼”,在“心即理”说的指导下,所倡行的治乡方略与实践,是王氏的心学思想与其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刘柏青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4)
郭沫若的早期思想,曾受过泛神论的影响。对这一事实,他曾多次提到过,最早的一次是在1922年写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中。这篇文章中有一段文字,谈到了他与“歌德思想有种种共鸣之点”,其一便是泛神论思想。他并且对泛神论还作了理论上的阐释。还有一段文字是谈热爱自然的,其实,这也是泛神论的内容。此后,在自叙传中,在谈写诗的经过中以及别的文章中,还多次谈到他自己和泛神论的关系。比如1932 相似文献
14.
15.
16.
<正> 郭沫若早期浪漫主义文艺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曾一度深受泛神论思想影响。这是他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及作家沟通思想的重要桥梁。他说“那时对宇宙人生问题搞不通,曾有一个时期相信过泛神论。因为喜欢泰戈尔,又喜欢歌德,便在哲学思想上和泛神论接近起来;或者说是由于我有些泛神论的倾向,所以才特别喜欢有那些思想倾向的诗人。”泛神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精神和表现手法,二者在相当多的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西方学者认为:“人们当然会合乎逻辑地把政治中的自由主义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认作是一回事;这种推断大体上是正确的。在宗教的领域里,个人自由的观念使 相似文献
17.
对王守仁“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语,现在一般都作如下的解释:“破山中贼”是指镇压农民义军,“破心中贼”是指泯灭劳动人民造反的念头。我认为,这样来解释“破心中贼难”是不妥的。在此略加辨析: 此语出自《王文成公全书·卷四·与杨仕德薛尚谦书》。通观全信,就不难发现“心中贼”决非是指劳动人民的造反念头。为说明问题,特将全信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早年喜爱会嵇山阳明洞,筑室居住,自号阳明子,后来又创办有名的阳明书院,人们遂称他为阳明先生。我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宋明理学唯心主义两大主要派别之一的代表人。他的学说对国内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如同他的宦途坎坷和充满了风险一样,他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曾是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理学的信徒,也曾笃信过佛、老。龙场谪居期间,“悟”出了格物致知之旨,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以后,思想才转向主观唯心主义,为他的学说形成庞大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探讨王守仁唯心主义理学,因而深入研究龙场时期他的思想发展状况,正确估价“谪居”在其思想发展上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王守仁是生活于明朝中期,致力于正人心、救时事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理学家,他提出的"心说"、"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对当世、后世以及中国文化精神都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守仁评传》(匡亚明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以下简称张著或者《评传》。)是张祥浩教授继《唐君毅思想研究》之后推出的儒学研究的又一力作。该书全面、历史地展示了王守仁思想的各个侧面,而对王学产生及其衍化的理论思考又构成了全书的重点。王学的形成,也即通常所说的从理学到心学的演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陈来的《有无之境》、杨国荣的《心学之思》均把这一历史的过程视为理性主义到存在主义的哲学视域的内在转换。这无疑是近年来较有生命力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深层的目的则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