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许多论者所阐述的那样,由于儒家以人伦关系为基础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长期处于正统地位,因而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也就构成了中国文化心理的特质。这一特质,不仅极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时也十分严密地支配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审美方式、价值取向。古代小说这一文学体式,正是人们这一心理特质的物化,带有鲜明的伦理印记。伦理判断是创作主体认识、评价、反映社会生活的尺度,它制约着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文化心理的特质,这一特质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日寸也严密地支配着人们的审美方式,这二者的碰撞给古代长篇小说留下了鲜明的伦理印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产生、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明清时代,正是伦理观念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如果我们把古代长篇小说放在这广袤的文化背景中,从最能体现这种文化背景特质的伦理角度入手,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方式,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作一个宏观的考察,也许能使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线索更加清晰地层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3.
废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以诗人的气质创作小说,是我国现代诗化小说的鼻祖之一。小说的诗化,其实质是小说的抒情化,废名的诗化小说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质。本文将从诗化小说的艺术特质出发,着重探讨其前期创作的诗化小说的情感特征及缘由。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对中国小说从上古到近代作出了识见卓越、富有开创性的史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中国小说史的格局。时至今日,这两部著作仍然为现代与当代写中国古代小说史的蓝本。然而,我们不能停留在前人所取得的成果上踟蹰不前,应该从今天可能把握到的新的视点上,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地透视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的渊源、特质与流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小说在高校中文系的文学课程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当前中国古代小说教学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以"论"、以"史"为主而忽略了中国古代小说文本本身的丰富性以及在文化方面的多元化特质.笔者认为,如果采用"细读--讨论--归纳"的"三步教学法",能够大大提高古代小说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是杰出的写意小说家,他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与诗歌的艺术精神,建构了用传奇写“意”以创造与诗画意境同构但又具有小说特质的意境的艺术模式,《聊斋志异》中的写意小说超越了前代小说“局部性”地创造意境的水平,通篇“整体性”地创造了意境,将我国古代的写意小说推向了顶峰。  相似文献   

7.
明代书商首提"四大奇书"。最近几十年流行起来"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何止这四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孽海花》……哪个不算?区别就在这"大"——伟大。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今各阶层人士最熟悉、最喜欢的文艺巨著,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者广泛关注并争论不休的“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论断,是《中国小说史略》汉唐部分的总命题,承载着鲁迅以“演进”为核心的古代小说发展观和他在汉唐小说文体、内容、艺术等方面的“选择”与“定性”原则。“论断”强调的不是唐人才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小说,而是唐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写人”的、重视艺术和审美的文学性小说,进而揭示唐人小说在古代小说史中的重要位置和意义。研究者在理解和讨论这一“论断”时,应当注意其时代学术研究的局限,也应予以学术史层面的“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9.
贾宝玉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并非在《红楼梦》中横空出世,他的身上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尤其继承了“才子”形象的部分性格特质。贾宝玉对女性的崇拜意识、对“情”的执著以及个性中的狂狷都与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才子”形象十分相似,但贾宝玉对“才子”形象又非简单地沿袭或重复,他对人生、对家庭、对社会的进一步反叛,构成了他个性的新元素,他突破于“才子”形象而体现出新的特质正是他能够成为古代小说中经典文学形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的小说将凝重与冷清,浓艳与虚无,不可捉摸地结合在一起,精致而富有朦胧的诗意,其中贯穿着一种淡淡的东方宿命,蕴含着人生的徒然与美的终结,以及无端的哀愁。小说《雪国》诗意地表现了川端康成这种禅意化的虚无思想。从作者对《雪国》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的虚无化处理着手,可挖掘并剖析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悬念的普遍运用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小说中包含着不同类型的悬念,而不同类型的悬念往往又跟不同的叙事技巧与叙事效果相联系。本文对古代小说悬念的类型、设置方式及其表达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讨论,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实践中一直存在着追求趣味美的倾向,趣味美可视为小说的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趣味叙事亦为一种聪明的叙事选择。《红楼梦》中的趣味美追求有着深厚的哲学意蕴,在对《红楼梦》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借以透视中国古代小说趣味美这一小说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上海的狐步舞(一个断片)》通常被认为是穆时英小说技巧的集大成之作。其小说中的错格现象是这篇小说精致结构中的一个瑕疵,而它又是由于穆时英本人向小说人物投射过于强烈的情感造成的。小说中潜隐着"误认"这一主题,穆时英对"误认"主题的书写,成功地捕捉到一种典型的都市现代性体验。然而每当穆时英书写这一现代性体验时,其写作都会表现出某种游移与慌乱的特质,这使得其作品无法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现代主义写作。  相似文献   

14.
的思想观点,与它所处的时代及提要纂者的思想倾向密切相关。《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中国古籍提要目录的集大成者,其在开展文学批评时,对古代小说也展开了最大规模的评论,从而形成系统的小说理论架构,科学论证了小说的史学价值论、文学本体论、特质功用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视小说为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的传统观念,无疑是传统文学观念的一种更新、小说价值观的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15.
一李渔的小说,与在他之前的中国古典小说相比,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作家小说创作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了,即作品出现了作家自我形象的寄寓。无论是《十二楼》还是《连城壁》莫不彰示这一独特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小说直到李渔才比较清晰地在作品中出现作家之自我形象,这与中国古代小说长期以来形成的创作传统密切相关,与小说作家创作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颇有关系。李渔之后无论是吴敬梓《儒林外史》塑造的杜少卿,还是曹雪  相似文献   

16.
唐代文人将刘阮遇仙与武陵桃源附会并相互混融,遂产生了天台桃源意象;天台桃源意象开始承袭刘阮遇仙的艳遇特质被用来叙写男女艳情,天台桃源意象就此走上了艳化之路。宋元以后,天台桃源意象被小说戏曲作家广泛用于性描写。天台桃源意象在古代小说戏曲的性描写中起着隐喻、象征的作用,悬置了对性行为的刻画,既突显了男女性爱的美好,也诗化了古代小说戏曲的性描写,突出地代表了中国文学性描写含蓄蕴藉一路的审美特色。天台桃源意象在古代小说戏曲性描写中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历久弥新,启示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仍应把含蓄隽永和富有启发力的性描写作为遵循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7.
空间叙事是近年来图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水浒传》插图本在古代说部插图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和建构中国古代图像空间叙事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考察对象。因此,文章拟在梳理《水浒传》插图本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插图中多次出现的“酒肆”这一特殊空间为切入点,借以探索和确认图像空间叙事的多种表现方式和意义,进而加强我们对于古代小说插图特质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根据小说文体自身的发展规律,按照山东小说史的具体发展状况,山东古代小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两汉为小说的萌芽期,魏晋至元代为小说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期,明清为小说的繁荣发展时期.山东浸淫着较多的儒家思想,相应地影响了山东古代小说的发展,山东古代小说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均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发展趋势.另外,儒家文化的写实传统深深影响了山东古代小说的创作规范.  相似文献   

19.
小说概念的辨析和界定是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一个长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学术难题。这主要原因在于古代小说研究与古代小说创作之间形成了一种历史的错位。在此问题上,研究者的态度和做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研究者之所以态度不同,除个人文化价值取向、文学观念的差异外,也与他们研究这一问题时的切入角度有关。这一差异直接影响到对小说涵盖时段范围的确定。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创作中,小说视角往往体观着小说作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个性。正是在这种美学意义上,我们对施蛰存小说发生兴趣,不仅因为循着作家的小说视角,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施蛰存小说的艺术形态特征,而且,能够从中窥见现代都市文学的某种审美特质与艺术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