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天聪时,察罕喇嘛从喀喇沁部来投诚后金。其后,奉太宗之命出使阿禄、外喀尔喀等蒙古诸部。五世达赖喇嘛所遣西藏首批赴盛京使团返回时,他作为清朝使者团的首领之一前去西藏(乌斯藏)。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时,他又以清朝代表的身份迎接路途中的五世达赖喇嘛。通过屡次交往,察罕喇嘛和西藏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人物建立了信任关系。此外,他还作为商业贸易者在明清之间沟通货物。正因有以上种种劳绩,入关后清廷授予察罕喇嘛"达尔汉绰尔济"之名号。入关前,察罕喇嘛就创建过果忙库伦,开始管理在内八旗喇嘛诸事务,这种管理方式一直持续到康熙初年。察罕达尔汉绰尔济在北京的驻锡地是后黑寺和前黑寺(慈度寺),其寺庙和僧徒得到朝廷香火地和钱粮的供养。  相似文献   

2.
清代对藏传佛教的禁约和整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文固 《中国藏学》2005,(3):169-175
清康乾之世,对藏传佛教进行了多方面的禁约和整顿,诸如严肃国师禅师的封赠,禁止随意私自剃度或私行建寺,严禁喇嘛游方他地或久居京师,并对喇嘛的服饰及饮食制度作了规整.这些禁约整饬办法的颁行,对于整饬藏传佛教中的诸多流弊,严肃教戒僧规,促使其健康发展不无益处.但更多的效果是在政治方面,即经过整饬的藏传佛教,更成了统治者用之而得心应手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1934年,毕力格太出生在大青山脚下的土默川平原,从小生长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环境中.7岁那年,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到一个寺庙中当了小喇嘛.阴森的气氛,可怖的鞭影,渴望正常生活却不能的绝望,无情地摧残着他幼小的心灵.至今,每当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生活,他脸上的笑容仍会突然地僵住.终于有一天,阳光照进了寺庙.在家乡这方热土上,乌兰夫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活动,催醒了他那颗几近麻木  相似文献   

4.
土呷 《中国藏学》2013,(2):148-155
十世帕巴拉喇嘛充满传奇色彩,先经金瓶掣签被认定为九世帕巴拉喇嘛的转世,12岁时被迎请到昌都寺举行坐床典礼,20岁时因"康珠玛"明妃事犯戒被取消转世喇嘛的名号。此后他一边继续管理昌都寺,邀请高僧来寺讲经传戒,组织寺僧学习辩经,一边不改对藏戏、卓舞、《格萨尔》等文化艺术的爱好,并使这些文化艺术在昌都寺和昌都得到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晚清爱国僧人棍噶扎拉参藏文传记的版本源流问题进行了探讨辨析,对他的家庭情况尤其是他的大弟棍楚克丹赞和二弟贡乔才让的活动轨迹进行了梳理探讨,展现了清朝对棍噶扎拉参“储以待用”和起用的前后经过情况,并对棍噶扎拉参在甘肃卓尼贡巴寺的转世系统以及以贡巴寺为宗主寺而形成的甘新寺院系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题解 (一)《喇嘛棍噶扎勒参传略》为《至尊慈氏图多普棍噶扎勒参善祥传宝藤》(rjebtsunbjams pa mthustobs kun dgav rgjal mtshan dpal bzang Povi rnam thar nor buvi vkhri shing)的改写本。原书作者为贡巴寺赤哇热旦加措的转世化身格桑图丹加措。原稿收藏于甘肃拉卜楞寺,据说贡巴寺也有手抄本流传。现经甘南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核订、删节、缩写于1988年以藏文长条本铅印。本文依据新版翻译。 (二)有关棍噶扎勒参的事迹,见于《清实录》等史籍者,为了使历史事件更加确切、详实,有连续性,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引来为译文作了注释。 (三)译文尽可能忠于原文,文中一些不合适的提法及伤害感情的用词,一般未作回避,仅作参考,特此说明。人名、地名等的参照藏文用拉丁代字转写。 (四)关于棍噶扎勒参名称的音译,一般习惯用“更噶坚参”这几个汉字。然《清实录》等汉文史料中均用前者。为了读史之便,故沿用之。 棍噶扎勒参,(kun dgav rgjal mtshn)又名喜穆巴图多普。佛号“喇嘛尕若”,蒙语  相似文献   

7.
你知道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土族人民有什么体育活动吗?他们最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是:蹬棍、轮子秋、打响鞭和拔腰。蹬棍:两人对面坐在平地上,双方将腿并  相似文献   

8.
古寺新貌     
木里藏族自治县城北120公里处,屹立着一座古老的喇嘛寺。木里黄教喇嘛渊源久远,盖大寺喇嘛始祖松赞嘉措,曾与达赖共事宗喀巴为师,故木里喇嘛赴藏打茶或参加经忏大会特设座位仅次于达赖与班禅。相传公元1678年喇嘛松典绒布到甲休色日里布山选寺址,某夜,他的帽子被狐狸叨到罗布林(现寺址)。此兆,视为神的旨意,要定寺址于此,乃开始建寺。 1920年前,木里宗教和土制均效西藏,实行土司、大喇嘛为一体的“政教合一”制,建为木里大寺。1922年,美国农林部专员罗斯福总统之子骆约瑟到此,被大寺奇特的风采迷住,摄影收藏。1981年班禅大师提出,要进一步开放木里大寺。从那以后,国务院、四川省政府、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木里县政府先后拨款50多万元整修,使寺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9.
<一> 位于滇、川、藏三省交界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是历史上滇藏茶马互市的交通要塞,在州府所在地中甸县中心镇的北面,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这就是康熙皇帝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所敕建的藏区十三林之一——中甸归化寺。中旬归化寺又称噶丹松赞林,兴建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初时有喇嘛330名,到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寺院僧侣增至1226名,以后其寺院的僧侣数额一直保持在1200—1500名之间。解放前,归化寺在中甸人民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望,藏家以送子入寺为僧为荣。富裕之户,家家有当喇嘛的男儿。削发为僧者,既出家又当  相似文献   

10.
色拉寺调查     
《色拉寺调查》是宋赞良同志根据1959年他与多杰才旦同志为负责人,由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机关的藏汉族干部,拉萨中学的教师,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等组成的工作队进驻色拉寺调查的稿本整理加工而成的。调查材料主要来源于色拉寺及其附近所属小寺的有关执事人员的座谈、叙述、讨论和一般喇嘛反映的情况,以及有关帐册登记等文字资料。《色拉寺调查》值得一读,对于我们了解旧西藏社会三大领主之一的寺庙,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和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及封建农奴制是极为可贵的资料。本文较长,共包括:色拉寺的由来、组织机构与执事人员、规章制度、喇嘛等级、喇嘛的生活来源.财产占有与开支、色拉寺属寺等七大部分。本刊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佛光普照的雪域高原,一片离太阳最近的神秘沃土,孕育了俄珠多吉的艺术和他曲折的人生。这位时任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团长的著名藏族第一代指挥家兼作曲家,其成就蜚声海内外,其经历也富于浓浓的传奇色彩。爷爷和父亲者是喇嘛。但俄珠多吉却无兴趣子承父业1944年,俄珠多吉降生于西藏日喀则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的爷爷和父亲是藏传佛教宁玛教的喇嘛。这是一个父子传承的教派,而俄珠多吉却无兴趣子承父业。俄珠的家境十分贫寒,父母望子成龙,省吃俭用,把他送到培养官员的日喀则班禅学校学习,跟班禅学校的喇嘛老师学习经文,指望他日后能做个…  相似文献   

12.
很早,就听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旗庙富余正洁寺经库收藏一部《多克多尔山祭礼》蒙文孤本经卷,但始终没有见到这部珍贵的古籍.1988年12月,我专程去巴彦查干乡大庙村,拜会了富余正洁寺的翁斯达喇嘛白斯楞老先生,并说明了来意.白斯楞喇嘛履行了喇嘛教的有关仪式后,将这部《多克多尔山祭礼》送至我面前.这是写在粗糙的草黄纸上的手抄本.经卷页面宽7厘米,长17.3厘米,共15页,大约1500字.下面就《多克多尔山祭礼》经文所反映的有关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新近发现的两件宣德六年(1431)和正统十四年(1449)的法旨,由北京大隆善寺发往岷州大崇教寺,是目前最早的关于班丹扎释的藏文资料,在明朝驻京藏僧的资料中极为罕见。第一件涉及大崇教寺法脉传承,第二件事关寺院财产分配。这两件法旨对研究班丹扎释、大崇教寺乃至明代藏传佛教都具有重要价值,文章译释了法旨内容,并结合法旨内容初步考述了大崇教寺的创建时间和法脉传承。  相似文献   

14.
拉喇嘛与国王:早期古格王国政教合一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格王国早期诸王倡导的佛教复兴运动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主要动力,在复兴佛教的同时,古格的统治者也在进行着一场影响深远的政制改革。佛教史笔下的宗教家拉喇嘛益西沃事实上也是10世纪前后西藏最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努力下,古格政权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教治国、政教合作的二元一体式政教合一制的政治运行体制。在益西沃之后,拉喇嘛绛曲沃和拉喇嘛悉瓦沃将这一新制发扬光大,与国王沃德和泽德一起很好地践行了益西沃的这一政治设计,使古格的文治武功在11世纪中后期盛极一时。这一制度蕴含着藏族政治家的巨大智慧,虽然实行时间不长,却开了后世西藏政治中最具特色的政教合一制的先声,对西藏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5.
富裕正洁寺文物古籍调查麻秀荣波·少布富裕正洁寺位于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嫩江中游左畔。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喇嘛寺庙,其规模之大,在东北三省位于第二,仅次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瑞应寺。富裕正洁寺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当...  相似文献   

16.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7,(2):93-106
本文首先概述了定州历史,接着概括了定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定州的时间。然后根据元至正八年碑正文及碑阴重点研究了伊斯兰教在元代定州兴盛的有关情况。而将探讨的重心放在利用定州清真寺元明清三代文(碑文)、物(建筑物)皆有所存的优势,对这座清真寺寺貌、寺名、寺之建筑规制、寺之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建筑成就上。同时对清末民国定州穆斯林的兴学修寺也有所涉及。最后存目式的列举了现知定州各清真寺的碑刻匾联等文物。  相似文献   

17.
坐落在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王府村的红教寺,自1887年创建以来,已经历了110年历程。拉卜楞红教寺是一座宁玛派寺院,其寺僧在着装、蓄发、习经、修法、佛事、持戒诸多方面与毗邻的拉卜楞寺有别,但实质上它是拉卜楞属寺之一,一切事务均听从拉寺调遣,是由拉卜楞寺六大学院派生出来的第七大学院——“大密咒学院”()。 对于拉卜楞红教寺之研究,在本世纪40年代初,曾有于式玉教授所撰写的《拉卜楞红教喇嘛的现状、起源与各种象征》一文。然而,近五十多年来,未见任何  相似文献   

18.
前言我对苯教发生兴趣,可以追溯到1956年。那时我正在尼泊尔西北角一个偏远的讲藏语地区徒步旅行,在多尔波发现了古老的苯教桑姆林寺。我在寺里居住了一个月,并在首席喇嘛喜绕的帮助下搜集到许多有趣的手写本。虽然外界人士不知晓桑姆林寺,对西藏苯教徒来说,桑姆林却是颇有名声的。当1960年我重访多尔波时,在塔拉普碰到了雍仲林的住持和格西桑结旦增迥东,他们向喇嘛喜绕的侄子借来了好几驮书,正从桑姆林返回。如今桑姆林成了在印度的少数有学问的苯教徒的主要图书馆了。  相似文献   

19.
西藏有很多寺院,寺院里有很多喇嘛,喇嘛在寺院怎样修习?从早到晚如何安排?这是我很感兴趣的问题。1995年深秋,我到拉萨西郊岗德林乡看望朋友强巴朗桑,不巧他开着拖拉机到当雄牧区买牛去了。他的舅舅、哲蚌寺还俗喇嘛伊西唐桑热情接待了我。我们坐在其新盖的藏式小楼上,喝着酥油茶,光洁的大玻璃窗外,太阳正在西山缓缓沉落,哲蚌寺的白色建筑群和红墙金瓦,沐浴着落日的余晖,显得神秘而静穆。于是,伊西唐桑用一种低沉的语调,讲起了自己往日的喇嘛生涯……  相似文献   

20.
1954年达賴喇嘛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議的时候,把他撰写的“毛主席頌”带来献給了毛主席。达賴喇嘛还把这篇頌詞的副本交中国佛教协会印刷成册,散發給西藏、內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全国佛教界。这里發表的是这篇頌詞的譯文,后面并附刊原文的照片。讀者从这里可以看出,达賴喇嘛心声的自然流露和前些日子在印度提斯浦尔散發的所謂“达賴喇嘛的声明”中的語言是多么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