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操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千百年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各有说辞。若不论其忠、奸、功、过,仅把其作为一个平凡人来审视,曹操是一个志者,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躬行实践;而且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尚志者。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用人才能,充分体现了一个志者之智;他又能不图小利、不惧生死,充分体现了一个志者之勇;但他过于看重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锅抱负可以不惜一切,是一个尚志者。  相似文献   

2.
冯玉祥与曹锟贿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锟贿选是民国史上一大政治丑闻。冯玉祥与贿选关系如何?这是研究他前半生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冯玉祥在世时,世人对此就说法不一。攻之者说他曾参与其事,而誉之者辩之说无;他自己则说曾坚决反对“贿选”。近年来,介绍及研究冯玉祥的专著日渐增多,但对此论述不一。冯洪达、全华心在所著《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中说:他对“曹锟的贿选和军阀混战都极感厌恶……“郭绪印,陈兴唐在《爱国将军冯玉祥》中说冯:“对曹  相似文献   

3.
自我书写是一种表现内心情感的外化形式,他者重构是一种反映文士形象的评价方式.王安石以文学成就彪炳千古,更以政治改革的标新与思想学说的立异而影响深远.王安石文士形象的自我书写,是王安石对自己生命境遇的思索;王安石文士形象的他者重构,是他人对王安石生命价值的认定.文章借助王安石文士形象的自我书写与他者重构,从主客双体、历代多朝进行对比分析的视角,剖析出更加真实而生动的王安石文士形象.  相似文献   

4.
易卜生关心他那个时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每每将其写进自己的作品里,并且满怀一种热情,从来不隐藏自己的观点,这就让其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诗人主要是通过对政治人物的歌颂与批评、对政治事件的叙述与评论,表现自己关心公众的政治态度、关心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政治立场,充分体现出一个大时代的诗人及其作品的社会价值。政治情结对易卜生的诗具有特别的意义:其一,政治情结给易卜生的诗带来了时代的亮色,一种少有的激情,一种理想化的、浪漫化的色泽;其二,过于浓厚的政治情结也让其诗有所失,主要是政治情怀的直接表达,可能与真正的诗歌艺术方式存在一定的距离。易卜生的诗之所以存在这样浓厚的政治情结,原因有四:一是他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的所见所闻;二是伴随家道中落而来的人生历程让他在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落差,让他不得不对时局有所关心;三是他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和以反叛为特征的个性气质,也使其固有的政治情结有所发展;四是他所处的那样一个时代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文本解构策略的社会政治表达。与幽灵周旋,与马克思的幽灵周旋,在周旋中阐释自己的政治观。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作为解读的对象,具有必然性,关注政治,关注滑向边缘的他者,是德里达旨趣所在。德里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建构在理性中心主义上的本体政治的批判,建构一种后现代的政治观——差异政治。差异政治是后现代思...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主要是就探求治道而言的,其核心内容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天人”、“古今”两个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司马迁继承了孔子著《春秋》以道义的传统,通过撰史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满当时政治思想领域中的各种政治理论;并与历史上寻求治道者相区别,提出自已的卓越见解。  相似文献   

7.
孔子一生有志于仕途 ,希望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并未真正获得各诸侯国执政者的赏识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 ,尽管孔子是以“仁”作为其学说的核心 ,但他好周礼 ,把“礼”视为“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欲以“礼”规范“仁” ,并以“复礼”作为其政治纲领 ,不合时宜 ;其二 ,孔子迂阔、直傲、不苟且的性情虽然难能可贵 ,但却使自己显得更象个狷者、狂者 ,而不适合从政 ,他既不愿降志辱身以求进取 ,被排除在官场之外 ,实乃必然之事。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卓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周恩来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民主政治思想可概括为: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扩大民主与改革领导体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开展民主监督与改革领导体制;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步地推进直接民主,民主和法制密不可分。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组织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用民主的方法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开国总理,周恩来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践他的崇高思想,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肖洛霍夫的思想倾向可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一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拥护者 ,他为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事业摇旗呐喊 ,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二是作为民众疾苦的呼吁者 ,他十分关心人民的利益 ,不畏权势、敢于上书谏诤 ;三是作为求真、求善的寻道者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了对自己理想中的世界观的追寻  相似文献   

10.
在<东风·西风>中,赛珍珠运用双重视角,同时塑造出了两个"他者"形象.首先,她以叙述者的视角为西方受众塑造了"意识形态"的中国他者形象;其次,她在东方语境中为自己国家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他者形象.而这两个他者形象的参照系则是赛珍珠心目中虚幻而完美的美国.  相似文献   

11.
袁振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和马列主义传播作出过贡献的特殊人物.他曾经在政治上接受无政府主义,并一度成为无治主义的"急先锋";他信仰共产主义,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马列主义的传播者、共产主义的"马前卒";他不崇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抗拒和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但又对自由主义保持了一份执著;他追求成为一个纯正的马列主义者,坚持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政治底线,但至死未加入共产党.袁振英的政治思想是多元的、随社会变动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个体存在哲学视阈中的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克尔凯戈尔的个体存在哲学将人的存在状态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美学层面、伦理层面和宗教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的三种存在类型:美学层面的人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完全沉沦于自己现实的直接给定性之中,一味屈从于自然欲望的摆布;伦理层面的人是一个伦理主义者,他把履行伦理的义务和责任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宗教层面的人是基督的信徒,他把对基督的信仰视为自己存在的最高使命。克尔凯戈尔将宗教层面视为人的存在可能达到的最高层面。  相似文献   

13.
由弗·伊·列宁所制定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是我们苏联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反对剥削制度和政治压迫的斗争中所获得的—切胜利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大家都知道,各被压迫阶级反对自己的奴役者的斗争,和阶级社会一样,是由来已久"古已有之"的.但是在进行争取自己解放的斗争时,任何一个被压迫阶级也不曾有  相似文献   

14.
杰斐逊是美国伟大的激进主义者。在一个半世纪里,他的名字始终位于其他人之上。人们在支持民主和进步措施方面一直求助于他的名字。他一直被推崇为人道主义的国务活动家;鄙夷巨大财富和冒险事业的农业民主派;农民的俭朴生活的拥护者以及城市和工业主义弊端的反对者。他确实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过于复杂而不易于概括。他的一生经历了国内与国际舞台上发生巨大变化的几代时间。当然,作为一位政治领  相似文献   

15.
"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毛主席为我党制定的三项基本原则,是我们识别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骗子的锐利武器和标准."四人帮"在辽宁的那个死党把一顶顶桂冠扣在自己的头上,把自己打扮为"毛主席指示的独家解释者",实际上他干尽了违背毛主席制定的三项基本原则的卑鄙勾当."四人帮"在辽宁的那个死党,在政治上,封锁、对抗和篡改毛主席的指示,背叛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大搞修正主义;在组织上,拉宗派、立山头,分裂党中央;在手段上,耍阴谋,玩诡计,大搞反革命两面手法,充分暴露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假马克  相似文献   

16.
专制者一个人独掌国家最高权力,违背政治平等、经济平等和机会平等原则,剥夺所有人应该享有的各种平等权利,使所有人生活于一个极端不平等、不公正的等级社会;他违背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和思想自由原则,剥夺所有人应该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使所有人都生活于一个遭受全面的奴役、异化和不自由的社会,完全丧失个性而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他违背人权原则、人道原则和公正原则,从而剥夺所有人应该享有的人权、人道和公正的权益,使所有人都生活于一个无人权、不公正和不人道的社会;他违背自由与人道以及平等与公正等全部社会治理道德原则,极端阻碍社会发展,造成社会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7.
孟轲言利     
孟夫子轲终其一生,是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作为政治家,他是失败者,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又是成就卓著者。如果坚持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条原则,那么孟夫子仍然应该被称为大政治家,被称为杰出的政治设计师的。 三 说孟夫子是成功的教育家、思想家、本是后世的评价,他自然不知道;说他是失败的政治家,或者说他是空想的政治家,也是后世的评价,他自然也不知道。孟夫子本人确认自己是一个政治家,满怀着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想要有所作为。孟夫子一向是以导师型政治家的面目活跃于政治舞台的。虽说他也曾经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相似文献   

18.
金泳三是个自相矛盾的政治人物:自踏入政界,就高举反专制反独裁的大旗,但最后经受不住总统席位的诱惑,投入政敌卢泰愚的政治怀抱;为取悦于民,上台后大吹廉政建设号角,可到头来,自己的儿子竟身陷腐败丑闻;他为韩国的政治改革贡献良多,但社会下层却对他的政府深感失望。  相似文献   

19.
历来论吕布者,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性反复无常之人。事实上,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是因为认同董卓反宦官的政治态度;杀董卓,则因反对董卓代汉,是二人政治上分道扬镳的结果,貂蝉并非主要原因。在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群雄四起的社会环境中,大多数人都急于找到施展自己才干的舞台,吕布也不例外。吕布在当时称得上"英雄",因而成为一些实力集团争取的对象。他只是一个有虓虎之勇的武将,并非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而社会的政治需要及其本身的才能,又偏偏不断地把他推向政治斗争旋涡的中心,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弃旧图新的选择只能通过弃而杀之来实现,并非他天性好杀。吕布诛杀董卓,在历史上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一是为国为民除了一大害,二是避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讨董战争,使历史的发展少了一个曲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撇开泛论孔子的教育事业的成就,把着眼点放在探索孔子培养“为政”人才的理论建树上。以造就“为政”人才,实现政治理想为宗旨孔子是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而他最大的抱负则是挽救“礼崩乐坏”的危局,实现他那“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社会理想,成为扭转乾坤的政治家。他自己为政过,尽管政绩斐然,却未能持久;他游说列国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又处处碰壁。孔子终其一生,未能实现抱负而取得政治事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