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人的条件:劳动·制作·行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娜·阿伦特在《人的条件》一书当中,从人的"劳动"、"制作"、"行动"这三种行为来划分人的存在条件———"劳动"是人与动物生活方式所共有的部分,是人存在的必要条件;"制作"是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行为,是人存在的充分条件;"行动"体现了个人的独特性,是人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王栋从关注民生的角度阐述了人欲的合理性,竭力反对"去人欲"的观点,提出了人欲不能无的主张。他认为"人欲不能无",理学家提出"察私防欲"的主张是由于对"慎独"的错误理解造成的。同时,王栋还指出人的物质需求是不能遏制的,只是要注意"节约"罢了。孔子的"克己"、孟子的"寡欲"的核心乃实指"节欲"之意。不过,王栋所说的"人欲不能无"中的"人欲"也并非指一切人欲,而是指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欲。事实上王栋是反对"恶欲"的。他要人们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少忧戚,多坦荡。努力做到"淡而不厌"。  相似文献   

3.
对人自身的切身关怀始终是哲学的一个中心主题。哲学中"人"的"缺场",是导致这种哲学走向死亡的一个关键因素。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缺陷导致其哲学中"人"的"缺场"。哲学只关心抽象的人,也即是对人的抽象关心。而马克思新哲学从实践理解"人"、关怀"现实的人",使人真正地"作为人"而存在,实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4.
人是一种寻求意义而不满足于单纯地存在的存在物,这便有了"作人的意义"。人是"作"出来的,"作人"即being human,不是动宾词组,而是系表结构,"作人"即"为人"、"是人"、"成为人",就是追求自己成为人。只有"人",才需要作和追求;作,而后有人。"作人"是与生俱来分派的一项任务,不得不作。唤醒对"作人"的全面的认识,应当向超验性开放,既承认人的生命的高贵性,也承认其脆弱性。作人意味着"被认识"、"被需要","我被思考,故我在";作人就是"被需要","我被需要,故我在"。人类关于自我的形象支配着自己的命运。赫舍尔将作人的根本方式概括为:珍贵性、独特性、机缘、非终结性、创造事件的能力、独处与群居的两极性、互惠、感通神圣等八种。"上帝"是与"有意义的人"相关联的,"上帝"出于对存在的关心和可施予的关切,力图把人吸引到此意义之中,信仰对作人是非常有助的。恢复"作人的意义"是必须的。作人,为人,是人,成为人,由"是人"组成的社会才是人的社会。作人,既是自己的福音,也是所有人的福音。  相似文献   

5.
荀子的人性理论,是一个关于人与动物存在区别和人性本恶理论构成的矛盾体系。荀子在2000年前认识到"人有义"、人"善假于物"、"人能群"是很可贵的,但他将人性归结为"人欲",并断定人性本恶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人的"本质交换"与当代人的人性生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人面临人的生命本性生成的"物化"困境。当代中国人则因现代性发展的不完全,面临更加严峻的人性生成问题。蕴涵于马克思人性观念之中的人的"本质交换"的生命活动方式是人性生成的基本方式。当代人人性生成的"物化"困境是人的"本质交换"正、负双重效应的悖论性表现,是人性历史性发展的必然阶段。当代人需要通过现实的本质交换实现人性"物化"向"人化"的转换,走出人性生成的"物化"困境。同时,作为西方哲学中的一种生命意识,人的"本质交换"观点也是当代中国人人性未来生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7.
AA制的来源     
"AA"是"Algebraic Average"的缩写,意思是代数平均,也就是按人头平均分担账单。这个意思首先来自英国人对荷兰人的偏见,古荷兰人是平分账单的,英国人认为荷兰人没有绅士风度。荷兰人喜欢算账,无论和别人做什么事,都要同对方把账目算得清清楚楚。英国人就幽默地把"go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人"声鼎沸中的"人",是由眼睛和心灵组构而成的克服了动物性的神人。正因为是神人,"人"才会认定世人的心早已蒙尘、朽坏,并试图给他们施行洗心、换心的外科手术。洗心、换心术其实是一种诡谲的修辞,它的结果一定是发现"我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从来就是"人"。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对人的困境的克服或超越为根据。关注人的困境的克服或超越,应当关注导致人的困境的基本因由的探寻。在世界属人的现实性上,人的困境是人自己构成的。立足"人就是人的中介"的视域,人的困境向人的归结,归结向人的中介,社会向度的人的困境归结向社会向度的人的中介。社会向度的人的困境的人的中介归因,展示在"阶级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固定化"的二重层面。一方面,"统治"或"压抑"人的"阶级的社会结构",因"分工"而生成。"分工"规定于人的中介的占有。人的中介的占有怎么样,社会的阶级结构层面的人的困境就怎么样。另一方面,"统治"或"压抑"人的"固定化的社会活动",因由于人对人的中介占有的固定化。人的社会活动固定化层面的人的困境,是人对人的中介固定化占有的一种社会表征。  相似文献   

10.
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人类全球化现象,就应该从人与"全球化"的双重关系入手,"全球化"是"人的全球化",人是具有"全球性"的人.为此,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本性之间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关系中,来具体分析与把握人类的"全球化"现象是我们的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战略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十七大报告重点阐述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保障,"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内容保障,"四位一体"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在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常涉及"行政人"人性设定的"经济人"或"公共人"两类路径走向."行政人"人性设定是认识、解决其他行政管理或公共管理问题的基础或逻辑起点.对此如何做出选择应关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人"与"经济人化"有无区别;二是"经济人"的"普遍性"与"有限性";三是"公共人"的"行政人"设计如何定性;四是"经济人"与"公共人"孰优孰劣;五是"行政人"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对"人"的认识始终是建立在对"天"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人"是天之子,是禀受"天理"的,"天"是人性的天;"天"虽然至高无上,但"人"却脱离了物的地位,成为董仲舒"天""人"二元统治思想的一端.天道人道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是融通一致的,人人皆需循天道循人道;天道的核心是阴阳,人道的核心是德刑;循道必须止于一中,中即是忠.是董仲舒真正使"人"成为"统治"的基本要素,实现了"人"与物的真正分离.  相似文献   

14.
不少学者把"人的价值"作为毛泽东"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毛泽东提出的"人的价值"的本意需要进一步分析阐释。"人的价值"最初是资产阶级思想家针对中世纪"神本主义"提出的命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力"被"商品化"的本质反映;在我国理论界,对于"人的价值"这一命题的论述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的价值"命题的讨论一方面唤醒了国人的"主体意识"(个人意识),另一方面又淡化了传统的"集体意识"。对"人的价值"命题的片面理解和误解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不仅助长了年青人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而且造成"物化"生命价值,甚至"漠视"生命价值的消极影响。因此,应正确区分和看待"人的价值"、"生命价值"与"人生价值",明白否定"人的价值"的"物化"并非否定人的"生命价值"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所谓"人性",一般指有别于动物的人的基本特性。它是研究人学问题和人文现象的理论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是他处在一定的现实关系中,经由社会、文化的造就才使人成为人的,为此确立了一种科学的人性观。因而"人性"不是人的自然本性(生物属性),更不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此外,在探讨何谓"人性"问题上,要避免将"人性观"与"伦理观"混为一谈。这是因为"人性观"根本上是要说明一个"是"(人是什么)的问题,故而对其的评价应采取事实的、科学的态度;而"伦理观"根本上是要说明"应当"(人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故而对其的评价应持守理想的、价值的尺度。  相似文献   

16.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尼采的"上帝死了"指的是人要独立于世界,必须否定那个设定了终极价值和意义的上帝;福柯 的"人死了"指的是随着语言回归自身,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的概念将失去意义.在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上帝"和"人"都是人的发明,人借此确立了自身的特权地位;在解构了"上帝"和"人"之后,审美成为人生最重要、最本真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自由的人"是巴赫金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具有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主体之人"、"思想的人"以及"人身上的人",狂欢精神是其内在精神,但"自由的人"的"自由"又必然是相对的。巴赫金的自由思想是深深植根于俄国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精神之中的,"一切都是对话,自由才是目的","自由"是对话的根本目的,"自由的人"超越了社会学诗学的范围,成为巴赫金诗学体系的原点和归宿,引领巴赫金及其诗学研究走向生活、艺术与人类理想交融互渗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9.
从客体即从抽象性理解、还是从实践即从现实性理解人的本质和属性,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与旧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的根本性缺陷,是不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和属性观"问题。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根本转变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科学地解决人们"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完善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因"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而论"基督教的本质"》一文中,费尔巴哈将自己称为"共产主义者",他的根据在于他承认每一个人只能占有人的全部本质的一个方面,而只有一切个人的总体才能占有人的全部本质。费尔巴哈的共产主义在本质上是小资产阶级的。承认每一个人只能占有人的一种特殊本质是对小资产阶级生产工具私人占有制的确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握到"自动化体系",并且将"自动化体系"理解为"生产工具唯一全体"。"生产工具唯一全体"是人的全部本质的个体化表现,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生产工具唯一全体"而直接占有人的任何特殊本质。马克思由此决定性地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小资产阶级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