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慧虹 《山西老年》2010,(11):48-48
学者张颐武谈自己的读书生活时提到,读书需要读"两头":一头是经得住考验的经典;一头是最新的书。他认为,经典让你了解大师们如何思考,最新的书让你了解同代人如何思考,两者对于  相似文献   

2.
乐 ",读五角切义为 音乐",是原始词;读五教切义为 喜欢,爱好",是滋生词。不能仅仅把这两读的词义区别看成是区分名词和动词的标志;只有从构词的观点入手,才能准确地把握这种异读现象及其在古人音注中的反映情况。 乐 "的这种变调构词现象不是六朝以来的经师人为分出来的,而是有实际口语作基础,它来自上古汉语,魏晋时代仍有保留。宋齐以后,去声一读在口语中逐渐消失了。近代汉语,去声读法还保留在读书音系统中。现代汉语读书音中,五教切一读完全消失,人们把作 喜欢,爱好"讲的 乐 "读成快乐的 乐 "。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中,度无处不在":书不可不读,但不可滥读",这是读书的度";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人际关系的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量变到质变;儒家讲究中  相似文献   

4.
要把课外阅读教学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为学生营造"好读书"的氛围,引导他们"读好书",使课外阅读真正有效.  相似文献   

5.
曹文轩 《社区》2011,(35):5-6
世间有许多读书种子,但他们读书似乎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说他曾听说过浙江金华有个姓郭的,书读到能将《资治通鉴》背诵一番的程度,但写一个借伞的便条,却写得让人不堪卒读。读书多,莫过于清朝的朴学家,然而.像章太炎那样令人钦佩的朴学大师又有几个?我认得一位教授先生,只要提起他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华罗庚先生生前十分重视中学数学教育事业。他提出的读书公式:“薄—厚—薄”在中学数学界乃至整个教育界广为流传和称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不断积聚的过程。这就是公式的第一步:“从薄到厚”。公式的第二步:“从厚到薄”是数学知识、技能的总结概括,思想方法的提炼升华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对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发展数学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效果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导读:对读书给予指导。 一国桢一审读:审查性地阅读,也叫审阅。重读:把某个词或音节读得重些、强些。异读:一个字有两个以上不同的读法。宣读.在集会上向大家朗读布告文件等。默读:不出声地阅读。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攻读:努力读书或钻研某一门学问。阅读:看并领会其内容。研读:有目的地进行研究阅读。选读:有选择地读。通读:从头到尾阅读全书或全文。,熟读:阅读的程度深。精读:认真细致地阅读。粗读:粗略地读,大略地看。“读”字面面观@国桢  相似文献   

8.
正高中语文教师做了多年,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带着学生读到好看的文字,读出文字里轻灵而又长肌肉的滋味;教学生"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比如,课文《金岳霖先生》,金教授"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形象跃然纸上,师生咂摸不尽。课文品味完,再介绍课外的。课文开篇第一句就写"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课文最后一句是"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联大那段艰苦却精彩的岁月,值得学生拨开历史风尘去遥望一番。  相似文献   

9.
向志宏 《社区》2005,(6):62-62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怎样写……想完后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本来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读完了。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八面受敌”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年轻人钻研学问,每本书都要读几遍。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员职业读书,对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书是图书馆员的职业需要,是提高图书馆价值服务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员除了要读专业书外,还要读经典名著,读某一学科的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用“心”读书,把读书贯穿在服务中。  相似文献   

11.
朱小棣 《社区》2011,(17):4-4
小的时候人们受的教育总是“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要孩子们去读好的书,好学向上,喜爱读书,并且相信读书是好事、有好处,可以成为好人或有用之才。稍稍长大以后我才听说一种反讽的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可见读书也有害处,特别是方法不当.亦可误人终身。步人中年才悟出新的座右铭: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街道党工委开展老少结对同读一本书活动后,我成了一名读书活动指导员。我清楚地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于是我加强自身学习,多看书、看好书。八年来,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的放矢开展教育老少结对读书活动的宗旨是读书、明理、立志、成才,这也是我指导学生读书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佚名 《今日南国》2007,(19):52-54
一群手中攥着大学文凭的毕业生又回到校园来读书,不过这次他们读的不是研究生,而是中专——大学毕业生何以"回炉"读中专甘肃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今年招了一个春季中专班,32个学生中有近一半都是手中攥着大学文凭的大学生。无独有偶,这种大学生"回炉"读中专的现象,几年前就出现了。2005年,温州的一些大学生就选择去技校"回炉",结果引发争议。2006年8月,从北京科技大学成教本科毕业已3年的汪洋回到中专上课,又引起广泛争论;9月,江苏扬州技师学院招收的新生中,有36名新生是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另据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该市技校新生中,仅2006年就有346人是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大学生。这些在大学上了三四年的"天之骄子"们,为何拿着大专或本科文凭"回炉"读中专?  相似文献   

14.
学生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其善",掌握"至道"。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培养读的习惯,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读闲书     
雷颐 《社区》2010,(20):4-4
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不论读书多少,每人都有自己的偏爱,无法强求一律。我最喜欢的,则是读“闲书”。但什么是闲书,却难以界定。我认为,凡是读对自己没有用的书,就是读“闲书”。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新人来说,职场生存必定要先过"沟通"这一关。沟通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要重视的一项底层通用硬核能力。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职场沟通力呢?试试下面这七把"金钥匙",说不定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哦。第一把:换位思考无论你的沟通对象是谁,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都要注意与对方的沟通模式。  相似文献   

17.
《社区》2009,(2):6-6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相似文献   

18.
有句熟语:“好读书,读好书。”就是说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就须多多读书,因为“知识向上的阶梯”(高尔基语)。但是如何读书呢?读什么书才好呢? 自然是要读“好书”。什么是“好书”呢?自然是哪些对人进步有作用的书。萧戈、雷智勇二先生合著《名人学习法概论》(2005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可称得上是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19.
读书四题     
读书与眼睛读书的第一要素便是眼睛。这里指的是心灵的眼睛,或者说是读书人具备的灵气和悟性。只要具备了这双眼睛,你才能知道什么书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样的书该怎样读;只有拥有了这双眼睛,你才会明白什么叫有字书,什么叫无字书,什么时候书才能越读越厚,什么时候书才能越读  相似文献   

20.
且读且品味     
正年届四十,回想起自己的读书之路,虽有不少愉快的收获,可终究感到读书太少、遗憾太多。从读书的作用来分,我的读书经历至少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为学业而读教科书的懵懂阶段,二是为工作而读专业书的主动阶段,三是因为无所求而读杂书的随性阶段。一心只读教科书1972年春,我出生于广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环境所限,我得到的关于读书的启蒙比较晚。在父母的眼里,儿时的读书仅定义为读教科书。读书之路是我们农家子弟"跳农门"的唯一办法,我很早就亲眼目睹了父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