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赫王城城墙形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赫三座王城,均分内、外城,城墙依地势而成形,其结构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构造。东城城墙特点是"大",西城城墙特点是"险",珊延府城城墙所处位置可谓"通",与中原城墙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体现了其部族的筑城特点。  相似文献   

2.
由唐至宋,在不同阶段,王朝对川渝地区州县治所城市兴筑、维护城墙的政策和态度历有变化:唐代前、中期,不重视城池修筑,多沿用旧城;唐末五代,开始大规模建造、补葺城池;北宋初至南宋中期,除徽宗时较重视西、南边地城池的修筑外,其余时间均对城墙修补采取消极态度,任其倾颓,直到宁宗以后才有所改观.对城墙的修筑因时、因事、因地甚至因人而存在差异,以"城墙内的城市"来概括中国古代治所城市的形态特征并不确切.  相似文献   

3.
葫芦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本文利用语源学研究方法考释出"葫芦"得名于圆 形,并从人们对圆形葫芦的审美体验的角度重新解读了古老的葫芦文化所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葫芦自古以来都是福禄吉祥的象征,葫芦的谐音为"福禄",而它的茎蔓又称为蔓带,与"万代"谐音。因此,古人喜欢把葫芦当成饰品随身佩带,或置于家中点缀家居。在不少地方文化中,葫芦甚至被赋予了趋吉避凶的神秘力量,一个外观看似平凡无奇的葫芦,却有着降妖伏魔的无限法力。如今,经过艺术加工的葫芦工艺品正在市场上悄然走俏。项目介绍葫芦工坊是一种集批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创业项目。经营者对采购来的葫芦进行诸如烫画、雕刻、揉烟、绳扎等艺术加工,使其更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在葫芦工坊里,顾客既可以购买那些做工精美的葫芦工艺品,也可以把设计好的图案、花样交给工作人员进行加工。传统的  相似文献   

5.
二道井子村遗址是2009年考古六大发现之一,它坐落于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村北部的山坡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在遗址上发现了环壕与城墙,是目前所见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2009年4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达5200平方米。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堆积深厚,平均深度达8米。在遗址上发现了环壕与城墙。环壕平面大体呈椭圆形,南北长约190、东西宽约140米。环壕剖面大体呈"V"字形,口宽约11.8、底宽0.2~0.5、深约6.05米。城墙位于环壕内侧,基宽9.6米、存高6.2米。城墙内侧堆积坡度较缓,部分房址坐落于城墙上;城墙外侧坡度陡峭,与环壕内壁相连形成统一的斜面。  相似文献   

6.
这是位一辈子痴情于民间艺术的老人,因为他在剪纸艺术、葫芦艺术、木版年画、沥金漆画和布艺画塑等领域的创新和建树,而成为国内外各种媒体乐此不疲、竞相追踪报道的目标和热点。他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葫芦王郑月巴。  相似文献   

7.
今日苏州城以西木渎一带 ,有许多古代遗留下来的长条形土岗及方形或长方形台地。经考古调查、发掘和采集口碑资料 ,初步可知这一带即为春秋晚期吴国都城吴大城的遗址。长条形土岗是小城城墙、大城城墙及城郭墙的遗址 ;方形或长方形台基是宫殿及其它房屋的遗址 ;城墙遗址内外还分别有城河、护城河的遗址。  相似文献   

8.
葫芦,曾经是母体的象征。中国民间送瓜求子的民俗行为,民间剪纸及刺绣出现的葫芦图案,民间乐器葫芦笙和葫芦歌舞,葫芦的原始功能,都具有祈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9月5日是南京城墙肇建650周年纪念日。这天,南京各界在中华门瓮城,为这座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庆祝生日。将科技、音乐、设计等元素融为一体,开展创意城墙、品读城墙、对话城墙、亲近城墙等一系列活动。上午,650名9月5日出生的市民,受邀来到中华门瓮城,在巨型海报上留下生日愿望,并与南京城墙管理部门互赠了生日礼物,表达对对方的  相似文献   

10.
越南阮朝都城顺化的建造,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其中棱堡式外城墙就是一处明显的例子。一方面,为了符合中国传统的筑城思想,外城墙并没有按照西方传统建成圆形,而是尽可能围成接近标准的方形;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都城的开门方法又不得不适应这种棱堡式的外城墙,以致于各边都为双数开门,外城墙的南北城门无法坐落在中轴线上。顺化吸收了中西文化优秀的成果,结合越南本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功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1.
城墙文化与明清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历史上 ,城墙作为古老的文明象征 ,在传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人们对城墙的强烈依赖心理 ,到对“城之役”的高度重视 ,都表明了城墙文化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 ,而城墙建筑也处处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 ,城墙作为中国古老城市的标识 ,其扩建的过程也是都市空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原来,北京城的轮廓线是城墙,还有城墙外面的护城河。  相似文献   

13.
明以前中国南北地区的筑城方式存在差异,东南地区的城市多修筑砖石城墙,北方地区的城市多筑夯土城墙。明初砖石城墙的分布范围大规模扩散,与明军的筑城习惯和战争进程密切相关。明代中后期大规模建造砖石城墙的活动,与边疆和内地屡次爆发的战乱有关。以往将明代城市大量修筑砖石城墙的原因归结于火器使用的看法,是一种较为片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洪水即尧典说的洪水期,是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绍兴是现在的绍兴,名出南宋.那为什么不用古称呢?其一,绍兴和会稽、古越,所指同一个地域,故可通.其二,文章所论为洪水期间的会稽,但为了"通古今之变",把洪水期间的会稽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考察,使之与今天及未来相通,所以使用绍兴这一现代名称.文章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外人类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即证明人类进化史上有过一个"水生"的阶段.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是"敲贝而食"的时代.由此推断,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滨海之地,中国也不例外,华夏文明不可能发源于西北内陆高原,而发源于东海之滨的会稽山下,即以现在的绍兴为中心的北到山东半岛南到台湾海峡的滨海之地.文章第二部分标题为"中华各民族同根共祖".这里阐述了人类祖先们学会火的使用后,由"敲贝而食"过渡到"煮贝而食"的阶段.但在陶器产生之前,胡芦器皿成为主要的社会生活用器.河姆渡出土的7000多年前的园种葫芦籽,证明会稽山下的先民在更早的时候已在利用野生葫芦作生活用器了.这为过去有人提出的"中国最早的图腾为葫芦崇拜"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作为中华各族的"人祖"的伏羲、女娲,实为葫芦之转音;以及现在尚有三十多个民族还保留着葫芦崇拜的传说和民俗,可以推断,中华各民族其实出于一源,都是长期使用葫芦器皿的以葫芦为原始图腾的会稽山下"九黎"、"三苗"之后裔.文章第三部分标题为"三次大海侵与民族大迁移".大体说来,伴随10万年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移的是"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现在的绍兴会稽山,最初称茅山,在那期间就变成了苗山;当时的先民部落由九黎而成三苗.伴随4万多年前的第二次民族大迁移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这时先期内迁的先民已分化成为戎、狄、氐、羌及散居西南的三苗、百越等.这样,随第二次大迁移而来的先民与这众多内地民族之间,既有各种形式的联合、融合等等,也有剧烈的矛盾冲突.所以留下了炎黄大战,黄帝战蚩尤等历史故事.发生在4-5千年前的第三次民族大迁移与前二次又有很大的不同,这时已有陶器的发明和原始农业.这些掌握了先进技术的移民在中原找到了他们的生存发展空间,成为新兴的农业民族.伴随这段历史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而大禹治水也由过去的消极的抵抗水患,转变为以兴修水利为主.大禹治水到会稽,毕功于了溪,并在这里大会诸侯,会稽治国之道,标志着远古时代的结束和华夏文明的形成.从此苗山改名为会稽山,历史从这里翻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走进谷野樵先生在北京的家,立刻会被满墙多宝格里花花绿绿的葫芦“晃”到眼睛。葫芦上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名人字画、京剧脸谱,还有时尚的福娃图案。谷野樵用烫烙、雕刻等方法将一个个普通的葫芦摇身变成了漂亮的工艺品,而这些亲手栽种并制作的葫芦就像谷野樵的孩子一样。在每个葫芦的“屁股”上,谷野樵给他  相似文献   

16.
丽江府署在明代未建城墙,学术界与民间均持此观点。但对丽江府未建城墙的原因解释不够全面,丽江地理地形和木氏治理策略是明代丽江府未建城墙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金鉴 《北京纪事》2014,(4):102-104
正好友古垣喜爱葫芦,不仅爱把玩,还种一手好葫芦,每年都会送我一对不错的葫芦。一次,古垣问我为何不把葫芦揉出来,我答没时间。古垣也不急,让我看他手中揉出的一对小葫芦,真漂亮,玲珑剔透,古色古香,闪烁出奇异的光彩。原来人手竟有如此奇妙之法术,让葫芦变得这样神奇。我很受感染,也选出一对满意的小葫芦把玩起来,谁知当我将这对小葫芦盘得有些眉目的时候,古垣因肝癌驾鹤西去了!只留下这几对葫芦让我时时惦念着他。  相似文献   

18.
"瓢"在我国古代是人们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器具,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瓢"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容器和漂浮,"瓢"是葫芦的半个瓜壳,从不少古籍记载中都能管窥到先民对葫芦生殖崇拜的迹象。《金瓶梅》第四回《赴巫山潘氏幽欢闹茶坊郓哥义愤》写王婆向金莲借"瓢"。张竹坡点评本:"借瓢即影人,文情狡猾,随手生来。""瓢"(即葫芦)在这里象征女性的受鱼之器的瓶,对应着潘金莲的"嫖";《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写黛玉与宝玉借瓢谈禅。这里的"瓢"也隐喻了黛玉漂泊不定的命运。在《金瓶梅》与《红楼梦》中,"瓢"被以诗词、谜语、谶语、禅语、俗语等形式反复渲染,"瓢"也就构成了《金瓶梅》与《红楼梦》的借用意象。对"瓢"借用意象进行多味性的咀嚼与解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解读文本的文化密码,理解这两部古典小说不同的审美意蕴与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9.
鲁先圣 《可乐》2010,(8):70-71
《庄子》中有一个葫芦的故事,很好玩: 惠子有一天去问庄子,说魏王给了他一颗葫芦籽,他就在家种上了,结果长出一个巨大的葫芦来。这葫芦看起来挺好,却没什么用处。它太大了,如果一劈两半当瓢去盛水,葫芦皮太薄,盛上水一举,它肯定破裂;如果去盛米面粮食,又难以搬动,也必然破碎。  相似文献   

20.
吴健 《小康生活》2002,(5):17-18
西瓜嫁接栽培是一项防病增产的有效措施,可使连作地西瓜枯萎病发病率控制在10%以内。西瓜嫁接有插接、靠接、劈接、贴接等多种方法,其中插接法操作简便,成活率较高而被广泛应用。但采用葫芦做砧木,以前大都在砧木2叶1心时,葫芦茎多为空心,插接后西瓜易在葫芦茎内扎根或造成葫芦茎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