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热演两岸三地,走红大江南北,有着明显的白先勇个人因素。青春版《牡丹亭》是白先勇圆“文化复兴”的梦;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因为《牡丹亭》是古典昆曲名剧,还因为他认同汤显祖的爱情理念,认同杜丽娘这位“情圣”的心理;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和演出,是白先勇追求完美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牡丹亭》续作基本叙杜丽娘和柳梦梅姻缘后事,但是,汤显祖原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到此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借古喻今、寄托怀抱,同时也将一部"生生死死为情多"的《牡丹亭》,变成了一曲忠臣义仆、清官贤妇的颂歌,成为一部理学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和《牡丹亭》被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 ,不仅因为它们突破了前人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 ,而且分别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各具时代特点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经历了一场性格转变.在她转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惊梦》一折中的“游园”部分.联系自古以来“游”的文化传统,通过对《牡丹亭》尤其是《惊梦》一折的文本分析,再考察汤显祖的至情思想,可以发现“游”的文化传统在杜丽娘的性格塑造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回顾20世纪以来《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历程,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播扬可谓居功至伟。它将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战略、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为当下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析青春版《牡丹亭》中的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两岸三地的成功演出,为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下发展提供了启示。坚持以传统为本位的原则,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是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最重要的特色。它在全面占有和发掘原著艺术资源的基础上,以遵循昆曲艺术精神与表现特色为前提,有效融入现代舞台元素,创造出一条传播昆曲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路。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在明清时期引起极大轰动,特别是受到了广大闺阁妇女的喜爱,从而风靡闺阁。受时代环境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女性对《牡丹亭》的接受带有卷入性理解的特点,她们以自身的心理期待和感情需求去理解剧中的人物,认同杜丽娘的行为,并以此观照自我的生存状态。在女性对《牡丹亭》的评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和男性评点者不同的重情特点。  相似文献   

8.
解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牡丹亭》的主题思想并无多大分歧,认为这部汤显祖的代表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我们认为,这样的提法既可用于汤氏的《牡丹亭》,又可用于王实甫的《西厢记》,并没有表达出《牡丹亭》所反映的独特的思想内容,它同《牡丹亭》的本来面貌还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传奇《牡丹亭》是汤显祖根据前人的笔记、话本所提供的素材重新创作而成;它之所以能以昆腔演出,则得力于叶堂对宜黄腔的改制。可以说,传奇《牡丹亭》是文学、戏曲“通变”的产物。目前出现不同的演出本,正表明《牡丹亭》仍与时俱进地处于“通变”之中;也只有如此,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方能在不断的流传中趋向繁荣。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叙事结构的透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牡丹亭》叙事结构的透视,认为《牡丹亭》围绕"杜丽娘游园惊梦"所建构的"惊梦"、"寻梦"、"殉梦"、"圆梦"的剧情结构,符合李渔将叙事结构置于戏剧中心地位而提出的"一人一事"的"立主脑"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丽娘如镜——对明清时期《牡丹亭》女性阅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牡丹亭》是女性热爱的文学读物。女性阅读《牡丹亭》常常带有感性的、情绪化的体验,她们以假为真,把剧中的杜丽娘当成了现实中的真实人物,并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情感与之进行比较、对照,在感情上带有浓重的"卷入性"。女读者甚至化身为杜丽娘去体验她的感受与痛苦,因此常常会引起强烈的心灵震颤。这主要因为《牡丹亭》符合了女性读者的期待视野。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下每一个闺阁少女内心隐藏的情感,女性读者通过阅读杜丽娘看到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并进而发现了自身的容貌美和青春美,产生了朦胧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2.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一场春梦慕色而亡,三年后还阳并与梦中情人结为夫妻。全剧因梦而起,梦境对于剧作具有不可小视的意义,它不仅使全剧呈现出真幻交织的艺术意境,更是作者表达思想及人性观念的委婉策略。  相似文献   

13.
白日梦是人对自己所期盼的情境的幻想,这种期盼来自于对生存现状的不满足。而人对生存现状的自我认识则需要一面镜子。在《牡丹亭》中,春意盎然的花园是杜丽娘的镜子,因为这面镜子,杜丽娘做了一场白日梦,遇见了梦寐以求的柳梦梅。在《女仆》中,女主人的生活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女仆们卑微的人生,以至于做出荒诞的白日梦,最终走向不归路。  相似文献   

14.
近10多年来不同剧种纷纷编演汤显祖名剧《牡丹亭》,戏剧舞台上精彩纷呈。昆曲是演绎《牡丹亭》意境最好的艺术形式。剧目只有经过不断地传承创新、打磨完善形成特色,才能传之久远。  相似文献   

15.
单有方 《南都学坛》2003,23(2):120-120
<正>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16世纪最伟大的戏曲作品之一。它横空出世、石破天惊,轰动当时的文坛,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赢得当时及后世许多青年男女的共鸣,震撼了他们的心灵。明末遭遇不幸的冯小青细细把玩《牡丹亭》传奇,感慨万千,写了一首饱含血泪的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明末杭州女演员商小玲最擅长演出《牡丹亭》传奇。在演出《寻梦》,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感慨己心,缠绵凄惋,泪痕盈目,如泣如诉,突然倒地身亡。林黛玉在悠扬的笛声中听了几句表现青年少女觉醒的《牡丹亭》戏文时,不禁感慨缠绵,心动神摇,如醉如痴,最后掉下了眼泪。《牡丹亭》之所以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这主要得力于“梦”意象的描写。 《牡丹亭》中有两处写到“梦”:一是柳梦梅之梦。写他“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第二曲《言怀》)。二是杜丽娘之梦。她因春感情,因情成梦。  相似文献   

16.
明清戏曲散出选本中的《牡丹亭》对原本的关目、曲辞和科白均有改编。生旦的爱情故事被突出,杜丽娘的性格更加鲜明生动。选家对原本进行了通俗化、形象化的改编,使之更加适合舞台演出。  相似文献   

17.
《西厢记》与《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扛鼎之作,被古今中外学者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这两部力作,不仅仅是突破了前人的才子佳人剧的创作,更是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两个具有时代特征和反叛精神的个性艺术形象。本文以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崔莹莹与杜丽娘,红娘与春香身上折射出的女性精神为研究出发点,解读两部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觉醒意识的异同,以此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18.
近10多年来不同剧种纷纷编演汤显祖名剧《牡丹亭》,戏剧舞台上精彩纷呈.昆曲是演绎《牡丹亭》意境最好的艺术形式.剧目只有经过不断地传承创新、打磨完善形成特色,才能传之久远.  相似文献   

19.
参照冯梦龙《风流梦》眉批,将《牡丹亭》案头本、改本《风流梦》、改编之时的演出记载及改编之后的演出本,进行横向、纵向考查,有助于重新认识它们之间的改编、传承关系。《风流梦》的改编不仅以《牡丹亭》案头本为基础,同时又参考了当时演出本,是以这二者为其共同底本的。以往学界普遍认为是昆曲折子戏采用了冯梦龙改本,而经过考查却恰恰相反,是冯本参考采纳了当时的演出本。《牡丹亭》演出本,基本上仍是沿用了汤显祖原创曲词,这说明沈?等戏曲家强调的《牡丹亭》不合律,并非实际上的难以演唱,而由是否合律所引起的汤沈之争,其实是由于二者对于曲律问题所持的标准、尺度不同而造成的。冯梦龙的曲律主张贯穿于其《牡丹亭》改编实践中,他的曲律主张是汤沈之争背景下,一种既重曲律又重文辞、两兼其美的倡导。  相似文献   

20.
《牡丹亭》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最光彩夺目的一梦.这不仅是杜丽娘的倾情一梦,更是汤显祖人生的至情一梦.透过《牡丹亭》华美的梦帘可以看到才华横溢积极求仕的儒士汤显祖,也可以看到怀才不遇追求"至情"的名士汤显祖.儒与佛道、情与理、出世与入世在汤显祖的心中反复纠缠,文学作品成了他最好的倾诉载体.《牡丹亭》这部经典之作,成书于汤显祖弃官归家当年,因此可以作为解读分析矛盾的汤显祖最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