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 ,提出庄子精神是中国纯艺术的精神。但是 ,他把庄子的“道”视为中国艺术的最高意境 ;把《庄子》中得“道”者视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 ;把《庄子》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引申为“道是美 ,天地是美 ,德也是美”。这些观点在思想和逻辑上偏离了现存《庄子》文本的基本内容和根本思想 ,在观念和逻辑上造成混乱 ,因此 ,没有在本质上揭示《庄子》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在不言中     
黄桂宁 《今日南国》2008,(19):54-55
我承认大爱无言,大美亦无言。自然界中,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水不言自流,山不言自重,海不言自宽,花不言自美……而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存在那么一个美在不言中的平凡群体——城市环卫工人。  相似文献   

3.
庄子并不是文艺理论家,这里所谓的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不过是借用现代的习惯用语,来指称《庄子》一书中所涉及到的某些文艺理论方面的言论罢了。《庄子》一书虽直接论述“美”的言论不多,而且直接谈论艺术和艺术创作的言论也很少,甚至连很少的谈论艺术的言论也并不是有意在讨论艺术问题,而是作为论证他的哲学思想的例子而存在的。但书中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论述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文艺学意义,它被后世理论家运用于美学、文艺学领域,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其与文艺美学有关的言论及其在后世的影响试作粗略的评述。 一、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人工雕琢 庄子反对人为的,损伤事物自然本性的雕饰之“美”,而主张体现淳朴天真的自然之美。庄子认为,世间万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体现着“道”。“道”是现实世界之美的根源。美就是“道”,“道”是绝对的“大”和“全”,是自然,因此,美就是自然。这个自然,不是通常说的自然界的山水景物,而是指天地万物形成的自然本质及其天然形态。这种自然之美,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大二全。先说“大”。庄子认为“天地之美”才是“大美”。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沈从文体"小说,其小说具有一种"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妙境界,并且有着明显的自然主义特征。该文力图从如下三个方面来阐释这种特征:注重细腻描绘,客观实录;不作主观介入,不进行道德评判,在沉默中给人以震憾的力量;截取生活片断,关注凡人琐事,叙述倾向散文化。可以说,沈从文在对"自然"的追寻中使其艺术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地艺术"可以被视为沟通中西"自然美学"的会通.这是由于,大地艺术反对艺术与自然的对峙关系,要求艺术活动真正走向广袤的"天地之际",也就是回到"天地有大美"的自然那里;其次,大地艺术重新思考了天、地、人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人在其中决不是"顶天立地"的,而是"与天地参"的,顺应自然规律的;再次,在大地艺术里,就连自然本身亦是"无中心"的,这同中国传统美学的"游观"相当接近;第四,大地艺术强调要尽量保存自然的原生态,反对未经深思熟虑的人为重建"第二自然",亦即要"原天地之美";第五,从艺术手法上看,大地艺术要采取"极度写实主义"这种"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古典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古代文学 ,分析和掌握优秀的古典诗歌作品 ,会加深我们的文学修养 ,丰富美感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那么 ,怎样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呢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术语。《老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庄子》“天地有大美不言”等艺术思想 ,其追求弦外之音 ,像外之意的美学特征 ,已与今之“意境”内涵相近。意境一语最早出自托名王昌龄所撰《诗格》。王昌龄提出诗有物境、情境、意境三境 ,意境意味着“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这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 ,体…  相似文献   

7.
庄子认为大自然有其独立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天地体现的是一种"大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万物之一,人在对自然美的观照中,"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实现物性和人性的双重自由,爱护自然不仅是爱护自己的生存之地,更在于爱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主张人诗意地生存在大自然中,其思想具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双重含义,是深刻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8.
论“情景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景合一"作为一美学命题,它的意思是说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情"和"景"结合的产物。"情景合一"作为一美学命题在明清时期已有颇多论述,王夫之的《斋诗话》论之颇多,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从人生境界上讨论了这一问题。"情景合一"实与"天人合一"思想有密切关联。"情景合一"要求人们以其思想感情再现天地造化之功,如庄子所说:"圣人者,原天地之大美。"人们的思想感情如欲再现天地造化之功,必以"人"与"天"为一体而可能。  相似文献   

9.
汪永晨 《市民》2007,(3):27-31
天地之间有大美,日月美,山川美,大熊猫美,藏羚羊美,金丝猴美,黑脸琵鹭美每一枚花朵,都是大地从心灵深处绽放的微笑;每一粒露珠,都洋溢着天地对清晨的祝福每一声鸟鸣,都歌唱着生命的恬静愉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文心雕龙》不言陶渊明"一说作了考辨。在关于《隐秀》篇阙文问题未有绝对定论前,不必断然认定"不言陶"之说。同时"不言陶"并不代表刘勰轻视陶的文学成就,而其原因有二:世近易明,无劳甄序;世极迍邅,遗落草泽。  相似文献   

11.
王凯 《东方论坛》2014,(6):110-115
天地有大美,因为它含着道的朴素;自然有大情,因为它涌动着永恒的生命之流。"物我为一"肯定了人与大自然的同质同源,"以物观物"主张以审美的目光观看万物。只有齐物,才能逍遥,"物化"之际,人与物交感互动,浑然一体。体现在心物关系上,是物的自然作用于心灵的自然,碰撞的结晶则是朴素、纯粹的美的情感的生成。庄子的心物观、物化观及其"逍遥游"的自然美学思想,深刻启迪和直接催发了中国古典美学许多重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雪后绵山     
初冬雪后,介休大地白茫茫一望无垠,迷蒙中,绵山早已融入白银世界。 我们驱车过下岩,直抵龙头寺碑亭。拜读了《左传·介之推不言禄》,还有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楚辞·九章》中对介子赞美推崇的诗句。两块碑文相映生辉,功不言禄古今稀有。绵山由介子而闻名,介子因绵山而益圣。千百年来,绵山得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形成了雄伟浑厚的独特风姿,傲然屹立于名山之列。 这时顾不得参观真武庙、关帝庙、冥王殿,顾  相似文献   

13.
"大美不言"是中国哲学言意范畴延伸出的重要美学观念。中国三大思潮儒道释对其都十分重视,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释和论述。从先秦时期言意之辩的提出到魏晋时期言意之辨的形成,再到儒道释对言意之辩的延异和通辨,它们皆玩味于"非默非言"之间,似有所述,而非常所述,缥缈幽茫,不粘不住。不拘泥于物象之表面,不落于经文著作之窠臼。为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创构指出了独特的曲径,在中国美学中建构了融通无碍的审美经验论。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美学理想是“玄览极致”,即美是一种“至精至微”的创造与欣赏的学问,美的境界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很难以用概念说得清楚。他说:“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之不言,言者不知;而此岂识之哉!”(《大宗师》)因此,有人认为庄子对美的认识是“故弄玄虚”,宣扬不可知论。其实不然,他的本意是:正因为美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因而只可意会(感受)而不可言传。  相似文献   

15.
宋代学者石介在他所著的《中国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在今天看来显得相当愚陋和粗浅的话,“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请毋惊讶,也就是这种观念在当时却一直深深地积淀于整个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灵魂深处。这种固步自封的价值取向无疑已被近  相似文献   

16.
“道美”规律检定———评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詹石窗林拓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赢得世人瞩目,而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它们是先民陶冶性情的记录,是先民认识和美化生存环境、协调天地人关...  相似文献   

17.
悟者无言     
打开心窗,迎面而来的是中国古典文化精细而珍贵的泥土,其中蕴含着一股浓重的气息,名叫“韵”。寂静中,伴随着那一份微妙的气息,我的心游醉于泱泱中华孕育了五千年的韵中,却越发有了庄子的感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莫非,这一切真的应了那句:悟者无言?我怅然。释迦牟尼曾说:普天之下,人有八苦,乃:生,老,病,死,受别离,求不得,五阴炽,怨憎会。弟子反问:此苦缘何而来“?从欲中来,自悟中去。”或许,这就对所谓“悟者无言”的一种解释。当心智不再被世事所蒙蔽,意念便超出了欲望的统筹,目光所到之处,不再是个人或人群,此时,这种悟带来了容纳百川的胸…  相似文献   

18.
文章由名士山涛对嵇绍的开导话“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引出魏晋时期的“天地之教”,即名士们或借助于从天地自然万物中引伸出的某种含意来启发人,或学会自身对天地自然万物的观察理解和领悟来明白事理;这也是传统“圣人行不言之教”的延续。文章进而指出魏晋时期的“天地之教”是对魏晋名教的否定和超越,故也称之为“越名教而任自然”。文章最后对名士们如何展开“天地之教”、欲得‘会心处”作了诠释。  相似文献   

19.
"易学"总体上持"大化"观念,"西式进化论"在其思维框架下,不过是无限运程中之一环节而已。《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言已完整描绘出中国人特有之"大化观":"天下万物生于有"着眼于"进化","有生于无"着眼于"循环"。《庄子》描述的"大化历程"以"种有几"为起点,以"万物皆入于机"为终点。《列子》描述的第一阶段"自太易到太始再到太素最终达于浑沦",可以"进化论"释读之;第二阶段"自一到七再到九最终复变为一",只能以"循环论"释读之。《淮南子》的所谓"生物进化观",实际只视"生物进化"为"天地循环"之一环节、一阶段:"生物进化"之前,已有三个阶段之"天地进化";"生物进化"之后,亦应还有三个阶段之"天地退化";然后一切归零,重新开始。墨子、韩非子、王充,均持"大化"思维。晚唐无名氏之哲学著作《无能子》认为不把"进化论"置于"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以及"天地既位,阴阳炁交"之宇宙背景上来定位,就是讲不通的;其"自然而虫之,不自然而人之"命题的提出,不是为了高扬"进化论",而是为了贬抑"进化论",不是为了倡导"不自然",而是为了倡导"自然"。晚清以降学者对"进化论"之质疑,则至少有严复"以易化西"、章太炎"俱分进化"、宗教界驳"生物进化论"、科技史学界之争论等尝试,从另一侧面证明中土思想家所讲就是"大化论"。  相似文献   

20.
论散文的理趣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地人心,精理为文.理趣美是散文的一种最高境界.它是情感美、画幅美和气韵美的大融和,大升华.其表现形态可以归纳为思接千载,探求常理;内省外视,揭示奥秘;定格瞬间,显示永恒等.这种理趣美的形成,源于作者对世界外物的整体性感悟,对人生意义的普遍性揭示和哲理性思考.而且还与作者借以承载这种思考而展示的景、事、物、场面所呈现出的审美特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