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认识活动发生的基本条件 认识过程中包含着两种主体,一是认识活动主体,一是认识运动主体。毫无疑问,认识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其主体是人。正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使认识发动起来,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它。但作为认识活动本身的目的来讲,它要努力达到把握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规律,因而在认识活动中运动主体却是认识本身。这好似一架机器,是人在启动和关闭它,但在其运行过程中,总是被加工的东西本身在运动(原料——→成品)。从这一点来说,黑格尔认为,认识的主体是绝对精神,确有一定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唐代端午节庆探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端午节庆的礼俗,宫廷与民间有共同之处,又不无差异:宫廷活动以互赠礼物为主,民间活动以南方竞渡为特色。这种差异,源自唐代宫廷较多地承继了北朝宫廷的习俗,而北朝宫廷则沿袭了传统的汉廷礼仪,其节俗意义重在避邪;民间的南方竞渡具有悠远的民俗传统,其意义已由祈禳而转化为人物纪念,被赋予了情感意义,充分发挥了节俗的娱乐功能。唐代宫廷与民间在端午礼仪上的同异,反映了在地理因素中南北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种主要的行为规范模式.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两者在产生、性质、功能、运行机制、价值目标等方面具有共性,而在人性预设、产生顺序与方式、权利与义务关系、调整对象范围与方式及其力量、社会作用大小等方面却有其个性.道德与法律具有多维互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这无论是对于我国当前的法制与道德建设,还是治国模式的坚持与贯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代翡翠玉文化形成探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达8千多年的中国玉文化史中,和田玉(软玉)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从清代中晚期开始,翡翠(硬玉)以后起之秀的姿态逐渐分享了和田玉的主导地位,并且在中国近代玉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文章讨论了导致翡翠玉文化在我国清代中晚期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满族民俗的影响,皇室权力结构改变及宫廷文化的推动;西方文化传入导致的价值观念转变;清代商业经济发展等要素是导致翡翠玉文化能在较短时间内得以与和田玉文化并驾齐驱的主要原因。翡翠玉文化的崛起和市场上翡翠玉石的供应之间在时间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翡翠玉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市场需求而不是供应驱动的。清代开始的翡翠玉文化的核心是“商玉”文化,它和之前和田玉的“礼玉”文化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6.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邓小平积极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一系列论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认识论基础,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提供了思想指导。因此,深入研究、准确掌握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系统观点,将是我们党加强思想建设,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一什么是解放思想,为什么要解放思想,怎样才能解放思想,是《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中反复阐述的问题,这些论述从认识论和政治意义两个层面上提…  相似文献   

7.
排便义“解手”的来源跟明清时期的移民传说无关,也非婉辞用法,而是在排便义“解”的双音化过程中,“溲”异写为“手”,即“解手”的语源可能来自于“解溲”,是一例语言通假现象。  相似文献   

8.
农民作家周光芹自从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下称(许茂》)获得成功后,又不断发表了《风为媒》、《勿忘草》、《落选》、《山月不知心里事》(以下称《心里事》)等受到好评的短篇.他的作品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将山川风云、人物事件、感情思想串连了起来.其思想,其情调,其语言,都有一种特殊的印记,这就是说,他的创作已日臻成熟,他自己的风格已开始形成.虽然都是写农村生活,但他不同于周立波的从容舒缓,也有别于孙犁的诗意盎然.其现实主义方法,不断提出农村新问题有似赵树理,较多的直接抒发和哲理议论又如柳青.周光芹就是周克芹,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韵味和气息.本文即试图对周克芹的创作风格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群星灿烂,各领风骚,用富于自己民族的鲜明特色的作品,丰富和发展着祖国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学。各个民族的各个作家,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修养,生活经历和性格气质诸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作品各不相同,风格迥异。例如,同是建国初期便驰名文坛的第一代当代蒙古族小说家玛拉沁夫、敖德斯尔的作品,就和扎拉嘎胡的作品大不一样。 本文试对扎拉嘎胡的小说作一综合探析。  相似文献   

10.
两汉士人阅读屈原的价值取向探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西汉而至东汉 ,士人对“不遇”问题有一个由感伤而走向思考的情感历程 ,而他们对屈原的阅读评价也有一个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在“不遇”问题中 ,屈原的遭遇常常是他们动情的触媒 ,思考的参照 ,屈原的作品由此而引起他们特别深切的关注 ,而这样一种关切的感情也影响着他们对屈原的阅读和理解。于是 ,在他们的情感活动中 ,阅读屈原与思考自身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激发 ,促动着情感活动的深入 ,他们在阅读屈原时的价值取向就随同对“不遇”问题的认识而发生变化。随着大一统政权的持续 ,随着儒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的强盛 ,士人在“不遇”问题上的激愤情绪渐渐转向出路的探求而趋向平静 ,他们并不能逾越忠君的道德域限 ,遂汲取儒学尊道自贵的人格力量 ,将退避自守的无奈转化为持文娱道的自觉 ,而提倡以明哲的平静来面对命运的坎坷。这样 ,他们的阅读屈原也就从最初的同情与共鸣而转向理性的阐释 ,将个人情感的会悟纳入儒学的伦理规范 ,由士不遇的命运感伤而转变为忠君眷国的道德表彰 ,屈原形象中的个人愤世之情被弱化 ,而忠君眷国的道德意义被张大宣扬 ,并从此而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人对屈原的阅读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通过追溯其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发现这位从旧时代过来的作家经历了中国当代大小各种政治运动,不仅创作断断续续,而且“早熟”弄口“晚成”间隔了整整30年。从精神结构上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从创作倾向上说,他是20世纪最后一个京派作家。士大夫的精神心理结构和京派的创作追求与中国当代日益左转激进的政治文化环境发生强烈碰撞,形成了汪曾祺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奇特的创作“间断性”风貌。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大悲剧。其悲剧的深层内涵惟有通过探讨作家曹雪芹那深沉博大、悲怆痛苦、矛盾复杂的悲剧心态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曹雪芹的悲剧心理表现在他对人生苦难的深沉感悟,对往昔富贵荣华的深深眷恋;对罪恶现实的深刻批判,以及对未来前途的执着追求。歌颂与批判,眷恋与扬弃,希望与绝望,矛盾地交织在曹雪芹的内心深处,使得《红楼梦》这部千古卓绝的旷世悲剧也带有许多矛盾复杂、扑朔迷离的成份。然而惟其如此,才使其出之真情、满含血泪的作品格外感人至深和富于永恒的思想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丰子恺的旧体诗词创作进行了总体上的梳理,总结了丰氏作品于不同时期体现的不同思想特色,进而归纳出丰氏创作的两大特色;只写旧体诗词而不写新诗,写作时间的两次相对集中.中国传统文化对丰子恺诗词创作的选择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大的时代背景也不时左右着丰氏的写作取向.  相似文献   

14.
《玉簪记》是明代后期著名的喜剧作品,它的创作时间、创作蓝本等引起了学术界的一些争论。文章通过对明清戏曲选本的分析研究,认为剧本以《古今女史》为基础,同时吸收了话本《张于湖传》中的情节创作而成,在《玉簪记》通行本之前有青阳腔本,陈妙常形象经历了从尼姑到道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丁玲是一个有着特立独行的思想性格和创作个性的作家。她追随中国革命数十年然而遭遇坎坷 ,195 7年起丁玲从文坛销声匿迹二十余年。晚年的丁玲复出后 ,依然是“飞蛾扑火 ,非死不止”。面对着文革十年后思想观念日益走向多元化和传统的价值观念有所崩坍 ,而新的价值体系又尚未完全确立和健全的新的时代现实 ,丁玲热烈地、执著地捍卫她参加革命之后 ,特别是自延安整风之后接受的无产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并试图以此去填补新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精神的缺失和迷茫 ,为重建新的时代价值体系做出贡献。但是 ,由于文艺思想观点的分歧 ,特别是文艺界宗派主义思想的作祟 ,使得丁玲晚年的政治品质、道德情操受到怀疑 ,她的文学创作被人不理解、误解乃至曲解。为此 ,我们很有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百家争鸣的精神 ,对她后期的创作思想予以客观、公正地评价  相似文献   

16.
传统小说创作模式中存在的承认小说是作者虚构的产物与元小说创作模式对小说虚构本质的不断揭露在程度上是不同的。进一步通过对现代元小说与含虚构因素的传统小说的比较更加深入地理解元小说。  相似文献   

17.
纪昀诗文创作成就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昀一生在文学、学术历程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三十岁以前,讲考证之学,并作了一些古文、词赋;三十岁以后,“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骤,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五十岁后领修《四库全书》,复折而讲考证;六十六岁以后,撰《阅微草堂笔记》。从成就上来看,纪昀的文学成就主要分为两方面:文学批评成就和文学创作成就。他的文学批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撰写的《四库全书》提要,以及他点评的《文心雕龙》、《苏轼诗集》、《李商  相似文献   

18.
论哲学发生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哲学史研究中,至今仍存在着两大空白: 一是对哲学史的史前史,即哲学的发生史或形成史缺乏研究。众所周知,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人类的史前史,即原始社会史是漫长而久远的。在这段历史中,人们思维的特点和方法是什么?它和文明时代的思维有何区别与联系?原始思维是如何过渡到以后的哲学思维的,或者说,哲学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对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非常重视的,这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摩尔根《古  相似文献   

19.
对偶句的发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心理结构是探索语言发展规律的关键问题。本文探讨了对偶句这一重要语言现象形成的民族心理根源。作者从人类生产生活的原初活动之经验——方位、利害对人类生存的关系出发,勾稽大量古籍资料,论证了对应、对立的词到对偶句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从儒家重现实、重物我、重人我和谐关系的中和思维方式对汉民族思维的强烈影响中,发现多种、多重、多向对应、多向对立的词(概念)和多种、多重、多向对偶句(判断)乃是从现实利害关系升华而来的辩证思维模式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不少人对鲁迅中断小说创作大惑不解,曾以各种方式加以劝诫;然而历史事实证明,鲁迅未能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对此,鲁迅不无感慨地说:“但我也久没有做短篇小说了。现在的人民更加困苦,我的意思也和以前有些不同;又看见了新的文学潮流,在这景况中,写新的不能,写旧的又不愿。”(《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1933年3月)鲁迅自己把中断小说创作的原因归结为:一、生活变化,二、思想发展,三、新的文学潮流,四、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