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砀山“李举人”非李岩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砀山“李举人”非李岩说秦新林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是否确有李岩其人,早在清初就有过争论①。1978年,顾诚《李岩质疑》一文发表,争论再起。其后十七年间,坚持确有李岩其人之说者,主要有三论:一是杞县《李氏族谱》中之李岩即大顺军之李岩②;二是砀山县李举人即李...  相似文献   

2.
<正>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重要成员之一李岩,是"子虚乌有"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这是个很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主张后一种意见.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正于同志们.(一)清初人否认李岩其人的论据是杞县没有李岩其人;观代人否认李岩其人的论据也不出此.因此本文也不得不首先涉及此一问题.康熙《开封府志》附《杞县志·李公子辨》断定《樵史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樵史》)所载之李岩,系"野史氏子虚乌有",并批评谷应泰写《明史纪事本末》亦"妄行采入".该文主要论点是:(1)樵史》说杞县有李公于岩为乙卯举人,而杞县乙卯举人仅刘诏一  相似文献   

3.
这是栾星同志所写史学论文《李岩之谜》中的第十一及十二两节。其他诸节的题名为《李岩故事梗概》、《杞县无李岩其人》、《李岩之谜是怎样形成的》等,认为史籍所载李岩事迹,半为难于核实的江南传闻,半为小说家的虚构,史无其人。由“传说人”逐渐定型为“史籍人”,就是李岩之谜的谜底所在  相似文献   

4.
(一) 《明史·袁祟焕传》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袁崇焕传》的《校勘记》注云: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东莞,《怀宗实录》卷三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条、《国榷》卷九一页五五四四、《明进士题名碑录》万历已末科都作‘藤县’。疑作‘藤县’是。”据广西《平南县志》载,袁崇焕为平南人。由上,袁崇焕籍贯的说法有三:其一为广东东莞县,其二为广西藤县,其三为广西平南县。袁崇焕在明季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三年(1630),袁崇焕因后金反间、阉党诬陷、崇祯昏庸,含冤被磔死。在北京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有袁  相似文献   

5.
《记难图》是近年发现的一部明末人的手稿。作者李挺生,字茹蘖,河南杞县崔庄人。为“邑廪膳员”。曾参加过崇祯壬午科乡试,但自言“卒点额言旋,无能飞去”。当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逼近杞县时,他“出亡异地”,历尽艰辛,“其间厄而解,解而复厄之,死而获生,不可胜道。”《记难图》就是当时他的这种曲折惊险经历的忠实记录。  相似文献   

6.
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杰出领袖李自成,祖居陕西米脂县(今横山县),但他开始举旗起义是在甘肃省榆中县(时称“金县”).崇祯元年(1628)冬季。李自成因交不起当地官僚地主艾举人的高利贷,被县令晏子宾“械而游于市,将置之死”①,由人解救出狱后,杀死艾举人,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二月来到甘肃甘州(今张掖)②。当时,梅之涣任甘肃巡抚,杨肇基任甘州总戎(即总兵),王国任参将(即参戎,位次副将)。李自成叔侄就在“杨肇基麾下”王国营中当了兵。不久,李自成升为把总(时为三大营职).是年冬季,满州兵入关,包围了北京,明王朝急调西北各镇兵  相似文献   

7.
明末农民起义军是否实行过“均田”政策?这是研究明末农民战争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史学界正不断进行研究和讨论,达里我补充一项论证,供大家参考。有关李自成军实行均田的史料,大家都知道,记载最明确的是《罪惟录》,其中说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实行过“贵贱均田之制”,这说明了“均田”是一种制度;另外,大家根据《出劫纪略》中关于李自成“割富济贫”这条史料,又论证了农民军确实实行过均田制。但农民夺得土地以后又怎样呢?大家还未作进一步论证。关于这一点,我从《出劫纪略》另一篇记载中获得一点消息:  相似文献   

8.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在挥师北京,兵临城下之际,曾经特派使者杜勋与崇祯皇帝朱由检谈判,企图订立和议。解放后,史学界在研究明末农民战争的著述中,均不提此事。是认为有关历史记载失实,不屑置一词?还是“为尊者讳”,惟恐道及便有所谓朝农民革命领袖脸上抹黑之嫌?不得而知。李文治先生解放前在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专著中,却曾经论及,文曰:十八日,或谓降自成的太监杜勋入城会见崇祯帝,盛称自成兵马强劲,愿归明为朝廷内遏群寇外御强清,但应许以不奉诏不朝(?)。帝不能决,杜勋复缒城而去。或云守陵太监申芝秀在昌平降于自成,缒入京城见帝,请帝逊位,崇祯把他叱走。一望而知,作者对此事的真实性不能断定,只好用“或谓”“或云”的笔法,予以叙述,旨在存疑。那么,  相似文献   

9.
明崇祯六年(1633)底和七年初,集中在河北的各部农民军,纷纷渡过黄河,实行战略转移。其中,一部分向西进军,有的入四川,有的进陕西;一部分留在河南、湖广,牵制敌人。入川者为谁?是否有李自成和张献忠?文献记载大有差异,史学界的看法也各有不同。大约有这样几种说法:首先,欧阳直的《蜀乱》认为,崇祯六年,张献忠所部农民军曾入四川,旋退回湖北;而崇祯七年入川者,无张献忠。“癸酉(即六年)流寇张献忠自陕西战败,遁入川。部院洪承畴,总兵左良玉等率师追之,径入楚。……甲戌(即七年)一斗粟、中斗星、过天星等踞巴山,摇黄贼、夺世王、争天王、争食王、行十万、马朝、薛仁贵等十三家  相似文献   

10.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月。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试进士,唱名第二。历任翰林院编修、左春坊中允等职。熹宗继位,又迁左庶子,充日讲官,拜詹事府少詹事,加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后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明清辽东战争中,他两次督师,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整顿边务,招抚辽  相似文献   

11.
<正> 王左挂、王子顺是明末农民起义中引人注目的两个名字。这两个名字是两个人吗?对此,笔者最初并未怀疑。《明史》卷三百零九《李自成传》说:“(崇祯)三年,王左挂、王子顺、苗美等战屡败,乞降。”这里将王左挂和王子顺,明明白白地写作两个人。对明末农民起义研究极深的李文治先生,在其专著《晚明民变》中,也将王左挂和王子顺列为两人。与《明史》说法相同的文献资料,象《绥寇纪略》、《平寇志》、《明通鉴》、《怀陵流寇始终录》等书都是如此。但是,《国榷》与此不同。该书卷九十一崇祯三年六月记事在“王子顺”之下注解说:“一名王之爵”。同卷崇祯三年正月记事在“王子顺”之下又注解  相似文献   

12.
《偶然遂》校本序 《偶然遂》一卷,明张永祺撰。 张永祺(一六○一?——一六六二)字多祝,河南襄城县人,天启元年辛酉科举人。父宁,字载寓,万历二十年壬辰科进士,仕至四川兵备副使。 《偶然遂》,取名杜甫“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羌村》)诗句。乃著者辨诬,并杂记其生平的一卷笔记。可作为明季史料来利用。著者生于启、祯间朝政窳败,民不堪命,农民大起义的年代。河南为崇祯十四、十五、十六数年间,李自成逐鹿的主要战场,明王朝几位阃外节钺,如傅宗龙,汪乔年,杨文岳、丁启睿、孙传庭等,均先后被击溃或击毙在这里。导致汪乔年溃死的襄城之战,发生于崇祯十五年二月。本书著者躬逢其役,  相似文献   

13.
《明史·职官志》关于北京行部的介绍有两处,一见卷七二“吏部”条后:永乐元年,以北平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其属置六曹清吏司。后又分置六部,各称行在某部。另一见卷七五“应天府”条后:南京官,自永乐四年成祖往北京,置行部尚书,备行在九卿印以从。以上两则记载  相似文献   

14.
李自成所领导的起义军,是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最主要的战斗力量。自从崇祯十三年(1640)他们自河南重新整顿、扩大编制以来,由於提出了正确的政治口号,制定并贯徹了一些正确的政策,再加以他们多少年来作战经验的积累,——所以截止到他们胜利地攻入北京(1644)为止,在这三年多中间,他们几乎是战无不胜的。但受了时代的限制,他们对於政權(包括全国性政權和地方政權)的设置,却是重视不够的。从史料中看来,即便他们中间最贴近政策核心的人,如牛金星和李岩,对政權设置的意义也是认识很不足,他们还认识不到起义政權应该是巩固起义成果的最高表现,也认识不到起义政權是镇压敌对阶级——地主阶级的一种最富權威性的工具虼?他们不僅在大顺朝中央政權的设置中,发生了许多滥用旧明官僚的错误;而且对於京几、山东、河南这几个最邻  相似文献   

15.
张学颜是明嘉靖万历间一位平常的朝廷官员,他没有显赫的功勋,故名字鲜为后人所知。他为官不贪,且克尽厥职,作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因而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张学颜,字子愚,广平府肥乡县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授曲沃知县,擢工科给事中,历河南金事、山西参议、永平兵备副使,隆庆五年二月进右金都御史、巡抚辽东,万历五年十月升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十一月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六年七月  相似文献   

16.
谭纶(1520—1577),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人,明代中叶杰出的军事家,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史称“谭戚”。隆庆二年(1568)三月,谭纶因兵科给事中吴时来的推荐,由两广总督升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隆庆四年(1570)以后,先后任协理京营戎政和兵部尚书,直至万历五年(1577)去世。在前后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对废弛至极的蓟辽边防进行了多方整顿,为巩固明朝北部边防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分设路区,调整部署蓟辽总督的辖地为同属“九边”之一的蓟州镇和辽东镇。蓟州镇位于北京东北郊,拱卫着京师…  相似文献   

17.
论康乾盛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武 《社会科学》2001,28(10):71-75
164 4年 4月 2 5日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北京皇宫后的煤山上吊自杀。一个半月后 ,摄政王多尔衮以“为明复仇”的“义师”之名 ,亲率八旗子弟在京城耆老的“迎视”之下神速地占领了北京 ,取代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1 0月 9日 ,年仅 6岁的顺治帝正式从盛京移驾北京。于是 ,雄居关外的大清国遂由一个边地汗国一跃而为中原王朝 ,帝国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入主中原之后 ,清朝立即面临两大严峻的挑战 :一个来自中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夷夏之辨 ;另一个则来自满汉之间的紧张、矛盾和冲突。就前者而言 ,满人一向被视作蛮夷 ,因此 ,他们的入主中…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先有抄本流传。明万历丁巳(四十五年,1617)序本《金瓶梅词话》,有学者认为它是最早刻本(魏子云《金瓶梅的问世与演变》、马泰来《诸城丘家与金瓶梅》)。国内和日本所藏明清刊刻的《金瓶梅》约有三十余种,以明万历词话本、明天启崇祯绣像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的出版与研究,在台湾省与香港均有显著成绩。明万历词话本、明崇祯绣像本、清康熙张竹坡评本三系类中,除崇祯绣像本外均有出版。1963年日本大安书店将词话本的三种藏本(北京图书馆1932年购藏本的影印本,日光山轮王寺慈眼堂藏本、德山毛利氏栖息堂藏本)校勘影印,共五册。台湾省已翻印此五册,同时还有将原书四页缩影为一页而成的一巨册缩印本。1975年,香港汇文书店影印《两种张竹坡评本第一奇书金瓶梅》。1967年,香港重印《瓶外卮言》(姚灵犀编著,1940年8月天津书局出版),更名为《金瓶梅研究论集》(内有郑振铎、吴晗的著名论文)。  相似文献   

20.
关于晚清谴责小说作家李伯元的卒年,近来有些文章记载不一。一九七九年版的《辞海》“李伯元”条,记载李的卒年是一九○七年。魏绍昌在《李、吴两墓得失记》(载《钟山》1979年4月号)文中认为李的卒年是光绪三十三年(当1907年,却注1906年)。任访秋的《李伯元论》(《河南师大学报》1980年第5期)记李的卒年是一九○六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