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文明形态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进行了科学概括与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本质上是现代性文明。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标识,对中国现代性的求索和建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实践主题。中国现代性是一个矛盾体,以动态历史的视野把握中国现代性的出场逻辑,其呈现出资本现代性和社会主义现代性“正-反-合”的辩证发展图景。中国现代性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现代性到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辩证发展过程,完成了对西方资本现代性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双重超越,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性的重构动摇了西方现代性的话语霸权,为发展中国家建构自身现代性从而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中国现代性文明新续写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有现代化就有现代性。现代化是过程性概念,现代性是结果性概念。中国式现代化达到了发展理论的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意蕴体现在根本性质、根本特征、根本要求和根本走向上,具有鲜明的特征。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要从对西方式现代性困境的剖析与超越中探究中国式现代性与后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凝结的中国式现代性,从推崇工业文明转向注重生态文明、共同体理念和信息文明,开辟了现代性文明发展的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图景,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它不仅昭示了文明、进步、自由、繁荣等美好前景,也蕴含着分裂。后发现代化国家曾经饱尝西方现代性扩张带来的痛苦。中共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从政治发展观、经济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实践与认识过程,超越了现代性逻辑,实现了对现代化更加自觉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在历史进程中引起了社会结构变迁、价值重估与整合及主体精神转变。"三个自信"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反思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和价值支撑。面对新的时代问题,一方面要认清现代性的内在逻辑困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破解西方现代性危机;另一方面要理性反思与价值重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解决现代性问题并推进现代性进程。  相似文献   

5.
李振  龙燕 《江淮论坛》2023,(1):81-87
通过马克思对现代性深度批判,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原则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是本文的写作目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发轫、发展始终走在对资本主义彻底批判的道路上。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已触及现代性批判的核心:作为“现实的人”的犹太人及其生活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前提;以犹太人为代表和映射的资产阶级社会现代性及其所造成的个体异化和分裂状况,是马克思展开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底座和核心内容;现代性批判的现实方案在于从政治解放深入到经济解放,并直接上升到“人类解放”;对以犹太人所代表的“现代性”进行彻底的批判,提出走出“犹太精神”的可能性。这些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刻的启示:只有解构西方现代性的先验主体、逻辑教条和文明独断性,并对其物质内容和精神诉求进行彻底批判,才可能塑造符合中国现实及未来需求的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致力于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的人民性的现代化,真正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文明局限,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6.
论新声诗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声诗是中国工业文明时代的声诗,讨论中国新声诗的"现代性"问题,不能简单照搬以"西方现代性为唯一真实的现代性"的一家之说.因为中国的国情十分特殊复杂,工业文明发展的道路异常艰难曲折,在中国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现代性"呈现出不同的"中国内涵".新声诗的发生、演变几乎同中国工业文明的历史步伐同步,并映射出中国特有的工业文明道路整体的历史特性,呈现出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特性,在各个不同层面上较全面地体现出现代性的"中国内涵"."现代性"是"新声诗"有别于中国农业文明时代产生的传统"声诗"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明是政治现代性的结果,但政治现代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静止状态,而是一个具有内在演变逻辑的过程。西方政治现代性的根基主要是对主体性和理性的张扬;围绕这一根基的实现,政治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则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从文艺复兴运动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国家政治现代性的中心视界经历了以维护人权、保障平等、实施民主、推进自由为核心的四个环节或发展阶段。理解这一进程为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中国政治文明的最终实现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与一些西方学者只注重从观念、文化、价值、心理等层面来理解现代性及其根源的观点不同,马克思认为现代性主要源于现代生产。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出发,马克思对现代性进行了多维透视,指明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之中、现代性处于历史的流变之中、现代性行进在社会的矛盾裂变之中、现代性呈现于全球性的视域之中,用资本逻辑、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视角。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历长期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是中国现代性文明。中国现代性文明既具有世界现代性文明的共性,同属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知识文明与生态文明,又具有中国现代性文明的个性。具体而言,共同富裕是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的基本内涵;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现代性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文化自信是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的基本内涵;高效能治理是中国现代性社会文明的基本内涵;美丽中国是中国现代性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中国现代性文明的出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的产物,是现代性文明多元化的实证性证明,为丰富世界现代性文明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面对非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历史终结论"者开始了尴尬的退却。由此考察可以发现,西方现代性并非唯一合理的现代性,现代化和现代性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这与中国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相互确证的关系。中国道路的成功证实了现代化模式多元共存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1990年出版的<现代性的后果>是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于1990年出版的社会学著作.吉登斯对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分析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通过对这一主线分析,我们看到吉登斯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本身的存在着重大疏漏,并着重分析了产生这一疏漏的原因:从西方理论视角看待全球化的现代性问题.为避免这一疏漏的不良后果,中国虽然同样面临着现代性后果展现的问题,但我们应立足中国现实国情,从中国问题视角看待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一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探索现代化道路并力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是一部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中国特色现代性理论研究与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伴随,在现实逻辑与历史逻辑的交织中谱写了现实变革与理论创新的伟大历史。在学术史视野中审视这一历史进程,我们会发现,为满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的现实需求,中国学者在理论与现实的辩证互动中,从基于现实变革的"现代性"理论资源"多维"探寻转向基于理论创新的"现代性"理论资源"一元"整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性构建提供了内涵丰富的思想理论和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满足现实需求并实现自我创新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以及各类哲学理论中的"现代性"思想被激活并在回答现实问题中焕发了生机活力,一种富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现代性理论正式登场。在新发展阶段,要早日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就必须在既有学术积累和思想积累的基础上,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匹配的主体性的、原创性的中国特色现代性理论的学...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定的出场路径与转换缘由,映射了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并演绎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在中国联姻的历史逻辑与具体实践。这为我们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揭示"中国道路"独特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图景。  相似文献   

14.
西方启蒙大叙事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中国形象,关涉到西方现代性的本质、西方现代世界秩序想象的基本模式。西方现代的中国形象研究,必须追溯到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与启蒙哲学。西方启蒙大叙事中出现三种中国形象类型:停滞的帝国、东方专制主义帝国、野蛮或半野蛮帝国,是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的"他者"。中国形象作为西方现代性主导价值——进步、自由与文明的被否定的"他者",既能为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提供想象的基础,又能为西方殖民扩张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审美现代性话语作为一种文化逻辑,在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理论中,围绕它的话语生产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重写过程。作为一个认识过程,我们的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文化中的现代性话语和后现代性话语;作为一个重写过程,我们的对象主要是中国的当代文化建设问题。理论上,认识与重写的良性互动是当代文艺/美学理论发挥话语效力的根本机制。但迄今还不能说这一良性互动已经形成。我们应该走出冲突论认识模式,将审美现代性放在后现代性——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历史逻辑路线中加以重写。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总体性概念,它既是时间概念,一般指社会历史从“古代”经“中世纪”到“现代”的历史进程,也是理论概念,表征人类与传统告别、进入科技革命推动的工业社会的实践过程;现代性多用于有关现代化的评价,一般指对于现代化过程中造就的现代社会根本特征与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概括,大致包括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核心要素及其对新的文明秩序的追寻等共同内容,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文化传统不同,现代性又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特征。西方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资本,因而西方现代社会展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是:生产方式全面“物化”、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相对独立性、共同体与个体的撕裂。中国式现代化则开创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呈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是:领导核心与人民主体的统一、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中国版本。  相似文献   

17.
现当代西方思想界由康德启蒙哲学的价值分裂出发,从启蒙的理性根基、启蒙型塑的社会价值原则以及启蒙的道德规划诸方面清理启蒙之于现代性困境的责任,形成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启蒙论争的话语境遇。实际上,现当代西方思想界在批判启蒙理性的绝对霸权与价值分裂时,不仅无法针对康德,甚至还隐含了回到康德的逻辑诉求。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重提启蒙问题依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如何深探现代性理论全局,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整体态势?如何发掘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双重思想逻辑,明晰其内在关联?如何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实现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中国借鉴的价值意义?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问题.为此,提出当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的当代展望.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于20世纪西方其他左派思潮的一般理论特征,它是本真马克思的诉求和工业现代性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哲学逻辑经历了早期建构、人本主义转移和科学主义扭转,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已经终结。这一终结的理论特征表现为在全面批判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否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产和人的解放逻辑。法国1968年的“红色五月风暴”,则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走向衰落。终结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演化为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三种理论形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并不意味着其理论效应和研究价值的弱化,对于其理论逻辑的反思与讨论是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化的表现和机遇。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实践活动,中国现代性的逻辑起点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人与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主题,中国现代性同样以人与社会的发展作为基本主题,关注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的当代发展问题.中国现代性作为话语体系是一种主动的理论自觉,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显性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