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境是认知心理的产物,也是认知推理的基础。它按照一定规律不断变化,具有移位性。本文认为,言语交际中的认知理解是语境移位与认知推理相结合的过程。语境移位是交际者根据自己的心理图式寻找最佳关联点进行有效认知推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认知理解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语境经过内在化的过程,可以成为认知语境。语境内在化后,以图式结构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随时被激活。阅读理解过程就是读者不断提取头脑中的有关信息与作者相互交流的过程,本文通过语篇理解的三个不同层次单词及短语、句子、篇章来验证认知语境对阅读理解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心灵与意识问题是传统哲学的核心议题,而与意识问题紧密相关的,则非“认知”莫属.因此,从认知角度切入探究信息传播机制成为主流,意识表征、认知语境以及隐、转喻思维三个方面则成为探讨认知传播学的哲学基础.首先,意识的表征在空间上具有全局分布性;其次,认知语境的建构离不开大脑认知图式与知识的激活,并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一种隐、转喻的思维方式;最后,认知传播区别于以往传播学的5W经典模式,重点探索的是传播过程中思维如何得以被理解,这一过程需经历模式搭建、图式激发、选择记忆、行为形成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张玲 《江西社会科学》2006,(11):214-218
图式是认知的基础,是认知理论发展的基点。Fauconnier将概念整合看作一个基本的认知运作过程,并将其研究对象简化为四种映射,其中的图式映射发生在一般图式(schema)、框架(frame)或模式(model)中,是用于建构特定语境中的某一情景的映射。它可以组织概念知识,并将其作为一个平台,使听读者通过源域和目的域的互动理解目标域,调动自己的相关体验,达到建构话语意义的目的。它具有普遍性和系统性,选择性和灵活性等特性,广泛存在于语言的认知运作过程。了解图式映射在言语感知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听读者在词汇和语篇层面依据语言图示(Languageschema)和内容图示(Contentschema)建构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分析了旅游资料中译英过程中存在的认知误区,主要表现为图式不当、图式欠缺、图式差异等等。在旅游资料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对源语信息进行解码以及用目标语再编码时,应明确作者、译者和目标语读者的共有图式知识,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避免图式不当及不足,以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6.
Carrell的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以此为基础可对读者建立国际主题的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和语言图式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总的图式认知模式。本研究不仅为国际主题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也扩大了图式理论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徐玉臣 《理论界》2009,(10):144-145
本文用认知图式概念来解释话语的连贯性,认为连贯性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是读者对文本中描述的事物、事件、概念、过程、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认识结果.在解读文本信息的过程中,读者需要运用大脑中已存在的三个层次的认知图式:脚本式图式、计划图式和主题图式.当他成功地把接收到的新信息匹配到已有的认知图式体系中并建立起信息槽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整个文本上建立起一个宏观主题图式时,他就完成了对文本的连贯的解读.为达到这一目标,有时读者需要对原有的认知图式进行修订.如果读者大脑中没有新信息可以嵌入的认知图式,读者便需要建立新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8.
认知文化图式对英语谚语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文化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带有文化色彩和认知心理特点,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而谚语就是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运用的语言,它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知文化图式下谚语具有可理解性。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图式的差异,谚语的认知理解变成了一个交际双方明示推理以及寻找最佳关联的动态过程,认知文化图式影响和制约着谚语的认知理解;而谚语理解成功的关键则需要认知文化图式有效的共享和建构。  相似文献   

9.
随着非形式逻辑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合情推理和论证因其更符合论证实践的需求,从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类比推理对语境具有很强的依托,是一种典型的合情推理,具有特殊的推理结构和认知特征。作为非形式逻辑中论证分析的重要工具,图尔敏论证图式被广泛地运用于法律、科学、政治等领域的论证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在对图尔敏论证图式做出完善与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清晰地刻画了类比推理的基本逻辑结构,从而将其与演绎、归纳以及溯因等主要推理形式进行了有效甄别;另一方面,从同域类比和异域类比出发,深入探讨了隐藏在类比推理的认知过程中的相似性问题,揭示了构成类比关系的隐含条件及其复杂性,为类比推理的构建与评价提供了意义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含有"V成"结构的把字句中,"V成"有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这两种意义分别蕴含着认知理论的变化图式和等值图式。变化图式和等值图式是空间位置表达式"把A放置在B的位置上"的隐喻,经历了物质空间定位投射到心理空间定位的过程。空间关系是隐喻其他关系的认知基础,经济原则是形成隐喻这种认知方式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化图式理论来跨学科地对农民城市化进程中所遭遇的文化冲突进行分析。认为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遭遇的文化冲突从根本上来说,是两种异质文化的文化图式冲突所导致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在城市中会积极通过对异质文化的认知、学习及经验习得过程,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文化图式,通过自身文化图式的重构来克服这种文化冲突,从而真正完成其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意象图式作为隐喻的认知基础,在隐喻构建、转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建构以及隐喻与转喻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对中美教育语篇进行实例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中美教育语篇中常用的四个主要意象图式:容器、部分/整体、路径和平衡图式,三个常用隐喻:教育是经济、教育是场战争和社会是座大厦(教育是基石)。三个常用隐喻中的前两个大多出现在美国教育语篇中,后一个大多出现在中国教育语篇中;究其根源,中西文化模式的基本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西方教育思想重功利、重竞争、重个体,而东方则重群体、重和谐。  相似文献   

13.
黄健 《学术探索》2014,(6):142-146
依据文化人类学理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因此,价值观是形成作家文化人格的根基,作家的精神信仰则是形成其文化人格的核心要素。进一步说,作家的文化人格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精神特征整合而成的,一是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而成的精神图式,二是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而成的精神图式。这两个方面的精神图式又分别由血脉人伦情结、社会道德情感、宗教意识、哲学观念这四个层面的精神内蕴建构而成,鲁迅文化人格精神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探究和建构鲁迅文化人格的精神结构,能够充分体现出中西方价值观的交融以及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英汉国俗语义的等效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思军 《云梦学刊》2002,23(2):113-115
翻译作为不同文化间思想交流的主要手段,除注意准确选词、使用合适的句法形式外,更应注意积淀在词汇上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语义,即国俗语义。只有对词汇国俗语义的等值转换,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翻译带来的信息差,尽可能做到等效翻译,来更好地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实现翻译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折扣体现了本国文化对异国文化的接受程度,是不同国家在进行文化贸易时会遇到的问题。采用2009~2013年美国影片的中美票房横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检验不同类型和不同版权属性的美国影片在中国的文化折扣度问题,得到如下结论:电影类型及版权属性在文化折扣度问题的检验上都是联合显著的;不同类型的美国影片在中国的文化折扣度不同,动作片、科幻片、冒险片、灾难片的文化折扣度相对较低,剧情片、家庭片的文化折扣相对较高;不同版权属性的影片的文化折扣度也不同,买断片的文化折扣度相对较高,分账片的文化折扣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数字蕴含的文化信息鲜明地体现了该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习俗与特色。从中西数字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吉祥数字和禁忌数字入手,探讨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体现出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审美观等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隐喻既是语言、认知现象,又是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实例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其共性与个性的归纳分析,探讨了跨文化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儒家中道思想提倡"无过无不及",而且强调"时中",即随时随地而至中.这一哲学思想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疏解由于交际环境文化强弱之差和会话原则的不同而引起的障碍,缓解由于世界观及价值观的不和而带来的矛盾,消解由于规范规则和风俗习惯的差别而产生的隔阂,解决由于非语言行为迥异而造成的尴尬.中道思想也可作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和全球化中文化融合的行动指南,根据这一思想,文化适应中的适应程度和文化融合中有关文化间的关系应该通过"时中"而达到"中和".虽然在跨文化交际中践行中道并非易事,但只要有"至诚"之心,交际双方的关系是可以通过调整而达到"中和"的.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东北亚文化共同体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构东北亚文化共同体是非常必要的,但也是非常艰难的.中朝(韩)日在历史上虽说都属儒家文化圈,但是各国还存在着不同文化特殊性.只有坚持"和而不同",反对霸权主义文化,走文化多元一体化道路,才有可能实现东北亚文化共同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或虽属于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但分属于不同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的成员,对各种颜色符号的感知是不同的。因此,使得颜色词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信息。本文旨在探析颜色词在语言运用中的英汉文化差异,力图更好地促进英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