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反法西斯战争新闻与文化传播的中心.研究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的历史流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描述和阐释这段峥嵘而特殊的历史,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这段历史的内容广泛涉及到抗战时期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诸多领域,与中国现代思想史,特别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运动的关系尤其密切.  相似文献   

2.
在高度物化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都受到物的影响。同时意识形态把个人询唤为主体,使其听从于意识形态话语。约瑟夫·康拉德的《进步前哨》叙述了三个被严重物化的主体对询唤的不同反应:凯亦兹始终没有觉醒,最终成为双重压迫下的牺牲品;卡利尔意识到了意识形态的骗局,但在试图抗拒询唤之际被误杀;黑人马可拉反而能拒绝询唤,游离在西方意识形态之外。通过分析物化与询唤对三人的影响,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对人的戕害、主流意识形态的伪善、主体对询唤不同的应答方式和人类文明进程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个外延宽泛而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而言,文化是指人类的各种精神现象和产物。人创造了文化,同时人又居留于文化之中,受文化的模塑与询唤,从而成为文化人。具体到管理中,文化的这种询唤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组织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价值取向、社会凝聚力、工作热情的询唤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戏剧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以延安为中心的戏剧革新引领着整个解放区的戏剧运动,抗战戏剧成为中国戏剧历史上一个文化奇观,戏剧舞台上展现的诸多英雄、劳动模范等形象不仅仅最大限度的宣传动员了边区民众,同时,也更好更恰当地映像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所倡导的民族国家政治新形象。  相似文献   

5.
吉安是赣中重镇,古称“文章节义之邦”,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江西抗战首府,人文蔚起。这使吉安不仅成为江西战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成为连接中国东南与西南的抗战文化重地。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吉安在抗战时期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抗战文化:郭沫若、茅盾、巴金、柳亚子、田汉等文学家、诗人在吉安发表抗战诗文;反映抗战的木刻与绘画艺术作品在吉安展出;《复国走南洋》、《八百壮士》、《大骂汪精卫》等抗战戏剧杂技在吉安演出;《再牺牲再前进》、《南昌轰炸实录》等抗战音乐电影在吉安播放;《前方日报》、《抗战月报》等抗战报刊在吉安出版发行;吉安民众教育馆、文山书店等图书馆与书店为抗战提供精神食粮;浙江大学迁驻吉安泰和;国立十三中学在吉安创办;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江西总部等抗日团体在吉安开展抗战活动,等等。这些抗战文化对推动抗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奠定和彰显了吉安抗战文化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拓展,学术界对于抗战文学乃至整个抗战文化研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有关抗战文学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取得新的进展,但学术界对所谓"抗战诗歌"的理解仍有待进一步拓展。抗战时期的诗歌既具有主题风格的某种一致性,同时在时间上又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不容忽视的区别,在空间上形成了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分割的政治地理格局,需要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区域文学互动带来的变化认识抗战诗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抗战结束到新中国建立四年间,风云突变、天地玄黄。民族命运的起伏莫测直接影响到了文学的发展。由于鲁迅特殊的地位和影响,不同的政治势力、社会力量纷纷将对其纪念的"言说",作为构建话语系统方式。论文查阅了1946—1948年间出版的近五十种刊物,以上海和北平为中心,讨论了不同的政治势力、社会力量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纪念鲁迅的文字是如何以"鲁迅"为符号回应急迫的现实政治或文化问题以及他们通过对鲁迅的再建构试图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郑愁予诗歌的主导精神是"仁侠"精神.诗人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与"现代中国"相遇,不可避免地体验到历史的大孤独:一方面,"无常观"成为诗人的生命感受的核心,伴随诗人一生;另一方面诗人只好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求解脱,体现了中国人普遍的文化依赖心理.自然,郑诗也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诗歌之关系的经典个案.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逐步形成的历史时期 ,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成功地实施的科学的领导方略 ,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持久抗战方针及人民战争政策 ,并推行民主政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政治和文化水乳交融。抗战文化具有多元性 ,建立的基础是多元政治。多元必然带来相互间的碰撞。抗战文化的主流是以郭沫若为旗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屈原形象。两汉人心目中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成为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则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爱国志士。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整合与融汇,传统的屈原形象发生深刻的裂变,屈原被分别描写为一个纵横家、巫官、有洁癖的殉情者、法家诗人,还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屈原形象的接受史既反映了接受者的个人心史,也折射出历史群体的政治及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2.
茅盾在大后方度过了抗战八年的大部分时光,大后方因此成为茅盾抗战时期作品的重要表现对象。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民众的精神面貌在茅盾的作品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茅盾的作品侧重于表现大后方的阴暗面,个中原因在于茅盾一贯的左翼立场、国共两党对茅盾的不同态度以及茅盾居留和书写大后方时间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的诗歌曾经是抗战中最有力的"号角".诗篇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激发了全民族抗战的热情和爱国情绪,它们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抗战时期的诗歌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特殊时空下的一种具有特色的文学现象.从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阐述了抗战诗歌鲜明的时代特色;论述了抗战时期诗歌的历史作用以及和平安定的今天重读抗战诗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的文学评论和理论探讨,以及文学发展的阶段总结,是同时代人近距离观察文学现象的研究成果,表明了初期的抗战时期文学研究,与抗战时期文学的同步共生。在随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的相当时期里,人们无暇回顾与思考历史,宽泛意义上的抗战时期文学研究,也仅限于屈指可数的两三部现代文学史教材的编写范围。抗战时期文学研究,真正作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的研究,并广被重视,乃是历史性转折后的八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桂林抗战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抗战文化发展过程中锻造了一支生机勃勃的文化队伍,这支队伍积极拓展文化阵地并注重繁荣文化事业,抗战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得益彰。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以为中共无论任何时候都应更加注重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更加注重"文武两个战线"的配合作用,更加充分发挥中共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政治和文化水乳交融.抗战文化具有多元性,建立的基础是多元政治.多元必然带来相互间的碰撞.抗战文化的主流是以郭沫若为旗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7.
王珂  代绪宇 《南都学坛》2011,31(2):65-73
诗人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诗人形象却常常受到社会质疑。在公众印象中,外国古近代诗人是承担神圣使命的伟人,现代诗人是世俗社会的普通人;中国古近代诗人中有兼济天下的伟人,也有风流倜傥的骚人;现代诗人在20世纪是崇尚革命的浪漫主义者,在21世纪是喜欢炒作的功利主义者。在现代诗人被妖魔化过程中,以电子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媒体把诗人转型为文化人、伦理人甚至政治人,把诗歌事件演化成网络事件、文化事件甚至政治事件。在网络诗歌的诗歌论坛阶段,诗人的隐身上网使他们无所顾忌,影响了诗人声誉。在诗歌博客及微博阶段,诗人的实名上网使他们洁身自好,诗人形象有所好转。电子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使地震诗歌迅速传播,也为现代诗人赢得了一些声誉。  相似文献   

18.
2005年8月2日至5日于江汉大学召开的“救亡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近百篇学术论文。与会者从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学术与抗战、抗战文学与文艺、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日本文化侵华及奴化教育、抗战时期的文化人物研究、抗战文化、抗战时期的报刊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交流,展示了抗日战争这一中国历史上重要时期的文化的各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老舍抗战时期的喜剧呈现出政治讽刺与文化批判相交织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深厚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日益显示出巨大的魅力。三幕喜剧《面子问题》就是其中历史文化意蕴最为丰厚的一部,它对"面子问题"这一"中国精神的纲领"进行了深刻的解剖,从而成为老舍的喜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喜剧史上一部耐人寻味、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佳作。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演剧募捐成为抗战募捐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推动下,新疆各族人民掀起了广泛持久的抗战演剧募捐和文化劳军运动。文章通过大量民国时期的新疆档案,叙述了抗战时期新疆各族民众利用演剧开展的募捐和文化劳军运动,并分析了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