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1921年陈望道发表 《语体文欧化底我观》 一文算起,汉语欧化研究已经持续了整整100年的时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非常有必要对百年来的汉语欧化研究进行历时的回顾与反思.在全面梳理与深刻反思百年汉语欧化研究历程与成果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我们提出并讨论了关于汉语欧化的9组相对概念,即狭义欧化与广义欧化、显性欧化与隐性欧化、善性欧化与恶性欧化、共时欧化与历时欧化、书面语欧化与口语欧化、翻译欧化与写作欧化、普通话欧化与"国语"/华语欧化、白话欧化与文言欧化、欧化与去欧化.通过对这9组相对概念的阐释,发现并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进而明确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就是进一步拓展与加深汉语欧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汉语自19世纪末开始走上漫长的欧化之路,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汉语欧化痕迹均十分明显。汉语欧化进程中,近代散文文体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同时散文对语言欧化进程也有一定的影响。以新文体、逻辑文为例可以分析得出,政论散文由于欧化而趋向浅近、平易,表达方式趋于严谨,语意更加曲折。但是散文文体的解放仍然有限,近代散文家对古文的复杂态度,古文广泛的作者和读者基础,构成散文文体全面解放的阻力。  相似文献   

3.
翻译活动对汉语欧化的推进主要始于明末清初,英语具有表达严谨和逻辑性强的特点,翻译时译者往往特意保留这些特点,往往形成带有"翻译腔"的汉语语体。在语言内部机制和社会文化作用下,这种"翻译腔"逐渐沉淀下来并融入汉语。汉语欧化过程是动态的,也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4.
欧化现象作为一个历史问题如今有了新的发展。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汉语语言的欧化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后殖民理论和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汉语欧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剖析了汉语欧化的具体表现。文章同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评价了汉语欧化这一现象以及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自从西方语言进入中国后,就存在了"欧化"的问题.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汉语语法的欧化历程及其发展趋势,认为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欧化将日益普遍,汉语的语言传统将受到进一步的冲击,我们应当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交流必然导致语言的互动。中国文学得益于欧化,中国语言更是如此。"五四"时期,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为现代汉语构建了一个雏形,发展至今,现代汉语已日臻完善,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西语词汇、语法和表达法的借鉴。然而,汉语的欧化必须控制在汉语可容性机制之内,否则将会导致恶性欧化,污染祖国语言,影响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7.
欧化汉语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欧化汉语的出现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同时它也对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起到了推动作用。鉴于欧化汉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于是对欧化汉语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从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写作的转型,和从老舍作品中欧化汉语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欧化汉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大量西方著作的汉译,汉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英语的冲击,由此产生了汉语的欧化现象。欧化汉语对汉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借助英汉翻译作品中汉语畸形欧化现象的译例,对英译汉中常见的汉语畸形欧化问题进行分类,着重探讨如何识别并避免汉语的畸形欧化,以期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有助于他们准确识别汉语的畸形欧化,在翻译实践中尽量予以避免。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年英汉语接触中翻译对汉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近二十年来英汉翻译通过语言接触对汉语产生的影响。认为英汉语言接触作为外在因素大大的促进了汉语语言内部机制的发展。由于英汉语言接触主要通过书面翻译的形式,经过分析,其对汉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汉语词汇,形态和句法三个方面的欧化现象上。文章以语言接触理论为基础辩证地分析了欧化现象的优劣,并认为汉语有其自身的内部机制和语言规范,有能力吸收有活力的外来语言并最终排除不被大众接受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化时代,汉语的发展面临种种危机,“欧化”汉语便是其中之一。讨论“欧化”汉语的定义及种种孝因,区分了“善性欧化”与“恶性欧化”之差异,同时以小说《陈大毛偷了一支笔》为例,分析了“欧化”汉语在待定文本中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汉语白话欧化始于"五四"时期.事实上,在这之前就有了一些白话欧化的早期表现.官话译本《天路历程》被认为是这一表现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与原作、《红楼梦》等传统白话作品及其他译本对比,考察官话译本《天路历程》连词、介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欧化现象,由此可以了解其作为汉语白话欧化早期文本的具体样貌.  相似文献   

12.
当代青年人生活在一个欧化汉语泛滥的环境里,这直接影响到外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欧化具有两面性,欧化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却不能听之任之;翻译教学中应当为学生引入“欧化”的概念,并对其分析讲解,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有效避免过度“欧化”。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语法的欧化,可说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笔者选取萧乾独立翻译的《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和其原创小说《萧乾文集》小说卷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次探索萧乾翻译小说的欧化现象。试图探究其汉语译文词法和句法受英语语言结构影响所产生的变异,认为如果欧化翻译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不仅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用"将(主句动词"表示将来时的用法,这是"五四"以来汉语与印欧语言间接接触而形成的一种欧化语法现象。从历时角度看,这一句式虽然是语言系统内部吸纳外来成分的自组织调整,但跟社会环境有息息相关的共变关系,社会环境越开放,语言接触渠道越畅通,其发展就越活跃。从共时角度看,这一句式的出现频率与语体的正式程度成正比,主要分布在新闻语体和科技语体中,这一句式认识情态量级的不确定性与新闻语体特质最为适宜,其在科技语体中频繁出现主要是由于科技语体更易于受到外语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欧化”曾经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文章论述了“欧化”的来龙去脉提出它的历史背景;同白话文运动的关系;围绕“欧化”的论争;“欧化”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及这一论题归于沉寂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6.
欧化可以为汉语注入活力,使汉语更具表现力,但凡事过犹不及。《三杯茶》翻译中有的的不休、判断句替代描写句、滥用代名词等过度欧化的情况,对汉语的危害很大。翻译工作者应避免过度欧化,以保护汉语。  相似文献   

17.
异质文言是介于典型文言和典型白话之间的过渡性文体,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梁氏"新文体"尤其是政论文是这类文体的突出代表.就语法层面而言,"新文体"文本中的欧化现象在词法和句法方面均有充分表现,对此类语料的相关考察对于文言史以及早期现代汉语形成过程的系统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晚清与"五四"时代,文学变革与语言变革密切相关,而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文法问题。讲求文法,意味着对语言进行科学的探求。晚清知识分子关注文法,是为开启民智;"五四"知识分子则更是为使汉语运用变得精密化与科学化,提出了"欧化"的要求。但即使是"欧化",也只是为促成汉语的现代变革,使现代汉语成为真正民族的、本土的、现代的语言,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以动词为中心语的名词性偏正结构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与印欧语言对汉语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是一种欧化语法现象,反映了间接语言接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研究囿于结构语义的封闭系统观,对语言系统的结构、词汇系统的要素认识不清,在方法论上存在很大缺陷。使用成熟的系统理论方法,把握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特性,继承传统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系统理念,吸纳西方词汇语义研究的特长,贯通古今,是理清整个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的脉络、结构、层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